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迎接党的十七大召开,中央电视台正在拍摄90分钟大型文献纪录片《和谐中国》。7月6日,纪录片摄制组专程来南通对“莫文隋”现象进行拍摄。南通大学是“莫文隋”的发源地,因此这次拍摄活动由市委宣传部统一负责安排,而具体策划和拍摄工作主要由我校宣传部负责协调落实。由于策划周全、组织到位、配合默契,在时间紧、任务重、天气不佳的情况下,经过两天的艰苦努力,拍摄任务顺利完成,我校师生良好的精神风貌深深感动了摄制组全体人员。执行导演易晓斌由衷地说:“这一次我们的拍摄工作之所以能够顺利进行,要特别感谢南通大学师生的大力支持;尤其是老师和同学们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对工作认真负责的精神状态也深深地感动了我们。南通大学的校园很美,南通大学的师生更美!”
6日晚上,摄制组一到南通就和我校宣传部有关人员进行沟通,初步确定了拍摄方案。有关人员再连夜跟学校有关部门、学院进行沟通,安排组织有关师生,落实有关时间场地。虽然7日、8日两天正好是双休日,但是在安排任务的时候,一切都非常顺利。
7日上午8点半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的杨益彬副书记已经把100名学生组织在教室里,陈德裕老师也按照要求着装就位。一拍就是两个多小时,杨益彬副书记一直守候在门外,随时给予协调帮助。学工处的张志刚老师,自己开车把接受采访的三名同学接到主校区,在办公室等候几个小时。在采访结束后,又把同学们送回启秀校区。因为时间紧迫,只能“演员”等候摄制组,而不能摄制组等待“演员”。团委杨建新书记也是早早就把“莫文隋”志愿者组织在办公室等候。档案馆张祝平副馆长特地从家里骑车赶到启秀校区,再赶到主校区,把拍摄要用的珍贵的“莫文隋”档案资料送到我校宣传部人员手中,并且一再叮嘱要小心保管。原计划7日下午4点钟,到我校实践基地西藏民族中学进行拍摄。后来,由于前面的拍摄顺利,摄制组3点半钟就赶到了民族中学。令摄制组感动的是文学院潘晴雯副书记和范美香老师早就带领十几名“莫文隋”志愿者在那里开展活动了。当天下午风大雨疾,天气潮湿寒凉,全体人员克服困难,坚持按要求,高标准完成拍摄要求。后来从范老师口中得知,潘晴雯副书记胃部刚刚做过小手术,现在还不能吃饭,每天只能喝一点米汤。但是她一直坚守在现场,直到6点多钟拍摄结束。
8日上午,因为天公不作美,本来安排在虹桥公园广场的江海志愿者服务活动只好转移到室内进行。等室内安排得差不多了,雨暂停了,这似乎又给人们带来了一线希望。为了拍摄的效果,摄制组决定把拍摄场地搬到室外。可是,刚刚搬到一半,老天又下起了大雨。只得又把桌椅等搬回来。来参加江海志愿者活动的都是老年人,这些搬来搬去的体力活儿自然就落到了我校15名“莫文隋”志愿者的肩上。同学们毫无怨言,一直积极配合,在雨中忙碌着。这里的拍摄一直到11点多钟才收工,杨建新书记一直在现场服务,而此时,他的母亲正在医院挂水。收工后,他立即赶往了医院。就在这里紧张拍摄的时候,档案馆里,为了拍摄需要,张祝平副馆长、蒋玲老师、蔡燕老师从早上9点钟一直等到12点钟。当最后一个镜头拍完的时候,时针已经指向一点。而张祝平副馆长的父亲正在医院,生命垂危。
在拍摄过程中,优美的校园环境,良好的人际氛围,极大地吸引了全体摄制组人员的心。7日中午,他们坚决要求在学生第二食堂吃学生餐。恭敬不如从命。校宣传部副部长王芳花63元钱,招待了中央电视台《和谐中国》摄制组12人。这恐怕是摄制组走遍中国吃到的最廉价,但却是最开心、最难忘的一顿午饭。
由于我校师生的无私奉献,积极支持,摄制组原本计划对南通的拍摄几乎全部变成了对南通大学的拍摄。同学们佩戴着校徽,身穿印有南通大学校标和南通大学、“莫文隋”志愿者字样的文化衫,一次次出现在镜头里,充分体现了我校大学生良好的素质和精神风貌。拍摄的过程,同时也是展示的过程。不仅摄制组,市委宣传部的同志,对我校校园和师生的印象也特别美好,并加以赞扬。
大型文献纪录片《和谐中国》,将作为献礼片,在党的十七大召开的时候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王芳)
下图为央视摄制组在我校实践基地西藏民族中学进行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