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我与通大共成长】汤晓璇:我在通大的这十年

554
分享

发布时间:2023-09-07 08:24阅读次数:554来源单位:神经再生重点实验室(与神经科学系、神经再生协同创新中心合署) 责任编辑:刘佳昕

2013年9月,我第一次踏入南通大学校园,成为了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工程专业的一员。恍惚间,物转星移,已是2023年9月,我也成长为了一名基础医学博士研究生。这十年,从啬园到启秀,从生科院到神科所再到医学院,我一直生活在通大,学习在通大,成长在通大。

青春恰似火 正逢少年时

在十八岁的盛夏,我收到了火红的录取通知书,满怀着期待迈入了通大校园。还记得开学报到的那一天,雨后初霁,整个校园里洋溢着新鲜的气息,来自五湖四海的青春力量在这江海之畔热烈碰撞。想象中的慌乱和不适应并没有随之而来,那一天我遇到的同学是友善的,学长学姐是热情的,老师们是亲切的,让我愉快地开启了大学四年的征程。

入学伊始,学院举办了实践、科研、学习、文体四场不同主题的“青春故事报告会”,邀请了各类优秀的学长学姐和我们分享他们的大学成长经历。有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西藏专项志愿者,有学院创新研究团队“绿色生物谷团队”学生代表,还有获得名校免试研究生名额的优秀学姐以及活跃在学校各类舞台的文艺骨干,他们展示了大学生活的多姿与多彩,让人为之神往。那时,青涩懵懂的我对未来的大学生活还没有清晰的规划,却在那时候默默坚定了要努力成长成和台上学长学姐一样的优秀的目标。随后在参与学院举办的科研素质拓展大赛的契机下,我第一次进入到实验室,感受到了科研实验的趣味。在比赛中收获的认可更是鼓励我选择了进入课题组,跟随老师以及学长学姐更系统地学习实验技术,提升科研素养,在实验研究中,我学会了如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些能力的培养为我的研究生生涯奠定了基础。

四年大学学习生活给了我一个广阔的知识舞台和自由发展的机会,积极参加各类学术讲座、研讨会和社团活动,与优秀的学生和教师进行交流和互动。这些经历让我懂得了学习的重要性,让我明白了知识的力量,更让我坚定了继续学习深造的信念。经过不断地努力,在大四那年我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推荐免试研究生资格,也作为优秀学生代表登上了“青春故事报告会”的舞台,与大一新生分享我的大学故事,那一刻的自己与三年前的期待重叠在了一起。

展奋斗姿态 续学习征途

硕士研究生阶段是这段学习成长之路的重要时期,我进入了南通大学教育部·江苏省神经再生重点实验室,这是一个由顾晓松院士领衔、汇聚海内外名校优秀人才的科技创新基地,提供了更专业、更深入的学术研究平台。在第一学期末时顾晓松院士给我们上了一堂信仰公开课,讲述了他自己的成长历程和团队二十年磨一剑,在组织工程与神经再生领域取得的成就,在推动智能医学、工程技术发展、再生医学创新与产业发展、中国脊髓损伤修复与功能重建创新联盟成立等方面所做的相关工作,向我们展现了老一代通医人在简陋条件下,依然保持科研热情,积极奋斗的精神风貌。他勉励实验室广大师生传承“立志成才、艰苦创业、爱国奉献、勇攀高峰”的“通医优秀青年知识分子群体”精神,激励着我们这些新一代通大人克服困难,踏实做人,勤勉做事,为科技兴国贡献个人力量。在硕士研究生阶段,实验室创造了浓厚的科研氛围、优良的科研条件,课题组提供了良好的科研学习环境和机会,我也在此过程中逐渐明确了自己在学术领域中的研究兴趣和方向,并意识到要在这个领域中深耕细作、不断探索创新。因此,我坚定不移地踏上了读博之路。

进入博士研究生阶段,我更深切感受到了学术路上的无尽挑战和无穷乐趣。在无数个黑夜里因为课题进展不顺而辗转反侧,在数不清的实验失败时刻哀怨忧愁,更会在每一个数据处理完成时欣喜满足、每一篇文章接收时欢呼雀跃。读博充满着困难和挑战,例如研究问题的复杂性、实验设计的困难、数据处理的技术性等。但幸运的是,我的导师杨宇民教授会在日常指导我做实验,在我做课题时身体力行地教导我、鼓励我、鞭策我。他时常会和我说:“读博不能只想着发文章和应付毕业,要真真正正地沉下心做科研,立志高远、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往前走,以十年磨一剑的决心和百炼千锤始成钢的韧劲,攻关科学难题,做有意义的科研,成就有价值的人生。”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谆谆教诲让我更加坚定了学术追求的信念,明白了只有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智慧,才能获得更深层次的学术成果。

初心如磐石 奋楫扬帆行

长路浩浩荡荡,我在通大的学习生活中经历了奋斗、收获与成长。在这里,我遇到了优秀的老师和伙伴,彼此鼓励、相互促进。这十年里,我获得过国家奖学金、市级荣誉;以第一作者或共同一作在《先进功能材料》、《ACS大分子快报》等杂志上发表SCI论文9篇;获得一项发明专利授权。

未来长路依旧延绵,我依然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对学术研究的热爱与探索,初心如磐。我坚信南通大学的培养和教育,为我在未来的发展铺就了坚实的基础。十年前刚进通大的我,懵懂而热切期待成为能够拥有精彩的“青春故事”;十年后的现在,我成熟了,有了更坚定、更远大的追求,我期待着自己向杨老师、向顾院士看齐,也能够成为“通医优秀知识分子群体”中的一员;再下一个十年,期望自己保有“千磨万击还坚劲”的拼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干劲和“乱云飞渡仍从容”的韧劲,以南通大学培养的品质和学术素养为基础,继续前行,追逐属于自己的学术梦想,做出真正有意义、有突破的研究。“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相信,在不断努力与追寻中,前方的风景一定会更加绚丽多彩。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