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库聚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长江动能”。11月14日,由我校与上海社会科学院共同主办的第十届长江经济带发展论坛在南通举行。来自北京和长江经济带沿线省份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十五五’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展开深入研讨交流,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路径。

江苏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张新科,南通市人民政府副市长于立忠,江苏省委宣传部社科规划办主任许佃兵,校长王建浦,上海社科院原副院长王振等在开幕式上致辞。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原副秘书长范恒山,国务院研究室综合司原司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原总经济师陈文玲,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陈耀等专家分别作主旨报告。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兼首席专家成长春教授主持主旨报告。校党委常委、副校长陆俊杰主持论坛开幕式。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吉明明和蚂蚁乡创发起人、三个百里乡村振兴学院院长于杰共同为“长江经济带乡村振兴研究中心”揭牌。
王建浦代表学校向与会嘉宾表示诚挚欢迎,感谢大家长期以来给予学校的支持和帮助,并介绍了我校历史沿革和发展现状。他表示,“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也是长江经济带迈向更高质量、更可持续、更协调发展的关键阶段。作为一所坐落于长江之滨、扎根江海大地的高校,始终把融入国家战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为自己的重要使命,充分发挥“思想库”“智囊团”的重要作用。我校将以此次论坛为契机,进一步深化与各方的交流合作,支持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持续提升智库能级,为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张新科代表江苏省社科联向论坛举办表示热烈祝贺。他指出,本届论坛以“‘十五五’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为主题,恰逢其时、意义重大。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入探讨长江经济带如何在更高水平上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大局,既是对国家战略的积极回应,也是江苏作为长江下游经济大省挑大梁的责任担当。他表示,江苏省社科联将继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支持各类智库平台建设,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与实践需求紧密结合,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更多的社科力量。
于立忠代表南通市人民政府向与会嘉宾表示诚挚欢迎,并介绍了南通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他指出,南通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持创新驱动产业系统,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将以共建长江口产业创新绿色发展协同区为抓手,加快打造长三角百亿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全面融入和服务长江经济带等重大国家战略。他期盼各位专家能够将南通作为理论研究的重要样本,实践探索的重要基地,将南通打造成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生动范例。
许佃兵代表江苏省委宣传部社科规划办、省智库办向论坛召开表示热烈祝贺。他指出,长江经济带如何持续巩固绿色发展底色,激发创新驱动动能,破解区域协调难题,如何以未来产业抢占制高点,以绿色生产力重塑新优势,以区域协同拓展新空间,以制度型开放构建新高地,成为关乎中国式现代化全局的时代课题。他希望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发挥省重点高端智库作用,进一步做优长江经济带发展论坛品牌,筑实长江经济带协调性均衡指数评价发布,推出一批具有全球视野、中国气派、长江特色的原创性、前瞻性重要成果。
王振代表上海社会科学院对论坛举办表示衷心祝贺。他指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主基调下,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都取得了巨大成效,与此同时,包括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在内的一批智库也得到长足发展。他表示,连续十届的长江经济带发展论坛有一个非常鲜明的特色,就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发展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他相信在各位专家的深入研讨下,必将形成一批有价值可操作的对策建议,更好地服务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开幕式上,我校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发布了《“十五五”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集》。该研究成果聚焦“美丽中国先行区”“生态安全智能评估”“区域协调性均衡发展”“新质生产力”“先进制造业”“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高水平对外开放”“全面实施《长江保护法》”“乡村全面振兴”等论题,深入剖析了“十五五”时期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与条件、机遇与挑战以及思路与对策。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十五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区域协调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长江经济带拥有我国最广阔的南北东西腹地和发展空间,是中国式现代化理念落地实施的关键载体和战略支撑。主旨报告环节,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上海社会科学院、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南京大学长江产业发展研究院等单位的24位专家围绕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与绿色发展、长江经济带产业创新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长江经济带区域协同融通与空间布局优化、长江文化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等主题,分享了各自研究成果,为助力长江经济带生态更优美、交通更顺畅、经济更协调、市场更统一、机制更科学,注入了新的智慧动能。
范恒山指出,长江经济带地区要因地制宜,在交通设施、市场体系、生态环境等重要领域开展协同联动,在探索多元化的现代化发展路径方面为全国提供示范,在实现重大目标任务方面作出表率。陈文玲指出,长江经济带协同发展要打破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流动壁垒,提高创新成果转化率,并在产业链备份、极端气候应对、金融风险防范等方面提升安全韧性。陈耀认为,长江经济带需以长三角为龙头在创新协同、产业联动、交通互联、生态共治等方面,牵引中上游联动发展,实现优势互补,共治共赢。成长春指出,长江经济带以高质量发展支撑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体现出生态文明的共生逻辑、区域协同的融通逻辑、创新驱动的引领逻辑等三重逻辑,面向“十五五”,长江经济带要通过强化生态保护、完善交通网络、促进区域协同、深化改革开放、创新治理机制、繁荣长江文化,系统诠释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内涵,以流域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长江力量。
广袤的乡村,是长江经济带的生态屏障、文化根基和广阔腹地,其振兴程度直接关系到整个流域发展的成色与可持续性。“长江经济带乡村振兴研究中心”在论坛期间揭牌成立,中心依托我校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在长江经济带乡村振兴研究领域的深厚学术积淀,和蚂蚁乡创三个百里乡村振兴学院在服务乡村振兴方面的丰富资源和实践经验打造,旨在汇聚双方优势资源,系统总结长江经济带乡村振兴成功经验,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与路径;深入研究长江经济带乡村振兴面临的问题与应对良策,破解长江经济带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联合举办培训、研讨会、实地教学活动,为长江经济带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乡村振兴专业人才和基层干部。
论坛由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长三角现代化研究院、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南通大学基地、商学院(管理学院)、人文社科处联合承办。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重庆工商大学、重庆交通大学、云南大学、安徽大学、成都理工大学、扬州大学等高校专家学者,我校相关职能部门、学院负责人以及师生代表参加论坛。
(冯俊/文 范苏/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