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二十载砥砺奋进】弦歌不辍 奋力创建特色鲜明的国内一流大学

写在我校合并组建20周年之际

298
分享

阅读次数:298发布时间:2024-11-28 13:35来源单位:党委宣传部(与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合署,新闻中心挂靠) 责任编辑:余小乔

江风海韵,不忘先贤;教泽传承,砥砺奋进。今年,我校迎来了合并组建20周年。

二十载栉风沐雨,二十载薪火相传。合并组建以来,学校始终秉承先校长张謇“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的办学理念,扎根江海大地,优化学科建设,大力培养人才,助力地方发展,阔步迈向特色鲜明的国内一流大学建设新征程。

培养的学生中涌现出12名两院院士,9个学科进入ESI学科全球排名前1%,成功入选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峰计划建设高校,承担南通市产学研项目约四成,平均每年有2000多名毕业生留通创业就业……正是在与南通这座城市融合发展、创新协同中,我校实现了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性跨越。

众望所归,追求合并的最大值

大学是所在地方的一张“名片”,既代表着该地区的教育水平、文化底蕴和发展潜力,也为地方带来了多元的文化交流和无限的发展机遇。

南通的高等教育发轫较早。早在1912年,先校长张謇就在南通创办了私立南通医学专门学校与南通纺织专门学校,它们不仅是我国最早独立设置高等医学和纺织学科的院校,同时也分别是南通医学院和南通工学院的前身。张謇先生分别为两校写下了“祈通中西,以宏慈善”和“忠实不欺,力求精进”的校训。

20世纪80年代,南通的高等教育有了较快的发展,形成了南通医学院、南通工学院、南通师范学院三所省属本科院校。三所院校在一定程度上自成体系,各有各的隶属关系和资源优势。如南通医学院是国务院1981年批准的首批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南通工学院是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典型“莫文隋”精神的发源地;南通师范学院率先在高校中开展提前单独招生,毕业生支撑起了“教育南通现象”的半边天。

随着高等教育学科交叉化、综合性的发展趋势,原三所院校因为学科比较单一,缺乏调整学科方向、适应社会发展的应变能力,而且缺乏必要的学科交流和交叉的条件,存在专业设置重复、规模效益较低等问题,扩招潜力不大,也限制了进一步的发展。有这样一组数字:2002年江苏平均每万人中,在校大学生为94人,南通只有44.7人;同年,南通的经济总量在全省13个省辖市中居第4位,但高校在校生数居第10位。

“综合性大学是一个城市的‘人才蓄水池’。南通缺的正是这样一所综合性大学。”一位到南通考察的专家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南通这个“不足”。

经过南通市上下的努力,江苏省教育厅和南通市政府于2002年10月签订了《关于共建南通大学园区的协议书》,加速推进兴建大学城。同时,省教育厅把三校合并组建南通大学作为重点工作列入工作计划,南通市政府也将“积极推进南通综合性大学和南通大学园区建设”列为重点工作。

2004年11月28日,南通大学正式挂牌,南通市多年以来期盼有一所综合性大学的愿望得以实现。“祈通中西,力求精进”也成了南通大学的校训,激励着全校师生不断前行。

“三校合并不仅仅是规模的扩张和质量的增长,更是质的飞跃。”校党委副书记、校长杨宇民说,南通大学合并成立,是基于对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和提升教育质量的深刻认识。通过三校合并进行学科整合、优势互补,解除限制发展的“瓶颈”,打造一个学科门类更加齐全、教育质量更高的综合性大学,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作为一所由张謇先生创办的百年老校,南通大学积极传承和发扬好张謇精神,深入挖掘张謇先生探索教育兴国的精神实质,打造以张謇研究为代表的特色文化品牌……”本月16日,第二届张謇研究全国青年学术研讨会在我校召开,现场气氛热烈。

在为期两天的活动中,来自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青年学者齐聚通大,就各自在张謇研究领域的积极探索进行交流研讨,为理解张謇及时代变迁提供了更为全面和深入的视角。全国工商联原副主席、我校名誉校长、张謇嫡孙张绪武专门发来贺信,指出本次会议的召开不仅为青年学者搭建了一个高水平的交流平台,促进了学术思想的碰撞与融合,还将进一步推动张謇研究深入发展,拓展研究广度与深度。

作为一所合并组建的大学,怎样融合原来的各校传统文化,更具有向心力和凝聚力呢?立足于校情,学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融合原三所院校的传统文化,深入挖掘张謇探索教育兴国的精神实质,加大对张謇爱国主义思想和教育理念的弘扬。校史园、院士廊、尚美湖……学校营造良好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不遗余力发挥环境文化育人功效,让师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祈通中西,力求精进”的传承及学校文化的内核。

此外,学校持续弘扬全国精神文明典型“莫文隋”精神和“通医优秀青年知识分子群体”精神,激发全校师生的智慧和力量,催生“奉献爱心,服务社会”的群体效应,形成了独具通大风格的特质,进一步提升了精神凝聚力。自南通大学“莫文隋”青年志愿者协会成立以来,志愿者达18余万人,志愿服务时长已累计275万多小时。

初心如磐,培养更多新质人才

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有大师之谓也。

侯光炯、徐冠仁、殷震、余松烈、保铮、梅自强、姚穆、段树民、顾晓松、陈义汉、樊嘉、吉训明……在我校培养的学生中,涌现出的两院院士“星光熠熠”。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我校毕业生入选两院院士的人数并列全国高校第35位。

数十年如一日,顾晓松院士带领团队围绕“神经损伤修复与再生调控的相关机制”潜心研究;杨宇民教授团队研发出一种仿神经再生微环境支架;陈罡教授团队对周围神经损伤与感觉功能恢复的机制的研究取得了系列成果……在我校,心怀“国之大者”,聚力科技攻关,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早已内化于心。近五年来,学校教职工发表的SCI、EI等高水平期刊论文近两万篇,形成了一道靓丽的“学术风景”。

学科建设是大学的核心任务和发展基石。学校主动适应学习革命与高等教育变革,把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作为办好一流本科教育的核心抓手,主动布局“四新”专业,深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推动人才培养向“优质”“高质”“新质”方向发展。

五年来,学校新设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工程、智能医学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等新专业,停招、撤销28个与现代产业需求不相适应的“老牌”专业。学校以问题为导向,以需求为牵引,推动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设置杨连第登高人才定制班、科大讯飞实验班、软件工程嵌入式培养专业,优化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结构,打造了一批“金课”“金教材”。至目前,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2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8个,省级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1个,24个专业通过各类专业认证(评估)。

“你们的作品充满了浓浓的家国情怀,很令我感动!”在本月21日举行的南通大学第十八届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决赛上,特邀评委、易米实验室首席专家钱静峰点评时忍不住“点赞”。当天,6位选手围绕融媒体记者、通信工程师、基层宣传干事、数据分析师、民事诉讼律师、军队律师等职业目标,充分展示了自己的学习实践行动,也在评委的点拨下明确了未来的方向。

这只是我校大力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一个缩影。学校出台了《深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等多个政策文件,以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为抓手,为全体学生定制创新创业课程,并在专业教学中嵌入4.5+X型学分的“专创融合”双创教学模块。同时,专门成立创新创业教育学院,构建素质养成、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创新创业教育“四位一体”的培养体系,让学生学得进、学得会、用得好。

据不完全统计,我校每年立项各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近500项,组织举办各级各类创新创业竞赛近200项,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择业就业观,科学合理规划学业与职业发展,做实做细就业指导服务,推动人才供需有效对接,有力促进了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近三年,全校每年有近2万人次学生参与各级各类赛事,累计获得省级以上奖项近2000项。

大学之大,在于育人。合并组建至今,我校形成了拔尖创新人才、交叉复合型人才、校企协同育人、国际联合培养等多种人才培养模式,毕业生每年留通就业人数达到2000多人,为南通各行各业输送了数万名高素质人才,其中很多成为各领域的科技先锋、行业骨干、学术英才。

“推动专业教育和双创教育深度融合,让学生既有展现自我的舞台,也有仰望星空的勇气”,是我校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深情答卷。

融合发展,实现校地双向奔赴

城市因大学而兴,大学因城市而盛。

“南通大学是以南通城市命名的大学,也是南通人民的大学。”我校与南通的双向奔赴由来已久,也实现了数次转型跨越式发展。

在南通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2012年,我校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017年,成为首批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培育支持高校。2020年,省教育厅与南通市政府签约共建南通大学,钟秀校区成功置换,啬园校区新一轮建设项目开工,落下了破解瓶颈、实现跨越的关键之“棋”。2021年,我校成功入选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峰计划B类建设高校。近三年,学校ESI前1%学科逐年增加。

聚焦南通高端纺织、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六大千亿级板块优势产业与16个优势产业链,学校不断提高学校学科专业结构布局与城市产业结构的契合度,重点建设10个产业学院,建立联合人才培养机制,为南通发展涵养人才“蓄水池”,注入创新发展活力。

“南通大学和南通不仅是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更是命运共同体,互融共荣。成为与南通相得益彰的高水平大学,是所有通大人矢志不渝的前进方向。”时任南通大学党委书记尚庆飞在“名城名校”融合发展战略推进座谈会上说道。

“我们欣喜地看到,在南通这片创新创业热土上,南通大学与南通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在深化合作、相互成就中越来越展现出蓬勃生机和强劲活力。”去年9月23日,南通市委书记吴新明勉励校党委,科学规划今后五年以及更长一个时期的战略目标和重点任务,继往开来、砥砺前行,不断开创特色鲜明的国内一流大学建设新局面。我校将“名城名校”融合发展战略纳入学校第四次党代会专项建设。

2023年10月31日,吴新明、尚庆飞为我校微电子学院(集成电路学院)揭牌,南通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彤与杨宇民签订“名城名校”融合发展战略协议,加快构建“名城育名校、名校润名城”双向赋能发展新格局。

“成立先进储能与智能制造产业学院是学校贯彻落实教育强国战略,顺应高等教育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和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举措。”在先进储能与智能制造产业学院揭牌成立仪式上,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徐骏对学院寄予厚望。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华亮担任先进储能与智能制造产业学院首任执行院长,他表示,学院将紧紧围绕学校“名城名校”融合发展战略目标定位,面向国家和区域长远的能源发展战略,依托化学化工学院和电气与自动化学院,全力打造校企“双主体”模式,促进产教深度融合。

近年来,我校聚焦地方产业需求,推进“医学+”“纺织+”等5个学科群建设,先后成立微电子学院(集成电路学院)、人工智能与计算机学院,形成与南通市“3+3+N”产业发展对口的专业集群。发起成立了生物医药未来产业(长三角)联合体,促进长三角生物医药未来产业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还聚焦纺织特色产业,建立高端纺织研究院,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转型升级……

发挥高校“智囊团”作用,聚焦发展中的痛点堵点,“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我校全面承接了南通市产业创新“揭榜挂帅”攻坚项目,共建“行业专家+学校教师+企业工程师”多元化攻坚团队,畅通产业链发展中的“肠梗阻”。近年来,学校共建成省部级以上重点研究基地11个,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近700项,越来越多的科技成果实现有效转化,为地方产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学校还与启东市合作筹建启东海洋研究院,计划重点开展海洋生物医用材料的研发、海洋特种医学的研究、海洋绿色能源的应用、海洋高价值功能产品的开发、海洋生态保护及文旅开发的规划等研究工作,为南通向海图强贡献通大力量。

此外,学校还进一步挖掘校地融合发展的契合点,围绕地方社会、政治、经济、民生、生态等领域,开展长三角现代化、海洋文化、地方志、张謇研究等,为服务地方政府决策、弘扬区域文化积聚力量。

校地同频共振,取得丰硕成果。我校综合实力在《2024中国大学评价》中列第100位。9个学科进入ESI学科全球排名前1%,列内地高校综合排名第113位,均创下了合并组建以来的最好位次。如今的南通大学已成为南通培养新质人才的“主阵地”,也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

不忘初心,桃李芬芳;勇挑重担,再创辉煌。一代代通大人心怀对党和国家的赤诚,对教育事业的热忱,继往开来、不懈奋斗,共同构筑美好愿景,躬身高等教育实践。“我校正处于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转型升级的历史窗口期、争先进位的发展黄金期。”杨宇民表示,学校将把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不断引向深入,扎实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奋力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作出通大应有的贡献!

(范苏 张烨)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