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神经”为损伤患者带来福音
“人工组织神经移植物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研究”,是南通大学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联手研发的项目。由南通大学校长顾晓松教授担任项目首席科学家,这个成果荣获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被形象地称为“人造神经”。而因为有了“人造神经”,以往视为不治之症的神经损伤、视神经萎缩等疾病,都有了治愈希望。
参与该项目研究的南通大学丁斐教授介绍说,当把这种“人造神经”移植到机体内,桥接修复坐骨神经缺损后,套管和“支架”在体内逐渐被降解吸收,最终形成新的具有原来正常神经形态和功能的组织,以达到修复神经缺损和重建功能的目的。“人造神经”标志着我国人工组织神经移植物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应用基础研究,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第二代身份证上的新型“激光防伪”
“宽幅智能激光SLM光刻系统的研制与应用”项目,是苏州苏大维格数码光学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林森与他的团队完成的,此次也拿到了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该项目为3D光电图像激光照排技术奠定了基础,是继王选院士的“激光照排”之后,在印刷业数字化制版技术上的重要突破,为“无油墨印刷”提供了制版支撑。
目前,在苏南的图像行业中,苏大维格是“领头雁”。它是我国专业化的顶级光学防伪技术产品、新型激光印刷技术、数码激光图像制版系统与技术的开发和生产基地,其激光全息图像技术已经进入国际市场。公安部推行的第二代身份证,“其中的物理画面由我设计,采用的是我自己研制的定向光变色膜防伪技术。”陈林森教授说。
为青藏铁路“定制”内燃机车
中国南车集团戚墅堰机车车辆厂“量身定制”的DF8B型青藏线高原内燃机车,成功地解决了高海拔、低气压带来的多种技术难题,目前已经通过青藏线30万公里的实际运行考核,是世界上首次运行在海拔5000米以上地区的内燃机车。
专家介绍说,“雪域神舟”号内燃机车,融可靠性与先进性于一体,保证了柴油机功率在高原条件下仍能充分发挥。车体采用特殊承载结构,增强隔热、吸震效果;冷却水系统保证在高海拔、低气压情况下水的沸点不低于100℃;车顶夹层采用独立通风系统,可以防风沙、雨雪入侵,又可以降低车内真空度。为了保证司乘人员在缺氧条件下能借助吸氧正常工作,司机室上部还安装了变压吸附式制氧机。
除了这些项目,南京农业大学等5家单位联合完成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关键技术创新与集成及其应用”,已经在省内建立了10个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区和辐射区,累计将新增效益70.4亿元;“超级稻武粳15号”是常州武进区稻麦育种场联合多家单位育成的早熟晚粳新品种,已累计示范推广1000多万亩,由于综合抗性强,可少施农药,可以为农业生产增收节支3.37亿元。(本报通讯员 刘晓波 本报记者 吴红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