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永远延续“莫文隋”精神
载2007-10-25 江海晚报
她,幼年因药物导致听力一级残废,本该是受助对象的她,却处处助人为乐。身为江苏省第二届优秀志愿者,郑琰如今已毕业回家乡申城工作,这位上海姑娘现在仍然热心志愿者活动,她说——
愿永远延续“莫文隋”精神
苦涩的童年
1986年的冬天,天特别冷。郑琰两岁。
一次高烧被医生注射了过量的卡那
回忆起那段令人心酸的往事,郑琰心中满是苦涩。神经性耳聋被视作医学上的盲区,目前仍未找到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就算只有1%的希望,她的父母也没有放弃。辗转跑遍了省内外10多个城市,试遍了中医、西医、气功、针灸等各种疗法,但就是不见起色。1989年,上海开设了第一期聋儿培训班,消息传来,全家看到了希望。
每天清晨五点多,5岁的小郑琰就被爸爸扛着,从浦东赶到浦西聋儿培训班上课。吃过晚饭,父母轮流在她耳边“喊”,教她认字和发音。每天四五个小时,父母的嗓子都喊哑了。“小时候我压力很大,一天发不出声,饭都吃不下。”终于,6岁的时候,她可以说一些简单的日常用语,尽管很多字发音不准。
艰辛地求学
“让孩子聋而不哑!让孩子残而不废!让孩子将来做个有用的人!”郑琰说,这是当时所有关心她的人心中共同的信念和希望。
一个有听力障碍的人能否与正常孩子一样接受教育?到了上小学的年龄,父母想尽办法把郑琰送进一所普通小学,让她和健康的孩子一起上课。尽管戴着助听器坐在第一排,但她只能听清老师讲课的部分内容。由于交流上的障碍,她在同学中成了另类,经常是调皮男生恶作剧的对象。
但乐观坚强的郑琰并没有被挫折吓倒,她用事实证明着自己。“从绝望中找到希望,人生终将辉煌”新东方的校训也成了郑琰的座右铭。考上全国最好的省部属中专——江苏省劳动经济学校,中专直接保送大专——镇江高等专科学校,2004年9月,又以全校第一的好成绩考入通大商学院。
热心地助人
记者面前的郑琰,热情,健谈,机智,工作的磨炼让她更透着一股干练。采访中,她说得最多的就是“用心去做一件事,肯定能做到最好”。事实上,不论是学习,还是工作、生活中的每一件事,她都是全身心投入。
“我们每个人都能感受到她对聋哑儿童真切的关爱,她与他们心连心,为聋哑儿童与正常人之间搭起一座无形的桥梁。”至今,市聋哑学校团委的季老师对这位戴着助听器、会手语、孩子们特别喜欢的女孩印象深刻。
郑琰说,父亲那句“要帮助别人,就从身边做起”对她影响特别大。从2005年开始,她每年五六月份都一个宿舍一个宿舍地跑,收集大四毕业生不要的书本、衣物等,再细心挑选、整理,自己出邮费,以南通大学“莫文隋”的名义寄给山区的孩子,一直到今年郑琰毕业。通过河南省南阳市第八中学张杰老师,她资助两名贫困学生顺利完成高中学业,考上了西北大学和四川大学。现在,已经在上海一家外资公司做人事工作的郑琰仍然继续通过网络帮助有需要的人。
当记者问她再捐助时是否还会用“莫文隋”的名字,郑琰想都没想,“当然!”她说,“我是通大毕业的,我会延续我母校的文化。”
本报记者卢兆欣 通讯员徐培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