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第28届莫文隋研究生支教团招募宣讲会暨支教团成立十周年分享会在我校啬园校区艺术中心剧场举行。现场,一个个感人的支教故事让人热泪盈眶。“把自己的热爱与祖国的需要结合起来,把自己的奋斗与社会的发展联系起来!”第24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徐雨辰的发言得到了所有支教团成员的共鸣。
自2015年入选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项目,我校组建莫文隋研究生支教团。10年间,南通大学莫文隋研究生支教团横跨祖国东西部4000余公里,扎根3000米高原、西北边陲,为青海、新疆基础教育事业输送一线教师200多人。
用爱心浇灌成长的花朵
“老师,我是福利院的,没有爸爸妈妈……”望着刚刚还在课堂上交头接耳、调皮捣蛋的木斯塔帕,第26届莫文隋研究生支教团成员李林强心中五味杂陈。缺乏家庭的关爱,如果再不接受良好的教育,掌握知识本领,眼前的少年未来将如何在社会上立足。
“要想教好学生,首先要熟悉了解学生”,李林强专程走进了木斯塔帕的“家”。福利院里设施齐全,洗衣房、电脑房、图书室、音乐室应有尽有。看见他的到来,木斯塔帕愣住了,随即扑了上去。握住少年的手,李林强更加坚定信心,“国家给予了这群孩子完善的硬件设施,我们更要发挥自身优势,帮助他们充实文化知识,提升品德修为。”
随后的课程中,李林强格外关注木斯塔帕,每节课后都会抽出时间帮助他回顾课程要点,复习解题思路,甚至还经常去巡课,检查他上课是否集中注意。在李林强的帮助下,木斯塔帕成绩有了明显提高,学期末还被评为了年级“最佳进步同学”奖。
“毕竟青海不虚到。”这是同期支教团青海分队成员孙晔璇在日记本上写下的话。在民族寄宿制学校,学生们来自不同的村落、背景各异。为了克服语言障碍,孙晔璇不仅认真备课、还主动学习简单的藏语,尝试用更贴近他们生活的方式教授英语。在一次精心组织的“英语角”活动中,她鼓励孩子们用简单的英语介绍自己的家乡和传统文化。孩子们有的介绍家乡的美丽风景,有的分享藏族的传统节日,虽然表达还显生涩,但那份自信和热情令人动容。
用匠心点亮文化的灯塔
“老师,大运河真的比长江还长吗?”“老师,我以后也要去江苏,去亲眼看看比长江还长的大运河。”这是第24届研支团新疆分队成员徐雨辰在地理课上的一幕。
徐雨辰意识到自己不仅仅是一名教授知识的老师,更是文化传播的使者。后来,她会在每节课前介绍一个运河上的小故事。返苏后,她还一直以线上辅导的形式与孩子们保持着“通江达海”的联系。“我、我们,无数青年志愿者汇成的文化河流翻山越岭,运载着优秀传统文化流入西部孩子们的心田。”支教团成员扎根一线,打造特色课程,带到西部去的种子逐渐长出枝干,愈发丰茂。
“老师,我考上了您的学校!”2023年7月,青海省海南州的藏族学生斗改吉录取到我校思想政治教育(师范)专业。她口中的老师,是第20届“莫文隋”研究生支教团的团长张玲。
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走出大山。连续两年,共有19名同学被南通大学附属中学“青海班”、南京市江宁高级中学“江宁班”录取。如今的斗改吉已然成为一名优秀的大三学生,她的梦想是接力成为莫文隋研究生支教团的一员,让更多西部的孩子实现自己的梦想,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用传承汇聚大爱的山海
“在我们的校园里,有一个名字,像一束温暖的光,照亮了无数学子的心灵,它就是莫文隋。而我有幸成为这束光的传递者,从校园的讲解员到高原的支教老师,一路走来,莫文隋精神始终与我相伴”,第26届莫文隋研究生支教团成员郝子怡告诉记者。
大二那年,郝子怡第一次作为一名讲解员走进校史馆。每次讲解莫文隋的故事,他都会从那个温暖的细节讲起:1995年3月,学校纺织系的石洪英同学,在母亲去世后,失去了生活依靠,正当她陷入困境之时,一笔署名“莫文隋”(“莫问谁”的谐音)的汇款悄然而至。那个地址“工农路555号”(“无无无”的谐音),告诉了人们这是一份不求回报的爱,而当社会各界共同寻找“莫文隋”时,汤淳渊的名字才被大家知晓。
传承大爱蔚然成风。我校“莫文隋”研究生支教团成立10年来,主动融入到江苏对口支援青海、新疆,南通对口援建贵德、伊宁等重大方略中,引领青年积极投身志愿服务、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工作,全方位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莫文隋研究生支教团获评第18届“江苏青年五四奖章集体”。
“我们将引导更多优秀的青年学子,把东部优质教育资源引入中西部地区,助力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用爱与奉献跨越山海,为西部的孩子们织造更绚丽的未来。”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吉明明说。
(张露莹 罗其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