骄阳似火的盛夏,有这样一批师生早出晚归地一直忙碌着——他们来自电气工程学院。
2008年江苏省模拟电路设计竞赛定于9月20日举行。学院通知一出,同学们纷纷报名参加。经过考核和筛选,组成了6支参赛队。每支参赛队由三名同学自愿组成,并且他们基本不是来自同一个年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051班俞绿叶同学说,“咱们学院有个传统,高年级同学要发挥传帮带的作用,任何比赛活动都是高年级同学带着低年级同学一起参加。前两年我是小师妹,今年我可是大师姐喽。”
这次大赛采用自主选题的方式,突破了以往命题形式的束缚,这给了参赛者足够的想象空间,但也是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一次考验。得到参赛机会的18名同学深知这次比赛的难度,7月初他们一得到参赛通知就立刻投入了准备。大家都很想家,但为了准备参赛,都偷偷地把这种思乡之情藏了起来,毅然放弃暑假的安逸,开始了宿舍——实验室两点一线的单调生活。同学们一大早就泡在实验室,往往忙到深夜才回到宿舍。
参赛同学给设计插上了想象的翅膀,而指导老师为创意指明了方向。同学们根据研究方向联系了学院的相关老师,虽然已是放假,但是他们却幸福地“投师有门”。秦岭、茅靖峰、易龙芳、王胜锋、朱海荣等老师成了义务指导老师。他们就这样心甘情愿地被“搅”了假期,每天赶往新校区和同学们一起“战斗”。同学们说,老师们的工作热情深深感染了他们。虽说是义务指导,但老师们对同学的要求一点儿都不马虎,对设计制作的每一步每一个细节都严格把关。严厉的老师却有着“菩萨“心肠。为了不让同学奔波,老师就亲自跑电器市场为同学们购买零部件。因为担心学生安全,老师们总要等到最后一个学生离开实验室才会离开漆黑寂静的校园。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李叶同学说,“参加比赛,是为了给自己一个实践锻炼的机会,把课本知识融入到实践中。虽然在制作PCB电路板的时候,我们返工N次,几天熬夜可能只是‘竹篮打水’,但没有一个同学气馁和放弃,我们心中只有一个信念——一定要完成一个漂亮的设计作品。”刘伟同学说,“拿奖是一个愿望,但不是目的。我参加过好几次不同类型的比赛,失败的经历并没有打击我的信心,相反,我觉得每一次参赛,我都会收获很多知识,增加了我下次参赛的信心。今年5月,我和队友合作在江苏省机器人大赛机器人游江苏项目中获得冠军。这给我很大的信心——我们能够战胜那些一流名校的学生。”在同学们增长知识、积累经验的时候,老师们更多的是奉献和付出。这些指导老师没有加班费,没有奖金,获奖设计作品上也许没有他们的名字,可是他们并不在乎这些“身外之物”,他们唯一的期望,就是学生“成才”。
迎接比赛的这群师生只是学院忙碌群体的一小部分。
学院领导和老师在假期里奔波于各大城市参加学术会议,并把每一次学术会议当作宣传学校发展以及引进人才的机会。
陆国平院长和岳泳副书记积极为学生联系暑期社会实践基地并亲自带队,实习同学深入生产车间,跟着师傅学习实际操作技能,受益匪浅。陆院长主持每周两次的控制理论讨论班,研讨最新学术动向。其间,还邀请了美国弗吉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Virginia)林宗利教授、上海交通大学苏剑波教授等六位专家来校作学术报告,先后多人次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这大大拓宽了师生的学术视野。“十年磨刀一剑,今日试锋芒”。暑期中这个团队有五篇论文“新鲜出炉”,其中三篇论文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宣读并收录。
为了迎接省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工电子中心建设点的验收,堵俊副院长带领电子实验中心的全体人员整个暑假几乎没有歇过,他们积极筹划实验中心网站的建立和完善,认真准备验收的各项材料。仅郭汉清老师检修的机器就有110套共500多件。老师们为了方便加班加点,不乘校车而是顶着酷暑骑车上班。大家忙的时不时忘记了饭点,方便面成了最经常的中(晚)饭。
由姜平教授带队设计的“桑夏太阳能集热装置远程监控系统”,在这个暑期完成研制工作并到现场安装调试,这项属国内首创的设计已实现主要功能,得到了企业的好评。
……
暑期的校园很空旷很宁静,但每天11号楼前都会停放着不少车辆,在深夜的时候,电气工程学院的办公室和实验室光亮的窗户下总会闪现着忙碌的身影。没有人不渴望暑假的惬意,但这群师生把暑假交给了自己热爱的工作。他们说:这个暑假,我们感到很快乐,很充实。(校报记者 方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