党建领航 点燃高质量发展“红色引擎”
医学院与附属医院签订学科共建协议
自学校第三次党代会以来,学院党委始终秉承“党建引领、融合发展”的工作理念,坚持以高质量党建成效引领高质量发展,紧盯校第三次党代会确定的奋斗目标,大力实施“铸魂、先锋、提质、保障、创新”五大工程,切实把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学院治理效能,充分发挥了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和服务保障作用。党建工作创新做法先后获江苏省高校党建工作创新二等奖、三等奖,学院党委和教工第一党支部双双入选首批全省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和样板支部培育建设单位,学院团委被评为江苏省“五四红旗团委”,“爱立方”健康加油站志愿服务项目入选江苏省优秀青年志愿服务项目,人体解剖学教学群体入选第十届“感动南通·教育群体”,多人次获学校卓越贡献奖。
“五大工程”打造党建新标杆 擦亮奋斗底色
以政治建设为统领,深入实施“铸魂”工程。学院党委始终将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和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大力弘扬爱国主义情怀,厚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分党校、党支部“三会一课”为教育主渠道,利用“学习强国”优质平台资源,发挥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示范引领作用,辅以理论宣讲、专家党课、专题研讨、信仰公开课、党日活动、干部培训、志愿服务等形式,抓牢师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师生持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以队伍建设为核心,深入实施“先锋”工程。学院党委认真落实党政共同负责制和民主集中制,坚持教学科研管理等重大事项集体讨论、科学决策,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和上级党委有关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决策部署,从严落实“一岗双责”,努力打造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领导班子。研究制定党委委员联系党支部制度、领导班子成员联系系室和年级制度,推动领导班子成员常态化深入师生当中,以身作则,当好干事创业的先锋和表率。紧紧扭住“关键少数”,举办干部履职能力提升培训班,开展支部书记、系室主任年度述职评议,在淬炼“政治三力”中不断强化履职担当,充分发挥“头雁效应”。
医学院与苏州大学苏州医学院、南通博物苑开展党建结对——医德教育校馆共建
以组织建设为重点,深入实施“提质”工程。学院党委坚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按照“七个有力”的要求,着力强化组织政治功能。根据工作需要适时调整支部设置,选优配强支部书记队伍,教师党支部“双带头人”已实现全覆盖。注重加大在高层次人才、学术骨干和学生干部中的发展力度,每学期均举办学生党员发展对象暨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培训学员年均400多人,确保党员队伍蓬勃发展。认真落实“强基创优”提质增效要求,以“结对共建”为着力点,创新开展党支部院内“全面结对、全面过硬”共建活动,同时积极拓展结对共建的广度与深度,2023年3月,学院党委与苏州大学苏州医学院、南通博物苑签订校馆共建协议,成立医德教育现场教学点,构建了“资源共享、活动共谋、成果共创”的党建工作新格局。
以制度建设为抓手,深入实施“保障”工程。学院党委坚持用制度思维补短板、强弱项、堵漏洞、促提升。与时俱进修改完善了学院党委会议、党政联席会议议事规则,贯彻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实施细则,学院党委委员联系党支部、系室、年级制度等;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实施方案、意识形态工作应急预案、“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等文件,为学院各项工作开展提供政策依据和执行保障。
以品牌培育为导向,深入实施“创新”工程。学院党委立足工作实际,分类管理、重点培育,凝练打造了行政党支部“星光微讲堂”、辅导员“匠心工作坊”、教工党支部“锋光系列党课”、研究生党支部“纵横结合工作法”、本科生党支部“党旗伴我行、青春勇担当”系列活动等一批特色鲜明、务实有效的党建工作品牌。在立德树人方面,聚焦教师和学生两大主体,分类加强教育引导,在教师中,大力弘扬“通医优秀知识分子群体”精神和夏元贞教授、黄竺如教授等老一辈师德典型的优秀事迹;在学生中,加大医学人文教育,积极选树先进典型,构建了“思政教育+人文滋养+文化浸润+榜样引领”的立德树人四维模式。
“党建赋能”融入新发展格局 彰显担当作为
党建强,发展才有持续力;发展强,党建才有说服力。学院党委始终将党建工作融入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构建进程,推动党建自然嵌入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学科建设、内部治理等工作,引领师生积极投身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党建赋能发展取得丰硕成果,不少工作实现了学校“零的突破”并保持着学校最好成绩。
党建赋能优队伍。坚持党管人才,以党建服务人才、培育人才、凝聚人才,为学院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近年来,共引培博士41人,其中二类人才2人、三类人才4人、海外博士2人;专任教师博士化率已达76.47%。新增江苏省教学名师1人、江苏省双创人才2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4人、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二层次和第三层次培养对象3人、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3人。1人连续3年入选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新增江苏省高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江苏高校“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各1个。
党建赋能强培养。坚持立德树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新医科”建设。近年来,新增智能医学工程专业、儿科学专业招生。临床医学专业以“优秀”等次顺利通过省品牌专业验收。基础医学入选首批省级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建设点。获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省一流本科专业2个、省一流本科课程4门;省课程思政示范专业1个、省“十四五”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品牌专业1个,省重点教材3部、省在线开放课程5门、省本科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5门江苏高校外国留学生英文授课省级精品课程通过验收评定,其中《病理生理学(Pathophysiology)》作为优秀案例在省教育厅官网上展示。
学院参赛项目(前排左四)获第十六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大赛特等奖
新增首届国家教材建设二等奖1项、全国医药学研究生在线课程建设与教学研究重点课题1项、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省教学研究课题2项。学生参加竞赛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大赛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及全国累进创新专项奖,省“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金奖1项;“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赛银奖2项;中国大学生医学技术技能大赛(护理赛道)全国金奖亚军;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研究暨实验设计论坛金奖(一等奖)3项、银奖4项、三等奖5项。2022年本科招生宣传绩效评价位列全校第一,考研升学率持续保持高位,近两年均在40%以上。
党建赋能提内涵。聚焦学科优势,以党建结对引领学科共建,推动基础医学学科与临床医学学科协同创新,切实提升学院高质量发展核心竞争力。近年来,基础医学学科顺利通过省优势学科验收,在“2022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位列第18位,保持在同类学科前20%。临床医学学科入选“十四五”省重点学科。3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其中临床医学学科跃进前2.5‰。
学院举办“通医优秀青年知识分子群体”精神感悟分享会
党建赋能促创新。强化精神浸润,引导广大教师自觉传承和践行“爱国奉献、勇攀高峰”的“通医优秀青年知识分子群体”精神,激发报国之志,推动科技自立自强。近年来,新增国自然、国社科项目42项,省级项目15项,新增纵向科研经费6000余万元。发表高质量论文713篇,其中中科院JCR 2区及以上论文210篇。获教育部高等学校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江苏省科学技术三等奖4项、华夏医学科技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
(范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