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培养“新医科”高层次医学人才
自1912年创办至今,南通大学的医学教育已有112年的办学历史。医学院现有15个系,18个教研室,教职员工294人、其中专任教师219人,专任教师高级职称比例为69.49%,博士化率80.80%。全日制在校生人数5879人,其中本科生3598人;来华留学生人数404人,其中本科生392人,是学校办学规模最大的学院之一。
回顾百余年的办学历程,医学院秉承“祈通中西、以宏慈善”的院训,培养出一大批蜚声中外的高层次医学人才,从这里先后走出了段树民、顾晓松、陈义汉、樊嘉、吉训明等两院院士。培养的学生荣获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等多项荣誉和表彰,屡次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研究暨实验设计论坛等国家级重大赛事中取得突出成绩。傲人成绩的背后,是学院长期坚持“以本为本”,狠抓教学质量的积淀。近年来,学院坚持“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的办学理念,加大高层次医学人才的培养,培养更多“顶天立地”的医学专门人才,谱写光辉而艳丽的育人篇章。
党建引领多重举措促发展 医德医风建设铸魂时代医者
学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及校第四次党代会精神,聚焦“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技创新”三大重点工作,聚力实施“铸魂工程、先锋工程、提质工程、保障工程、创新工程”,构建了“135”党建工作体系,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院高质量发展,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等各环节。学院党委入选首批全省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培育建设单位,教工第一党支部、博士研究生党支部入选全省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建设单位。
学院深入强化“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以培根铸魂为使命,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推动实施“以文润德”工程,精心打造师德师风建设品牌,形成了风清气正、积极向上的师德文化氛围。以“青蓝工程”导师制、校院两级督导巡学、濠滨师道讲堂、“周周有教研”系列活动,定期开展教学点评、专题辅导等多种手段,帮助青年教师强化教学质量意识、明确教学过程规范、有效提升教学能力。
顾晓松院士给医学院学子上信仰公开课
医德教育、医风建设是培养医学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推进落实“时代新人铸魂工程”的有力举措。学院党委通过举办“院士面对面”信仰公开课、本硕博同上一堂生动的大思政课,进一步传承“通医优秀知识分子群体”精神,涵养医学人文精神,使新时代的医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医德教育的内涵和价值,做到医学与人文融通、德行与术业并重、求实与致远共举。
发扬高质量医学人才培养传统 聚焦专业建设服务健康中国
长期以来,医学院形成了优良的育人传统,坚持学科建设与本科教学相融通、通识教育与个性培养相结合、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促进,着力培养符合国家需要、推动“健康中国”发展、适应国际竞争的优秀医学人才。
临床医学专业为国家特色专业、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通过来华留学生临床专业本科教育(英语授课)质量认证与国际化人才培养品牌专业认证。医学影像学、口腔医学专业为江苏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2016年,学院启动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卫健委等多部门联合启动实施的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旨在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供人才支撑。2021年,为主动适应生命健康全周期医学发展和“新医科”教育新模式的转变,提升医学协同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开设“智能医学工程”专业。2023年,为适应“新医科”建设、响应国家“强基计划”,学院依托省级基础医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申报获批“基础医学”专业,培养具有宽厚的科学基础、扎实的医学基础理论和基本实验技能,富有创新思维和较强的医学科研工作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学生参加临床技能大赛现场
为顺应新时代高等教育的新要求,学院进一步优化生源、择优录取,严把教学质量,提升实践技能,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基础医学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医学+X复合型双创人才培养计划”等改革举措,确保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医学人才,服务健康中国。
大力实施人才集聚工程 师资队伍引培不断取得新进展
学院注重人才梯队建设,党政领导带头,以支部为单位形成推进全员参与、全方位服务、全程跟踪的引才格局;构建人才信息库,成立攻坚党小组,建立一对一精准跟踪服务机制,引才工作取得扎实成效。通过特聘专家团队、对接外部资源,打通学科建设短板,实现借力超越,引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一批医学高层次人才。此外,还建立了学科负责人及方向带头人培育机制,形成以学科负责人为引领、中青年学术骨干和青年创新人才为核心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近三年来,学院共引培博士41人,2024年度海外人才项目有效申报21人次。新增省教学名师、省双创人才等省部级人才13人、团队2个。1人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年度影响力”榜单,3人入选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拥有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2个,江苏省高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2个,为学院教学科研提供强大支撑。另外学院还积极搭建国际交流的平台,促进学生与国(境)内外学术大师深度接触合作,为学生接触世界科学研究的最前沿,了解国际一流学术群体研究动态创造条件,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理解沟通能力。
医学院学科建设平台助力高层次人才培养
学院现有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1个、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1个、江苏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2个、“十四五”江苏省A类重点学科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目前,通大医学院临床医学学科排名进入全球前2‰,神经科学与行为学、药理学与毒理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学科等学科进入ESI学科全球排名前1%。学院已被列入教育部“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单位。
教育改革不断创新谋发展 医学人才培养质量勇攀高峰
近年来,为培养适应新时期医疗卫生机构需求的优秀医学人才,学院通过更新临床教育教学理念,以医学生岗位胜任力培养为目标,进行临床教学改革顶层设计,医教研协同育人,从院科两级层面推进“一个目标,两大举措,三条途径”的临床教学模式创新改革,实现临床教学由传统的技能培训向岗位胜任力培养的目标转变。根据新时代医学教育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设置医文、医理、医工、医信等“医学+X”课程,夯实人文社会科学、生命科学、自然科学、信息技术理论基础,以人文课程为桥梁、以校园文化为氛围、以学生文化社团为载体,在专业教育中加强医学道德和人文观念的渗透,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引导和感染学生,强化学生实践技能和科研技能,重视优良道德养成,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
围绕“新医科”建设,秉承“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重创新”的人才培养理念及其“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学院坚守“道德优美,学术纯粹”“中国灵魂、世界眼光”以及“医学与人文融通、知识与能力并重、做人与做事统一”的育人目标,通过“组建卓越拔尖学生班、制定特色培养方案、推行导师负责制度、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实施特色培养举措、设立综合创新项目”等主要途径,构建创新研究型基础医学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家国情怀、资源适配、辐射共享型“三课四训五情景”医学实验教学体系构建,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使命担当、基础宽厚、国际视野、大师潜质、创新精神、爱国情怀的高素质拔尖医学人才和未来医学科学家,最终实现“知识结构一流、实践能力一流、综合素养一流、创新素质一流”的卓越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
医学院学子(左四)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颁奖现场
为激发学生创新潜能,学院充分利用各类竞赛活动,做到以赛促教、以赛促建、以赛促学,开展探究式、项目化、讨论式等课堂教学改革,提升课程教学内涵和质量,激发学生创新性、自主性学习,推动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在国家级重大赛事中取得突出成绩,获第十六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第五届、第七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第八届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研究暨实验设计论坛总决赛金奖2项、第九届中国生理学知识竞赛(英文)团队二等奖、第六届全国医学生解剖学绘图大赛二等奖。学生获第十五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第十二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2022—2023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等多项荣誉和表彰。近三年本科生发表SCI论文147篇,2024届学院本科生考研率49.62%,其中临床医学专业58.23%,再创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