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二十载砥砺奋进】凝聚校地融合向“新”力 形成互动发展新局面

我校深入推进“名城名校”融合发展

585
分享

阅读次数:585发布时间:2024-11-23 17:17来源单位:党委宣传部(与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合署,新闻中心挂靠) 责任编辑:余小乔

由我校发起的生物医药未来产业(长三角)创新联合体近日揭牌成立。该联合体聚焦生物医药未来产业新赛道,将进一步推动区域内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因地制宜构筑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良好生态,为促进长三角生物医药未来产业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先行探路。

自2023年10月与南通市人民政府签订“名城名校”融合发展战略协议以来,我校充分发挥高校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中的引领作用,推动形成“名城名校”双向赋能发展新局面。

优化学科体系  瞄准地方发展新需求

微电子集成电路技术作为信息产业发展的基石,在推动产业变革和技术进步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去年11月,为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我校成立微电子学院(集成电路学院)并入驻南通市北高新区,推动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

学科建设是高校内涵式发展的核心。去年以来,我校通过调整机构和专业设置,不断优化学科布局,加快为地方培育新质生产力。学校聚焦船舶海工、高端纺织、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和新能源等产业需求,推进“医学+”“纺织+”等5个学科群建设,先后成立高端纺织研究院、人工智能与计算机学院等学院和科研机构,形成与南通市“3+3+N”产业发展对口的专业集群,强化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在优化学科建设的基础上,学校制定出台高层次人才培育计划实施办法,首批遴选国家级人才“A计划”和省部级人才“B计划”支持对象40人,对有成长潜力的人才进行精准“画像”全面培养,开展有组织系统性育才,并通过大力推动海外引才、做好企业“双师型”人才引培等方式稳步提升师资队伍质态,为学科发展蓄势赋能。

推动科技创新  助力地方产业新升级

作为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元素,我校主动对接地方产业链,积极搭建校地合作平台。6月29日,在江苏“百所高校对接千个产业链党建联盟”南通大学专场活动上,相关学院与南通市产业链企业成立“生态纺织技术”“新型配电系统优化运行”等14个攻坚党小组、做助力产业链转型升级的最强后援。针对产业链发展的痛点堵点,学校全面承接南通市产业创新“揭榜挂帅”攻坚项目,共建“行业专家+学校教师+企业工程师”多元化攻坚团队,着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难题。近一年,我校与链上企业签订产学研技术合同331项,签订校企共建产学研基地协议82项。

学校还把共建科研平台作为融合发展的基础性工程,与地方政府企业合作共建6个高层次研发平台,一批批原创性、颠覆性技术竞相涌现。“绿船团队”研制出一款超高压水射流除锈成套装备,突破了国外的技术封锁,并率先在南通中远克莱芬船舶工程有限公司进行试验。“追星通信团队”已参与清华大学“智慧天网”建设,初步完成面向“智慧天网”的地面应用示范系统方案。先进医用材料与组织工程转化中心通过基因编辑利用家蚕丝腺生物反应器特异表达人源神经营养因子基因重组蛋白研究工作加快了高端生物材料、医疗器械的国产化进程。

为加快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我校不断完善以创新和质量为导向的科研成果产出机制,通过国家大学科技园、知识产权运营中心、技术转移中心,深入构建“先赋权后转化”的新型科研成果转化路径。近3年转让发明专利超600件,越来越多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向大市场,成为推动地方产业发展新动能。

服务城市建设  推动校地融合新发展

5月30日,历经4年的建设,作为提升南通医疗卫生保健水平的重大民生工程,南通大学附属医院东院区投入试运行。医院在“一院两区,东西两翼”的新发展格局下,以医疗质量与安全为基础,为江海百姓的生命健康提供更高效、优质的坚实保障。

“健康南通行动”“基础教育提升”“建设体育之乡”“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和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建设”……我校将“服务南通行动”写入校第四次党代会报告,进一步挖掘校地融合发展的契合点。学校与南通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共建公共卫生应用研究院,打造南通市高水平疾病防控队伍;制定南通地区农村定向医学生招生计划,为全市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培养一批扎根基层、甘于奉献、素质全面的基层适宜医学人才;与南通市教育局合作成立“名师工作室”,助力打造南通特色的国家一流名师教学团队;与南通市体育局、南通支云足球俱乐部、南通铁人体育用品公司共建支云足球学院,打造区域性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体育平台;充分发挥省重点高端智库的决策咨询功能,聚焦南通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开展专题研究,形成一批针对性、可操作性强的决策咨询成果,为助力南通发挥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要支点作用当好“最强外脑”。

“我们要建设的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大学,是扎根江海大地、有效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流大学。”学校将对标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深度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以强烈的自我革命精神系统推进全面深化学校综合改革,坚定不移走好改革创新之路、内涵发展之路、校地融合之路,加速打造名城名校“彼此赋能、携手共进”的南通样板。

(陈虹 范苏)

文字作者:
图片作者:
责任编辑: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