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9日出版的南通日报发表署名文章《四年,交出一份精彩答卷——来自南通大学的报告》,介绍了南通大学组建以来取得的办学成绩,全文如下:
90多年前,留学美国的胡适先生因看到美国著名大学对于社会的影响,在日记中写道: “国无海军,不足耻也;国无陆军,不足耻也;国无大学,无公共藏书楼……乃可耻尔……”一座大学对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作用,胡适并未言过其实。
大学、大桥、大港,南通人三大梦想,新世纪以来相继实现。其中,南通大学,这个既古老又年轻的大学,组建四年,便在与地方的精彩互动中,给南通及南通人民交出了一份精彩答卷。
明天,南通大学将举行其建校历史上首次党代会,谋划学校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间发展大计。值此之际,我们走进通大,探寻其组建以来的心路历程。
学科建设:筑牢立校之本
每天,穿过水波涟涟、杨柳依依的通大启秀校区,张天一教授总会准时出现在“神经再生重点实验室”,穿上工作服,准备好显微镜,开始观测、分析和研究……
20余年如一日,张天一和其团队,为实验室进行的细胞超微结构分析研究提供技术平台。他所提供的高清晰实验照片,成为实验室发表高质量研究论文的有力支撑。
在南通大学,由众多像张天一这样的老师组成的学科建设团队,为南通大学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建设赢得了一个个骄人的成果。
衡量一所高等学校,学科建设水平是主要标志,堪称立校之本、发展关键。建校伊始,南通大学便研究出台了《关于加强重点学科建设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在承接原三校学科建设优势的基础上,以重点学科与重点实验室建设为龙头,并将之作为加强内涵建设、全面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仍以神经再生重点实验室为例。在首任校长、现南通大学党委书记顾晓松带领下,实验室先后主持承担国家级研究课题19项,2007年被列入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实验室所依托的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学科成为江苏省重点学科,2005年被列入江苏省高校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
一项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一个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江苏省重点学科,一支支江苏省高校优秀梯队、江苏省科技创新团队……学科建设的背后,是南通大学以人为本,着力建设了一支勇于创新、勇攀学术高峰的学科带头人队伍,形成了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团结协作精神的学科团队。
江苏省重点学科——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在通大副校长周建忠博导的带领下,在学科建设的征途上以强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与时间赛跑,2006年被评为江苏省重点学科,并获得江苏省精品课程一类奖。2008年,被评为江苏省优秀教学团队。
“如果没有齐心协力、团结互助、甘于奉献的团队精神,就没有南通大学学科建设与实验室建设的今天。”南通大学副校长丁斐说。
今年,南通大学学科建设又结硕果:基础医学学科跻身江苏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
校地互动,拓展发展空间
2007年正月初四,位于启东的江苏林洋电子公司研发中心,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南通大学副校长包志华教授一行。
作为南通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带头人,近年来,包志华所在团队在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领域取得了不少成果,并申报了国家专利;作为一家从事电力电子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的国家重点高科技企业,林洋电子正在为产品的升级换代而寻找新技术支持。双方一拍即合,就应用新技术联合开发自动抄表系统达成产学研全面合作协议。今年9月,研究成果在南京通过鉴定。
“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南通大学组建以来,明确提出“立足南通,服务江苏,面向全国”的办学方向,积极主动融入地方建设,在贡献中求发展,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校地互动育人之路。
目前,南通大学教师承担的课题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直面地方建设和发展,其中有不少已产生明显的经济与社会效益。“人工组织神经”重点科技成果以技术入股的形式吸引社会资金,组建了“江苏益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目前已进入产业化阶段;与海安威弘锻压机械有限公司联合攻关的智能全液压模锻锤项目已实现产业化,年销售额3000多万元……
理科、工科教授在产学研上大显身手,人文、社会学科的老师也在服务地方发展中找到了用武之地。在南通推行农村公共服务中心建设过程中,臧乃康、庞增安教授深入田间,从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的角度,对这一新生事物给予理论的引领和科学的评价,其调研报告获得江苏省社科应用精品工程优秀成果一等奖。在地方政府的决策咨询中,也同样活跃着南通大学教授博士们的身影,在“十一五”规划制订、“小金三角”构划、地方政府绩效评价体系的完善、南通精神的提炼等方面,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此外,南通大学还主动对接地方产业发展,积极培养地方需求人才。针对南通打造世界级“船谷”的目标,正计划申报增设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并拟在部分年级培养方案中设置船舶电子、船舶电气、船舶机械、港口物流等专业方向课程模块。
而南通桥港新时代的到来,更为南通大学校地互动提供了更大的空间。正如南通大学校长袁银男所说,“学校只有在贡献中发展,在校地互动中育人的道路才能越走越宽。”
文化引领,彰显大学魅力
“让智慧之光穿透大学围墙,让全体人民共享两者互动共进的文明成果,这是南通大学与地方的共同使命。”
2006年6月9日,南通市委书记罗一民应邀走进南通大学,为莘莘学子带来一场精彩形势报告,并对南通大学提出殷切期望。
这一期望富有深意。大学之于一个城市,一方面在于发挥“城市智囊”作用,服务地方产业、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大学还是一地文化血脉延续之地,以其厚重而浓郁的科学和人文精神,影响着一座城市的品格。
南通大学没有辜负这座城市的期望。组建以来,通大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并使之成为南通城市文化的重要源泉。
事实上,组成南通大学的三所院校,在文化建设特别是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本身就历史悠久、传统光荣、底蕴深厚。“莫文隋”“通医知识分子群体”“张联现象”等,构成了精神文明南通现象的重要品牌。合并之后,南通大学又注重根据新形势新要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
2005年初,在原三校青年志愿者协会的基础之上,南通大学“莫文隋”青年志愿者协会成立,目前正式注册志愿者人数已占在校生的50%。志愿者服务成为南通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最鲜明的特色,并涌现了一大批先进典型。2004年以来,学校大学生志愿者社会实践活动已连续4年被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学联授予“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荣誉称号。今年7月底,“微笑大使”大学生仪行劝导行动被团中央授予“中国志愿服务项目奖”。
身边典型不断产生放大效应,为提高校园文化建设水平,提供了强大的基础支撑。大学生还走出校园,在江苏省第十六届运动会、第九届亚洲艺术节、2007年亚洲击剑锦标赛、第三届世界大城市带发展高层论坛、国际友城交流大会、第五届江苏省园艺博览会等各项大型活动中,志愿者们尽显风采。
加强党建,集聚发展动力
组建四年,付出是艰辛的,收获也是丰硕的。动力何在?南通大学人的回答是: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三校合并之初,南通大学党委一班人便提出了实现平稳过渡、深度融合的目标,即不仅要合校、更要合心、合力。
“深度融合”如何破题?
2005年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南通大学提供了一个极佳机遇。以先进性教育促“深度融合”,南通大学注重激发全校党员对先进性的内在要求,形成全校上下凝心聚力谋发展的局面。在校党委的带领下,广大党员教师和学生党员在学校事业的发展中积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2007年,南通大学评选出十大师德标兵、十大教学名师和十大我最喜爱的老师,其中党员占80%。
2008年,南通大学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8项,其中党员所得项目占67%。
中共党员、机械工程学院倪红军教授为支持大学生创业教育,拿出自己的两项国家发明专利支持学生备战第二届全国“创意.创业计划”大赛;而参赛的南通大学代表队,其8名队员中有1名党员和2名预备党员,其余5名全是入党积极分子。今年12月12日下午,这支代表队以优秀的表现站到了人民大会堂的领奖台上,荣获全国第二届“创意·创业计划”大赛金奖和组织奖,并被评为全国青年创业教育先进集体。
“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是那些党员老师和学生给我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他们的奉献精神无声地感染了我。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我将更加努力地争取早日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主力队员朱彦宇回顾参赛过程深有体会。
党旗飘扬,南通大学的各项事业取得喜人成绩。学校先后被评为江苏省文明学校、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文明单位标兵,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学校党委则连续两次成为 “江苏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2008年,南通大学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记者 徐亚华 通讯员 王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