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28日晚,主校区褪去了白天的喧嚣,恢复了她的娴静。随着元旦的临近,大学生们这时候大都在忙着准备期末考试。学生公寓附近,还有三三两两的学生在忙碌着,他们是南通大学理学院校园可再生资源回收中心的同学们。
这是回收中心学期结束前的最后一次收购活动。隆冬的夜晚,寒气逼人。同学们的手和脸被冻得发紫。他们正忙着把散在地上的各种饮料瓶踩瘪了装进蛇皮袋,把各种废品归类,捆扎,打包,装上三轮车。晚上九点多钟,最后一车废品终于装车完毕。
“青春的花开花谢让我疲惫却不后悔,四季的雨飞雪飞让我心醉却不堪憔悴……”不知是谁哼起了《青春》,歌声,让我们这座城市的冬夜多了些许温暖。这群快乐的大学生带着他们的“战果”向大本营钟秀校区行进。
校园可再生资源回收中心由理学院物理031班班长周响和同学孙如高两名贫困学生2005年3月发起成立。为了筹措生活费,家境贫寒的周响做家教,卖报纸,跑装卸,捡垃圾,搭脚手架,布置舞台,后来萌发了成立回收中心的念头。三年来,回收中心的队伍不断壮大,从当初两个人,发展到现在的40多人。回收点也从一个校区拓展到了四个校区,并把触角延伸到本市兄弟高校。去年夏天周响毕业,理学院光信息051班班长马建成了回收中心新“掌门人”。从回收中心办公室墙上挂着的“足行千里自强自力创伟业,胸藏万卷为国为民济天下”的对联,可以看出中心的那股子“精气神”还在。
回收中心是一个温暖友爱的大家庭。中心的同学大多数来自贫困家庭,他们的生活压力来自经济上的窘迫。回收中心的成员们互相鼓励,互相支持,学院的老师们给了这个群体无微不至的关怀。学院分管学生工作的党总支副书记陈玉君更是他们的“头儿”,为回收中心的成长壮大倾注了大量心血。在每年辞旧迎新之际,她总会和回收中心的成员们一起包饺子,使他们充分感受到了大家庭的温暖,原本性格内向、自卑的同学,渐渐变得外向开朗起来。
说到这些,数学051班的杨凯同学深有体会。2006年,他和哥哥参加高考,双双被录取。兄弟俩近万元的学费,对这个贫困家庭来说是个天文数字。杨凯怀着对前途的茫然和忧虑来到了南通大学。陈玉君副书记得知杨凯的情况后,与他结对帮扶,从生活和学习上关心他,鼓励他不要泄气,要树立起生活的信心,并介绍他加入回收中心。那年冬天,回收中心发放羽绒服,由于杨凯个头比较大,没有合适的尺寸,陈书记满大街找大号羽绒服,终于为他订做了一件。去年的母亲节,杨凯给陈书记发了一条短信:“我虽然不在母亲身边,却时刻能感受到您母亲般的关怀,您不是母亲,但对我的关怀不亚于母亲……”中心这个群体的成员们也给了杨凯兄弟般的关爱。杨凯初来南通时,中心负责人马建用自行车带着他去逛市区、开眼界。谢凤华被中心的同学们亲热地喊作“凤华姐”,去年暑假,她留在南通打工,经常招呼回收中心的成员到她租住的小屋改善伙食。在这个温暖的大家庭中,杨凯慢慢褪去了初来时的青涩,成长为回收中心的骨干成员,担任了主校区回收点的负责人。
回收中心华锦梅是大一新生。她生活艰苦,一个星期的伙食费仅50元。得知这一情况后,中心几位负责人商议后,从卖废品的收益中拿出100元捐给她。在随后的衣物捐赠活动中,杨凯也留了个心眼儿,挑了几件衣服洗净烘干后送给华锦梅。杨凯对记者说:陈书记经常教育我们,帮助别人不是希望得到回报,而是让受惠者再去帮助更多的人,这样爱心的接力棒才能长久地传递下去,让越来越多的人得到温暖。
回收中心的成员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改变着自己的生活,塑造自己的心灵,也悄悄改变着周围同学们的生活习惯。原本随手丢弃的空饮料瓶、旧书本,现在也被积攒起来,大家养成了节俭的好习惯,校园也因此变得清洁了。回收中心同学们自强、乐观的精神,还吸引了一些家境优裕的学生加入,汤琪就是其中的一位。刚进大学时,汤琪沉溺于网络世界。杨凯带汤琪参加了回收中心的收购活动,当汤琪拿到自己平生第一次挣到的50元钱时,有一种从未有过的成就感。汤琪说,回收中心的工作虽然又苦又累,但它使我的生活变得充实,与伸手向父母要钱相比,自食其力才让我感觉是个有用的人,这样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是以前虚度光阴时所没有的!现在,汤琪已经是中心文峰校区回收点的负责人了。与汤琪相似的还有中心财务部的负责人祁正萍,家境小康的她现在是中心元老级的成员。
在回收中心,同学们学会了如何与人交往,如何团结协作,锻炼了胆量,增长了才干,中心成了他们展示自己才干的大舞台。中心定期召开例会,总结过去,规划未来,学习营销理念。废品的分类整理、业务宣传、仓储、运输、财务、销售等不同的分工,教会了大家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更重要的是磨练了他们的坚强意志。有一次夜里11点,从新校区运货回钟秀校区的路上车子坏了,杨凯自己当起了修车匠;祁正萍曾经为核对中心的帐目挑灯夜战;马建和杨锐峰为了追回1000多块钱,与不法商贩斗智斗勇。而如何在陌生的校区和兄弟高校开拓市场?如何选择最佳的摊点位置,以获得最大的收益?如何保证资金正常周转?如何说服收购商按预定的价格收购?等等这些,都是回收中心成员经常要面对的问题。
他们的爱心,还传递到了农村。去年7月,中心成员们冒着酷暑,带着他们多方募集以及他们从收购的12吨旧书中精心挑选出来的2000多册图书,来到了盐城市永丰镇,在农村成立了第一个由贫困生捐助的图书室——南通大学爱心图书室,为农村的孩子们带去了丰富的精神食粮。面对村民们感激的目光,同学们说:“我们从农村来,了解农民真正需要什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该有我们大学生一份力量。”杨锐峰关于永丰镇农民文化需求调查报告荣获2007年江苏省大中学生志愿者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优秀调研报告。
三年来,回收中心的这群贫困生用自己的勤劳和汗水,帮助60多名同学解决了基本生活问题。中心相继获得2006年江苏省大中专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集体,最近还被评为南通市第30次文明新风典型。马建和他的团队在南通、宿迁、无锡等地调查后撰写的《关于通大理学院建立PET饮料瓶加工厂的可行性论证报告》,荣获江苏省大中专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论文报告一等奖,中心负责人马建获2007年“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提名奖和“中国大学生新东方自强奖学金”。中心成员朱小雷2007年毕业后到徐州睢宁县当了一名村官,他在给陈书记的短信中这样说道:我在农村工作已步入正轨,村民都愿意找我办事,我在村里也在开展爱心工程,我要将这爱的接力棒传下去……
“人的价值不是用金钱来衡量的,而是能带给别人什么。”“我虽是贫困生,但却有一份优越感,因为别人还在花父母的钱的时候,我已经自食其力了。”通过自己的劳动,同学们精神富有了,生活充实了,他们也没有忘记作为一名学生的本份。每到期中考试,期末考试,英语考级,计算机等级考试,中心都会组织考前补习,由老生为新生补课。他们要用行动向世人证明:贫困生除了经济上暂时的贫困,其它各方面都不比别人差。事实也是如此,回收中心大二、大三同学的英语四级通过率达到70%,远远超过了学校的平均通过率。中心有4名同学还光荣的加入了党组织。
理学院党总支副书记陈玉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深有感触地说:“可再生资源回收中心把收购可再生资源,演变成了催人奋进、自强不息的可再生的精神资源。这是回收中心带给同学们的最大财富。” 校报记者 徐 凌
回收中心成员脸上露出灿烂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