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1日,“面向‘十五五’: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学术研讨会在我校举行。研讨会由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江苏省社科院理论研究基地、南通大学理论研究基地,以及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联合举办。来自省内外多家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围绕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展开研讨,为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凝聚思想共识与实践合力。
江苏省社科院党委书记、院长、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尚庆飞,校党委书记、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南通大学理论研究基地主任杨宇民在开幕式上致辞。江苏师范大学原校长、苏州大学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新型城镇化与社会治理协同创新中心特聘教授任平,我校原党委书记、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兼首席专家成长春,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科集群(学部)部长王永贵,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党委书记轩传树,山东大学当代政党研究所所长方雷等专家分别作主旨报告。校党委常委、副校长陆俊杰主持开幕式。
杨宇民代表学校对研讨会举办表示祝贺,感谢专家学者长期以来给予学校的支持和帮助,并介绍了学校历史沿革和事业发展概况。他指出,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擘画了中国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提出了“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宣示了乘势而上、接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坚定决心。江苏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奋力扛起“经济大省挑大梁”的光荣使命,发挥了重要的引领示范作用,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本次研讨会主题鲜明,恰逢其时,对于精准把握“十五五”时期发展脉搏,进一步夯实“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根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他希望以此次学术研讨会为契机,进一步加强与省社科院理论研究基地等基地之间的合作交流,共同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发展,为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尚庆飞代表江苏省社科院向与会专家学者表示欢迎。他指出,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了战略部署,为我们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特征、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在新起点上开创各项事业发展新局面,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他表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肩负着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润心灵的重要职责,承担着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光荣使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面向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的发展,如何深刻领会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和实践要求,如何立足江苏实际,继续在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争当表率,在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上争做示范,在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走在前列,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大课题。他指出,江苏思想理论界应深化理论武装、系统总结经验、聚焦前沿问题、坚持开放视野,不断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的研究与探索,为全国大局作出更大贡献,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书写更加精彩的江苏篇章。

研讨会期间,46位专家学者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阐释、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的区域经验、中国式现代化的制度创新等主题分别作主旨报告和交流发言,分享了各自研究成果。任平教授认为,“十五五”时期要坚持科技创新引领,要主动迎接AI时代,以数字化、智能化为关键的颠覆性技术带动产业革命,形成强大新质生产力,抢占科技革命的制高点。同时要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与人文经济学相互融合的强大动能态势,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双强动力系统。成长春教授认为,为实现“十五五”时期的高质量发展,必须找准着力点。一是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二是更好统筹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三是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深入转变发展方式;四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王永贵教授认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必须坚持战略上的科学指引,尤其要以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和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为根本遵循,明确新时代江苏高质量发展方向和转型升级的重点任务,确保江苏在全国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示范探路作用。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杜玉华教授提出,人民至上是制定五年规划的价值底色,我们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十五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通过高质量发展夯实物质基础、文化繁荣提供精神支撑、深化改革增强制度保障,确保发展惠及全体人民。
研讨会主旨演讲环节分别由江苏省社科院党委委员、副院长李扬,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吴延溢主持。《光明日报》江苏记者站站长苏雁、我校杂志社社长张学城、江苏省委党校教授徐敏宁、江苏省社科联副研究员史拴拴、江苏省社科院马研所副所长束锦等分别主持各分论坛讨论。我校相关职能部门、学院负责人,师生代表参加研讨会。
(张秀萍/文 范苏 李亮/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