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山海同赴 梦想启航——我校2025级新生侧记

16
分享

阅读次数:16发布时间:2025-09-13 14:49来源单位:党委宣传部(与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合署,新闻中心挂靠) 责任编辑:余小乔

又是一年秋韵初染。九月的通大,一群新生从不同的经纬跨越山河湖海赶来,拖着行李箱、背着梦想,相聚在通大这所百年学府。

他们中有人携着馕香与乡愁,有人把家人的经历当成理想,有人手握专利追梦……他们以通大为舟,立志在这里乘风破浪。

他们的故事,随着开学典礼的举行,正轻轻翻开扉页。从此,山海同赴,梦想启航。

以乡情为根,花开通大

行李箱碾过祈通大道的轻响,藏着无数跨越山海的故事。天南海北的新生们,带着故乡的印记和对未来的期许,将难以割舍的牵挂与热爱一一铺陈在通大这片崭新的图谱中。

从新疆霍尔果斯市远程而来的王玥同学,刚下飞机就感受到与家乡截然不同的生活环境:江苏有着和新疆一样毒辣但体感更胜一筹的夏日午后,还有潮湿的气候、偏甜的饭菜……离开家乡,王玥最怀念家里用独特馕坑烤制的馕,那是走到哪里都忘不了的乡味。不过,纵有百般不舍,她仍然坚定着“想出疆看看”的梦想。“填志愿时,我认真研究对比了好多疆外学校。”王玥说,她与江苏、通大的缘分,此前早有伏笔。“我在新疆看到很多标有‘江苏援建’字样的卫生院、图书馆等,也接触过江苏籍老师,他们敬业的精神和对新疆同胞的真诚关怀,让我对江苏有着极佳的印象。正是这份好感,让我在了解到江苏雄厚的教育实力后,果断将目标锁定在江苏高校。”

为什么选择通大医学院?王玥说,她对医学的热爱,不仅源于渴望为他人解除病痛的初心,更源于对生命奥秘的好奇。在查阅江苏各大医学院校的专业设置时,当通大智能医学工程这个新兴交叉专业一出现在眼前,立刻吸引了她的注意。“这是一个将传统医学理想与未来科技趋势相结合的专业,完美契合了我对医学未来发展的判断。”她解释道,这个专业既保留了解剖、生理、病理等医学核心内容,又融入了信息技术、智能技术的关键课程,正是她心中理想的学习方向。

开学后的经历,更让王玥坚定了自己的选择。她坦言,学院安排的入学教育让她对“通医现象”、通医优秀青年知识分子群体的精神内核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是通医前辈对‘健康所系,性命相托’这句医学誓言的独特诠释,需要我们新时代医学生传承发扬。我也希望自己在通大学到扎实的知识和过硬的本领,将来能以己所学回报家乡。”王玥说。

来自广西的张晓敏同学,也是这山海追梦者中的一员。作为土生土长的瑶族姑娘,张晓敏儿时跟着长辈学唱瑶歌,跟着母亲学做瑶家菜,但她最爱的还是衣襟、头帕上那些灵动的瑶族纹样——或是象征吉祥的鸟兽,或是象征民族生命力的藤蔓。“我想让更多人看见瑶绣的美。”抱着这份初心,她报考了纺织服装专业。“从广西坐飞机到上海,然后坐车到南通。当我踏进校园,学校的一楼一景都超出我的想象。我很喜欢这里的环境。”看着实验室里堆满各式各样布料,张晓敏仿佛已经触摸到瑶家纹样与现代纺织结合的模样……

以情缘为帆,共度学海

“我的母亲、姨妈和姑父都毕业于南通大学,他们时常与我分享当年求学的点滴,从他们的故事里,我看到了通大人务实求真、服务社会的精神传承,也明白了通大对于我们家庭来说,不仅是一所学校,更是一段情感的延续,一份未来的期待。”在9月11日举办的本科新生开学典礼上,来自药学院的褚安然同学代表新生发言,分享了他们一家与通大特殊情缘。

在今年的本科新生中,类似的奇妙缘分还有很多。预防医学专业的本科新生戴宇辰,也把妈妈变成了自己的校友——妈妈顾女士20多年前从原南通师范学院专科毕业,2008年又回炉到通大函授本科并顺利毕业,如今受母亲影响来到通大,解锁属于自己的青春时光。“幼儿阶段陪妈妈来通大参加过聚会,上学后时不时听到妈妈嘴里念叨她的母校,以后我就把学校的人、事、物、景拍下来给她看,以后毕业了一起回味。”戴宇辰说。

还有把双胞胎姐妹、双胞胎姐弟变成校友的。在9600余名本科新生中,来自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张彦冰、生命科学学院的张彦馨,以及双双加入锡耶纳未来生物技术学院的朱湘旋和朱相宇,是两对双胞胎。他们带着割舍不断的血脉情缘,在高考志愿填报时就约定好把通大作为下一段旅程的共同驿站,希望入校后继续结伴而行,相互照应,一起探索校园。“我们从小在同一所学校读书,已经默契了十几年,今年在做高考选择题时,默契度还是经受得住检验的。”妹妹张彦馨笑言,之所以自己选择了生物科学专业,而姐姐选择了物理师范专业,完全是出于两人不同的兴趣爱好:姐姐受高中物理老师影响,立志要成为像老师一样优秀的人,而她的兴趣点在生物和医学方向,“我也一直认为,我们长大了要保持适度的距离感才更美好。”和张彦冰、张彦馨姐妹选择同校不同院系的选择不同,来自无锡的龙凤胎姐弟朱湘旋、朱相宇却同时选择加入学校新成立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两人的宿舍仅一路之隔。但姐弟俩并不希望相互之间一直被比较,所以尽管两人被同一个学院录取,但姐姐朱湘旋选的是生物技术专业,弟弟朱相宇则入读自动化专业。作为学院首届新生,两人希望在携手探索中开启各自的多彩生活,彼此见证,共同进步。

来自交通与土木工程学院的盈翔,与通大的缘分则是以与学校同一天生日的双向奔赴来具象化。“今后四年的每一个生日,我都将与学校共同度过,这本身就是一份珍贵的礼物,这份礼物也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我对学校的亲切感和归属感。”盈翔表示,在开启新旅程的第一周里,学院老师和同学的热情帮助已经让他快速适应了大学生活,希望自己在本科毕业后,有机会继续留在通大攻读研究生。

以热爱为火,点亮未来

“上了大学,你的梦想是什么?”当新生们面对这一灵魂拷问,满怀激情的他们已经默默在心里种下了独属于他们的梦想之花。

“我的梦想就是站在讲台上为学生传授知识,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今年高考641分的肖冉同学,在面对诸多人生选择时,毅然坚定最初的梦想——成为一名人民教师。她说,自己中学阶段尤其敬佩能把晦涩难懂的英语词汇串成一个个小故事的高中英语老师,“他的幽默串讲,也串起了我未来的职业理想”。为此,肖冉以142分的英语单科分数,进入我校英语(师范)专业,希望自己将来也能如高中老师一般,睿智且幽默地用学生喜欢的方式传递英语魅力,激发学生对英语的热爱,助力他们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与肖冉不同,曾获得全国中学生科普科幻作文大赛全国一等奖、江苏省一等奖的余笑同学,希望在医学与文学两个赛道并驾齐驱。进入预防医学专业的余笑,入校后的关注点虽然更多地放在所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前沿学术探索上,但她仍表示将笔耕不辍,以笔为媒,让预防医学走出象牙塔,被更多人理解和接受。“我希望让大家明白,研究医学不是为了将理论与知识硬塞给大众,而是用大众能接受的方式沁入其心田。”谈及职业规划,余笑希望自己将来不仅可以在防控一线实现作为医生的社会价值,还可以通过自己亲手创作的科普作品架起一座桥,让更多人重视健康预防,成为一名既能投身疾病预防控制一线又能从事医学科普事业的公共卫生人才。

喜欢音乐并获得过架子鼓十级证书的张增诚,有一个萌发于高中生物课上初次接触基因编辑技术的科学梦想:“我被基因编辑技术改变生命的神奇魔力深深吸引,当时就有一粒种子在心里悄悄萌芽。”如今,如愿成为通大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可以深入实验室开展科学实验,让他离梦想近了一些。为了让自己锻炼成为一名既可以专注科研又能参与到科技应用于科学传播事业的复合型人才,来校不久,张增诚已经多渠道了解到学校每年都将组织学生参加“大挑”“小挑”等创新创业赛事,他也期待自己能在师长指引和团队协作中,通过参赛备赛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和实践本领。

智能制造工程专业的陆蓝舒对于“梦想”也很有话说。“我的梦想就来自我父亲的经历。”陆蓝舒坦言,他的父亲当过船员,自己偶尔会从父亲那里听到或自己留意到一些令人扼腕叹息的船舶碰撞事故。“能否设计出一种智能防撞击船舶减少悲剧发生呢?”抱着这样的设想,他征询父亲意见,并在父亲指导下查阅资料、请教老师、自学相关理论知识,最终参与设计出一种智能可调节防撞机构的船舶,能有效减少船舶碰撞概率,并获得专利认证。“我之所以选择智能制造工程专业,就是因为通过这个专业学习,既可以帮助我持续优化之前的发明,还能为我日后成长为一名智能制造领域的工程师打下坚实基础。”陆蓝舒对专业的热爱,早已生根发芽。

(余小乔 杨淑霭 朱高杰 陆苏蒙/文 白亦斐/摄

文字作者:
图片作者:
责任编辑: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