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 01
    2022-12
    12月1日出版的《中国科学报》以《外籍教师:南通大学国际化发展的重要力量》为题,聚焦我校外籍人才队伍建设。文章从“遇见通大 拥抱通大”“开放教学 启迪智慧”“专注科研 服务发展”三方面介绍了外籍教师在我校国际化发展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我校党委教师工作部部长、高层次人才办公室主任李清湘表示,把服务对象变成工作力量,是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工作理念,也是开展人才工作的落脚点。引进高层次外籍科研人才,推动提升国际化科研水平,为服务学校高质量发展、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作出应有贡献。(校报学生记者 周雨)相关链接:https://paper.sciencenet.cn/sbhtmlnews/2022/12/372232.shtm?id=372232
    2022-12-01
  • 16
    2022-11
    11月16日,《人民政协报》刊登全国政协高质量发展委员读书群之学习贯彻中共二十大精神,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专题讨论,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江苏省委会副主委、我校校长施卫东以《扎根中国大地,传承好张謇精神的教育特质》为题,积极建言献策。文章指出,我校在百十年的办学过程中,凝练出张謇精神的三大教育特质——“道德优美、学术纯粹”的教育追求,“祈通中西、力求精进” 的教育原则,“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的教育理念。我校以德为先,精为要,适为本,将深入学习贯彻中共二十大精神,传承创新张謇先生的办学思想,扎根中国大地,不断追求卓越,全力冲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建设,为加快建设教育强 国 、科技强国 、人才强国,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积极贡献力量。(校报学生记者 周雨)相关链接:http://dzb.rmzxb.com/rmzxbPaper/pad/con/202211/16/content_33835.html
    2022-11-16
  • 02
    2022-11
    11月2日出版的《江苏教育报》以《为乡村振兴添智,为美丽中国赋能》为题,报道我校教师多措并举服务乡村振兴建设。据报道,我校生命科学学院教师们发挥专业特长,从黄土地到盐碱地,从田地间到实验室,维护生态平衡,给乡村振兴带来新的活力。我校生命科学学院党委鼓励师生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让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服务民生和地方经济建设,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中作出贡献。(校报学生记者 周雨)相关链接:http://m.epaper.jsenews.com/index.php/home/article/index/appkey/298/date/2022-11-02/page/1277458/aid/7143025.html
    2022-11-02
  • 02
    2022-10
    10月1日,中国科技网在《江河奔腾看中国》栏目以《唱好新时代“长江之歌”》为题,就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问题专访我校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成长春教授。成长春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南通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及关于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战略要求,为中华民族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提供了路线图、总抓手,因此,沿江11个省市要把自身放在全国发展大局、放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格局中来看。长江全流域开展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实现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要坚持全线整治,扮靓沿江生态颜值;坚持市域协同,提升绿色发展指数;坚持制度创新,构建高效体制机制。以科技协同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走生态优先发展之路是当前长江经济带沿江地区践行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转变经济方式的重要举措。共下区域一盘棋,形成区域协调、产业协同、上中下联动的良性发展态势是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和主要路径。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和共建“一带一路”融合,发挥长江经济带的整体优势和引领作用,构建贯通东西南北中、带动沿海沿江沿边、高水平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校报学生记者 周雨)相关链接:https://7043198cd93a14583c83da8d2a2e8e49wzqx.v.ntu.edu.cn:4443
    2022-10-02
  • 30
    2022-09
    9月30日出版的《光明日报》以《一抹鲜亮的红在指尖跃动》为题,报道我校艺术学院青年教师、非遗撕纸艺术研究所所长翟天麟的故事。据报道,翟天麟讲述了自己创作红色主题撕纸作品的心路历程。她将自己在采风过程中的所见所闻融入撕纸创作中,让传统非遗与红色故事碰撞出绚丽的火花。她希望能以这样的方式传递理想信念之光,让它照耀更多青年的前行之路。(校报学生记者 周雨)相关链接:https://epaper.gmw.cn/gmrb/html/2022-09/30/nw.D110000gmrb_20220930_2-07.htm
    2022-09-30
  • 02
    2022-09
    8月31日,《中国知识产权报》以《加速构建良好知识产权运营生态》为题,报道了我校响应国家“双碳”战略,促成“一种多晶硅铸锭生长的控制方法及其工艺”专利成果转化应用的典型案例。该专利发明人之一、我校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副教授王强接受了《中国知识产权报》采访。该专利技术针对太阳能级硅片生产过程中成品率低、硅材料废料多、杂质浓度高等问题,创新了提纯工艺,大大提升了回收材料的成品率,通过应用该专利技术,多晶硅生产出的优质品率可提升10%,生产效率大幅提高。2021下半年,该专利技术在江苏省第二届专利(成果)拍卖季活动中拍卖成功,以50万元的成交价转让给南通友拓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通过校企进一步深入合作,该专利技术在企业成功实现产业化应用,极大地降低了太阳能电池的生产成本,累计为企业增加了3000多万元的产值。近年来,我校不断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强化知识产权运营平台建设,积极融入江苏省“专利拍卖”、“揭榜挂帅”等技术转移年度品牌活动,多举措、广途径、强力度推进我校知识产权工作高质量发展,打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组合拳”,专利质量提升和转化运用工作成效显著,在《中国科技成果转化
    2022-09-02
  • 22
    2022-07
    7月21日出版的《中国交通报》报道我校学子获全国大学生交通运输科技大赛一等奖。据报道,本次大赛聚焦“数智交通、低碳运输”,从数字化、智能化角度开展创新设计、创新思维、创新研究,助力绿色、节能、低碳、环保的现代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我校交通与土木工程学院研究生刘禹凡、章强、李爽、彭俊祥和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研究生马永杰完成的作品《基于多传感器的无人扫地车系统优化研究与应用》获一等奖。又讯 7月2日—3日,第六届全国高校智能交通创新与创业大赛在我校举行。大赛得到央广网、《中国交通报》、中国交通新闻网、交汇点、紫牛新闻、《江苏科技报》、南通发布等多家媒体的关注。据悉,全国高校智能交通创新与创业大赛于2016年创办,迄今为止已举办6届。本届大赛由中国自动化学会和全国高校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专业联盟主办,南通大学承办。大赛自今年2月启动,历时5个月,共收到来自全国近40所高校的参赛作品110件,经过专家组匿名评审,共有55件作品进入终审决赛。我校提交的4件作品全部入围决赛,其中3件作品获一等奖,另有1件作品获二等奖,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张娜)相关链接:《中国交通报》:https://cdca1547a50e128676bf8338f1a29abfwzqx.v.ntu.edu.cn:4443
    2022-07-22
  • 13
    2022-07
    7月13日,《人民政协报》刊登“人才强国”委员读书群之“向用人主体授权,积极为人才松绑”专题讨论,全国政协委员、我校校长施卫东以《让人才真正静下心来做学问搞研究——基于江苏省与南通大学的实践思考》为题,积极建言献策。文章从“地方政府向用人主体授权,充分落实用人单位的自主权”“学校:落实决策部署,激发人才积极性”两方面介绍了政府、学校相关政策、举措。围绕相关主题,施卫东建议要加强政策衔接,打破制度梗阻;要优化高校评价,真正为人才松绑。(校报学生记者 周雨)相关链接:http://dzb.rmzxb.com.cn/rmzxbPaper/pc/con/202207/13/content_27525.html
    2022-07-13
  • 23
    2022-06
    6月23日出版的《中国交通报》报道我校与中天科技集团共建南通大学——中天科技产业技术联合研究院。据报道,校企双方将实施人才共享,开展联合创新,依托产业技术联合研究院,开放融通,协同创新。据了解,2017年,我校与中天科技集团开启产学研全面合作,在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人才引进和培养、科技项目申报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校报学生记者 周雨)相关链接:http://share.591adb.com/sharearticle/article/article_id/4278228/app_key/406ae173bfde42e23fb649bcfd7f3f96
    2022-06-23
  • 15
    2022-06
    6月13日出版的《新华日报》以《田地里柴米油盐中有大智慧》为题,就高校推出特色劳动实践课的相关问题专访我校教育科学学院教授邓宏宝。邓宏宝表示,劳动可以塑造学生们“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的价值观,摒弃不劳而获的思想,避免他们纸上谈兵、眼高手低。另一方面,可以帮助他们克服理想化和思想偏激的弱点,更好地认识社会,培养处理复杂矛盾的能力。(校报学生记者 王田宇)相关链接:http://xh.xhby.net/pc/layout/202206/13/node_3.html
    2022-06-15
  • 13
    2022-06
    6月13日出版的《中国教育报》在头版以《南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筑起实践基地链,培养“新工科”人才—“每名毕业生平均有5个岗位可选”》为题,报道我校电气工程学院“新工科”人才培养。据报道,作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致力于培养具有集成创新能力的“新工科”人才。自2014年起,我校电气工程学院围绕电机设计、制造、测试、应用等全产业流程,遴选出8家行业龙头企业,率先建成贯穿电机及系统产业的实践教学基地链,架构能力进阶平台,系统支撑电气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近3年,我校电气工程学院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9%、专业对口率94%。(校报学生记者 王田宇)相关链接: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22-06/13/content_610752.htm?div=-1
    2022-06-13
  • 09
    2022-06
    6月4日出版的《新华日报》以《“我们年轻人一定行!”》为题,报道了我校艺术学院学生茆静雅在2020年11月南通滨江见到习近平总书记后深受鼓舞,找到了“幸福是什么”的答案。据报道,茆静雅时刻牢记总书记“幸福是你们共同奋斗、亲手创造出来的”话语,在过去一年多里,将红色文化融入非遗撕纸艺术,献礼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呈现幸福的来之不易。同年,她以专业第一的成绩保送南通大学美术专硕研究生,收获成长的幸福。疫情期间,她主动担任志愿者,创作鼓舞人心的作品,守住家园的幸福。她说,“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用青春的智慧和汗水打拼出一个更加美好的中国,我们这届年轻人一定行!”(孙婷)相关链接:http://xh.xhby.net/pc/layout/202206/04/node_1.html
    2022-06-09
  • 08
    2022-06
    6月1日,江苏卫视教育频道《江苏教育新闻》栏目以《荔枝高校大会 南通大学 省控线上考生可填报 提供三次转专业机会》为题,报道我校招生情况。据报道,我校现设有20个学院,一个独立学院,共104个本科专业,涵盖文、理、医、工等十大学科门类。今年我校有77个专业面向全国招生,包括临床医学专业和口腔医学专业。我校招生工作办公室主任周春娟表示,在校期间同学们可以有三次转专业的机会,专业选择面非常宽,转出人数不受限制。我校将尽最大能力满足学生的专业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校报学生记者 王田宇)相关链接:http://v.jstv.com/wap/a/20220601/1654087030218.shtml?jsbcApp=1
    2022-06-08
  • 07
    2022-06
    5月28日出版的《新华日报》以《“瞄准”新经济 六“合”育匠才—— 南通大学产教协同探索电气类人才培养》为题,关注我校产教协同探索电气类人才培养。文章从“教学基地串成’链’”“产教六’合’放异彩”“接’天’连’地’育匠才”三个方面介绍了我校产教协同探索电气类人才培养。近年来,我校电气类专业学生在各类大学生学科竞赛中屡屡斩获大奖。这些成绩的取得,有赖于电机及系统全产业特色基地链的强力加持,也有赖于校企深度互信机制下产教六“合”模式的互动探索,更有赖于我校上下瞄准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对电气类人才需求而作出的务实努力。(校报学生记者 王田宇)相关链接:http://xh.xhby.net/pc/layout/202205/28/node_4.html
    2022-06-07
  • 02
    2022-06
    5月29日出版的《光明日报》以《培养更多“追风逐电”的创新人才》为题,关注我校新工科人才培养。据报道,为适应国家对电气类人才的需求,我校以工程性、创新性项目实践和丰富的校内外科技活动为依托,通过“三问”大大提升了电气学子的实践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我校校长施卫东表示,学校将继续打造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新工科”人才培养共同体,在校地同频共振中提升南通大学品牌效应。(校报学生记者 王田宇)相关链接:https://epaper.gmw.cn/gmrb/html/2022-05/29/nw.D110000gmrb_20220529_6-04.htm
    2022-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