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复旦新闻网报道 来自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等处研究人员在《新英格兰医疗期刊》(影响因子44,在2005年排名全球杂志第三)上发表文章描述了华山医院救助一名被筷子插入大脑的妇女的情况。
领导这一实验的朱剑虹教授是我校校友,1982年毕业于南通医学院,曾获得世界神经外科联合会“世界青年神经外科医师大奖”第一名等奖项。
干细胞是指构成生命或修复生命体自然损耗的细胞。构成生命的干细胞,就是平常所说的胚胎干细胞。对胚胎干细胞的研究在美国是敏感的政治话题,这是因为,为了获取胚胎干细胞,需要摧毁处于生长初期的胚胎,一些反对人士认为,这样做相当于“谋杀”。但是,对修复生命体自然损耗的干细胞的研究并不存在争议。研究表明,那些被认为在人类成长期过后就不会发生重大改变的人体组织,事实上也在不断产生干细胞。比如心脏肌肉组织最近就被发现存在这类干细胞。人的大脑中,也被发现有这类干细胞。
在这篇文章中,筷子从眼部插入大脑,导致这名妇女前额下皮层受损。在取出筷子后,朱剑虹决定对筷子上附着的大脑组织进行培育,以期找到修复生命体损耗的干细胞。研究结果发现,从该名妇女脑部提取的细胞中,有4%具有干细胞的特点。
朱剑虹于是决定继续试验,试验的关键在于能否可靠提取中间干细胞,并利用干细胞进行治疗。合适剂量的干细胞不仅能帮助受损的组织修复自身,而且,如果细胞来自患者本身,还可以避免来自患者免疫系统的攻击。自我修复功能,则是现今干细胞研究大行其道的原因。
朱剑虹成功地从22名患者中的16位的脑部提取出中间干细胞。他将培养的干细胞注入脑部受损的白鼠的体内。根据干细胞特性,干细胞会集中在受损部位。为了更好地追踪干细胞的路径,研究人员在干细胞上附加了磁性微粒,并在注入的同时加入染色剂。结果显示,注入健康大脑的干细胞维持不动,而注入受损脑部的干细胞则朝受损部位集中。
最后,朱剑虹将从八名脑部受损的病人体内提取的中间干细胞重新植入病人脑部,这些细胞被确认具有向受损部位集中的特点。基于标准行为学的测试,研究人员确定,这些经历干细胞治疗的患者恢复行为能力的可能性更大。
新浪网、中青在线、复旦新闻相关链接
http://news.sina.com.cn/c/h/2006-12-22/134811861766.shtml
http://news.cyol.com/content/2006-12/22/content_1620629.htm
http://www.cass.net.cn/file/2006122284570.html
http://www.fudan.edu.cn/fudannews/news_content.php?channel=1&id=11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