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清华博导彭林教授在我校畅谈礼乐人生

270
分享

阅读次数:270发布时间:2008-04-11 00:00来源单位:新闻网 责任编辑:

411日下午,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著名礼学专家彭林教授作客我校,为师生们回答了如何塑造君子风范。

在这场名为“礼乐人生——成就你的君子风范”的讲座中,彭林身着唐衫,从什么是“人”说起,他认为,礼仪是文明民族的表征,任何进入文明时代的民族都有自己的礼仪。彭林非常赞同钱穆先生的“中国文化的特质是‘礼’”,他建议说,让文明成为习惯,需要每天行礼三次、谦让三次、说敬语三次,逐渐养成文明的社会风气。他还谈到什么是君子,君子如何行礼,认为礼是符合道德理性的规范,是对人性的合理约束,而德音雅乐则可以陶冶心性。

针对我国当前的礼仪教育,他着重指出,在推广“礼”文化时已经出现的两个误区:误区之一,是拿西方的礼仪取代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教你如何打领结、如何吃西餐、笑要露八颗牙齿……社会上已把学西方礼仪当成一种“时髦”的趋势,面对这种现象,彭林感慨道:礼仪是一个民族最具表征性的东西。我们识别一个民族,主要看礼。可是某名牌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办的礼仪学校里,有非洲礼仪、欧洲礼仪、阿拉伯礼仪……就是没有中国礼仪!还有一些人在电视台给观众专讲西方礼仪;在青年中,举行外国式的婚礼、过洋节等等,都是不容忽视的倾向。对西洋礼仪只是作为民俗知识了解一下无可厚非,如果趋之若鹜,就失去了民族的自尊,本民族的传统节日也会被淹没。误区之二,是把礼仪教育的兴奋点集中在操作层面,比如鞠躬要弯多少度,握手要停几秒钟等等。彭林认为,这些问题不是不可以讲,但如果只做表面文章,这个“礼”就成了没有灵魂的形式主义,内在的素质没有提升。《礼记》中说,“行修言道,礼之质也。”强调的就是,礼的本质在于言和行都要符合道。

彭林说,我国传统的礼学把礼分为礼法与礼义。礼法,指的是怎么做,即礼的形式。礼义是指形式的意义,二者缺一不可。有礼义没有礼法,再好的礼义也无从体现;有礼法没有礼义,礼法就成了一个没有灵魂的空壳。《礼记》说,礼的最高境界是“德辉动于内,礼发诸于外”。德是礼的源泉和动力,推行礼仪教育,最根本的是要提升人的素质,让礼成为千百万人的自觉行为,千万不能舍本逐末。

彭林强调,中华民族素来就是礼仪之邦,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化,目前中华文化的流失已经到了触目惊心的程度,“民族的存亡,其根源在于文化的存亡”,彭教授呼吁大家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做起,从一言一行做起,每一个人都要自觉站出来,毅然决然捍卫本土文化。细节决定品质,“自然科学技术可以从西方引进,但民族精神不可能从西方引进。” 

彭教授时而引用古语,时而旁征博引,时而娓娓道来,不乏风趣、幽默。近千名师生被彭教授的精彩演讲深深吸引,每个人都被彭教授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温情与敬意所感动。偌大的大学生活动中心座无虚席,会场内掌声、笑声不断。

彭林,清华大学经学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等。他常年从事中国古代史与学术文化的研究,尤其注重对古代礼仪以及《周礼》、《易礼》、《礼记》等礼学经典的研究,在历史学、古文字学领域取得了很高的学术造诣。

又讯 412日上午,彭林教授还在我校启秀校区做了文明礼仪专题讲座。党委副书记杨礼宾向彭林教授颁发了南通大学礼仪学校顾问聘书。(校报记者摄影报道)

 

 

 

 

 





文字作者:
图片作者:
责任编辑: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