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二十载砥砺奋进】奋力书写地方高校高质量发展时代答卷​

17
分享

阅读次数:17发布时间:2024-11-27 09:41来源单位:党委宣传部(与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合署,新闻中心挂靠) 责任编辑:余小乔

9个学科进入ESI学科全球排名前1%,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2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8个;入选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峰计划建设高校,在《2024中国大学评价》中位居第100位;累计为地方培养了25万余名高素质人才,涌现出12名两院院士……

作为江苏省政府和交通运输部共建的地方综合性大学,学校始终秉承“祈通中西,力求精进”的校训精神和“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的办学理念,扎根江海大地,建设特色鲜明的国内一流大学,将人才、科技等优势转化为城市发展的动力,增强学科人才队伍与城市智力资源的耦合度,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高质量发展,做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者。

锚定“育人之要” 人才培养向新而行

道路与桥梁作为交通的重要载体,是安全工程的重点建设对象。加强城市道路安全监测,提高路面病害识别速率,完善路面情况数据是建设生命线工程的重点、要点、难点。我校交通与土木工程学院师生团队利用无人机与巡检车结合,搭配高精度相机和传感器,结合自主研发的数据处理技术和先进的图像识别手段,研发出“三位一体”的路面健康监测系统,精准解决道路安全痛点,让路面病害无处遁形,打造城市道路上的“智慧眼”。不久前,该项目获得第五届全国智慧城市与智能建造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一等奖。

近年来,学校主动适应学习革命与高等教育变革,把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作为办好一流本科教育的核心抓手,主动布局“四新”专业,深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完善“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强交叉,精英化、个性化、国际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推动人才培养向“优质”“高质”“新质”方向发展。

“面向新兴产业和区域发展需求,我们主动思考,积极谋划,推行学科专业结构改革,在破立之间优化专业设置。”校党委副书记、校长杨宇民说道。5年来,新设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工程、智能医学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等新专业,停招、撤销28个与现代产业需求不相适应的“老牌”专业,学校从增强教育服务创新能力出发,以问题为导向,以需求为牵引,推动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设置杨连第登高人才定制班、科大讯飞实验班、软件工程嵌入式培养专业,优化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结构,打造一批“金课”“金教材”,获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6门、全国教材建设奖优秀教材2部、省重点教材立项39部。

“推动专业教育和双创教育深度融合,让学生既有展现自我的舞台,也有仰望星空的勇气”,这是我校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命题给出的答案。

为着力强化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学校出台《深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等多个政策文件,以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为抓手,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在专业教学中嵌入4.5+X型学分的“专创融合”双创教学模块。此外,学校专门成立创新创业教育学院,在校院、校企、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三协同”中,构建素质养成、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创新创业教育“四位一体”的培养体系。

在专业课堂上,行业大咖、企业专家为学生授课也是“家常便饭”。企业工程师进学校课堂,除了承担相关课程教学任务外,还联合校内教师共同指导学生毕业设计、项目课程、创新创业活动,并按照企业规范开展工程化培训和项目训练,让学生“真题真做”。

为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火花,学校每年立项各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近500项,组织举办各级各类创新创业竞赛近200项,并配备专业导师全程跟进辅导。近三年,学校每年有近2万人次学生参与各级各类赛事,累计获省级以上奖项近2000项。依托双创项目及学科竞赛,学生累计发表论文300余篇,申请专利150余项。依托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和大学科技园等平台,帮助学生开办企业近50家。

国际化办学是提升高等教育发展质量的重要途径,是高校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必由之路。我校围绕“国际化人才培养提升工程”,与国外高校院所开展形式多样的合作办学项目,拓展包含本科双学位项目、硕士项目、本硕双学位项目在内的多元化培养目标,不断丰富国际化教育资源,建立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目前已与近30个国家和地区的150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开展校际交换、游学研学、海外实践等境外学习交流项目近80个。近五年累计选派1500余名学生赴海外学习和实践,极大拓宽了学生的国际视野。

紧扣“社会之需” 校地融合双向赋能

发展可再生能源是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支撑。针对当前海上风电桩存在的清洗作业繁琐耗时、人工操作危险系数高、人工检测局限于表面且无法精准探测内部裂纹等较大安全隐患和效率问题,华亮教授团队研发的新一代水下智能焊接机器人,实现多种水域中对风电桩基础和目标表面裂纹的精准识别,效率比人工检修提高67%;基于双权值神经网络,首创实现水下湿法焊接技术应用,达到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国家标准。团队以科研攻关站在社会服务“第一线”,弥合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之间的“断点”,研发成果已在多地实现具有规模和示范效应的应用。

城市因大学而兴,大学因城市而盛。作为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元素,我校将“服务南通行动”写入第四次党代会报告,主动对接地方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因地制宜构筑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良好生态。自2023年10月与南通市政府签订“名城名校”融合发展战略协议以来,学校充分发挥高校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中的引领作用,推动形成“名城名校”双向赋能发展新局面。

聚焦船舶海工、高端纺织、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和新能源等地方产业需求,推进“医学+”“纺织+”等5个学科群建设,先后成立微电子学院(集成电路学院)、人工智能与计算机学院,形成与南通市“3+3+N”产业发展对口的专业集群;发起成立生物医药未来产业(长三角)创新联合体,促进长三角生物医药未来产业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聚焦南通市纺织特色产业,建立高端纺织研究院,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转型升级……在优化学科建设的基础上,学校制定出台高层次人才培育计划实施办法,对有成长潜力的人才进行精准“画像”全面培养,开展有组织系统性育才,稳步提升师资队伍质态,为学科发展蓄势赋能。

发挥高校智力优势,“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针对产业链发展的痛点堵点,我校全面承接南通市产业创新“揭榜挂帅”攻坚项目,共建“行业专家+学校教师+企业工程师”多元化攻坚团队,着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难题。近年来,学校建成省部级以上重点研究基地11个,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近700项,着力攻克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钱涛教授团队围绕后锂电池时代的储能设备进行了深入研究,首次研发出独特的胶质半固态电解质,解决深度充放电条件下电极电解质相际界面湍动的关键问题。张健教授团队对我国适合沿海滩涂和湿地种植的林木开展抗逆性早期鉴定关键技术研究,首创柳树抗逆性早期鉴定技术、抗逆快速进化基因和耐盐枢纽基因的发掘技术、柳树促成开花技术,并在沿海地区进行应用推广。越来越多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向大市场,成为推动地方产业发展新动能,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源源不断的力量。

“健康南通行动”“基础教育提升”“建设体育之乡”“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和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建设”……我校还进一步挖掘校地融合发展的契合点,围绕地方社会、政治、经济、民生、生态等领域,开展长三角现代化、海洋文化、地方志、张謇研究等,为服务地方政府决策、弘扬区域文化积聚能量。学校与南通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共建公共卫生应用研究院,打造南通市高水平疾病防控队伍;与南通市教育局合作成立“名师工作室”,助力打造南通特色的国家一流名师教学团队;充分发挥省重点高端智库的决策咨询功能,聚焦南通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开展专题研究,形成一批针对性、可操作性强的决策咨询成果。每年,我校约有1600名本科毕业生、350名研究生留在南通本地就业,南通籍毕业生留通就业率更是高达60%。

夯实“党建之基” 固本培元聚势而强

每个工作日,辅导员、专业教师轮班深入学生社区,送教、送学、送服务,护航学生成长。在我校,10个已经建成投用的“一站式”学生社区,随着思政力量、教学力量不断下沉,师生联通、思想相通、交流畅通的局面逐渐形成,打通了“三全育人”最后一公里。

近年来,学校党委充分发挥思想教育浸润作用,以“处处有思政、人人讲思政”凝心铸魂、立德树人。建立“书记校长有约”常态化机制,校领导带头当班主任上思政课,与青年学生面对面交流谈心,跟进学生思想动态;机关党员干部以“政治辅导员”身份开展专题党课、廉洁读书分享会等,带领学生了解国情、党情、社情、民情;授课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嫁接思政元素、团学干部在组织社团活动中融入思政内容,通过课内课外渠道、全员全过程参与,构建了沉浸式、常态化的思政育人格局。

提能必先强学,增效尚需正本。学校党委坚持从思想深处正本清源,把牢政治方向。始终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统筹抓好领导干部、师生党员、青年学子等重点群体学习,组织大家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形成领导带学、专家导学、个人自学、支部共学、分层研学、实战检学“六学联动”模式,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学校还强化研究阐释,加强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南通大学基地建设,成立南通大学新时代理论武装研究中心,深化省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校地共建,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打造“田野上的思政课堂”,一体推进理论学习、宣传宣讲、调查研究和检视整改,为学校发展定向领航。

实施尊师重才战略、筑原造峰战略、改革驱动战略、开放融合战略、文化引领战略“五大战略”,推进“培根铸魂行动”“科技攀升行动”“文科振兴行动”“开放拓展行动”“文化赋能行动”等“十大行动”,学校第四次党代会全面开启建设特色鲜明的国内一流大学新征程。在党的全面领导下,学校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引领作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广大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更加坚定的自信、更加笃实的行动、更加卓越的精神,扎实走好改革创新之路、内涵发展之路、校地融合之路。

为了发挥党建工作优势,提高党建工作质量,学校以基层党建项目化运行为抓手,实施书记项目,开展“党建+”行动,推进基层党组织向标准化、优质化、特色化方向发展。近3年,学校基层党组织入选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1个,入选第四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1个,入选“全省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培育建设单位3个、“全省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建设单位24个。另有5个主题党日活动获全省“最佳党日活动”优胜奖、2个党建品牌项目获党建工作创新奖。

用党建“红线”串起产业融合发展“链”,寻求校企发展“最大公约数”。与南通16个市级产业链党建联盟签订合作协议31个、校企联建各类科创平台79个、56名博士担任链上企业科技副总……学校党委积极响应“百所高校对接千个产业链党建联盟”号召,先后成立“现代船舶与海工绿色修造技术”“高端纺织技术”等攻坚党小组24个,把战斗堡垒建在“链”上、先锋力量聚在“链”上、服务保障沉在“链”上,做深做实“链”上党建,推动学校党建与教育事业互融互促、双擎共鸣。

“我们要建设的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大学,是扎根江海大地、有效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流大学。”杨宇民说。南通大学正处于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转型升级的历史窗口期、争先进位的发展黄金期。学校将对标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深度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以强烈的自我革命精神系统推进全面深化学校综合改革,扎实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不断发出通大强音、提供通大方案、作出通大贡献。

(范苏 余小乔 陈虹)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