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杨雄里院士为我校师生揭秘走向成功之路

247
分享

阅读次数:247发布时间:2009-05-13 00:00来源单位:新闻网 责任编辑:

 

普通人怎样才能走上成功之路?513日上午,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复旦大学神经生物学研究所所长杨雄里教授以自己的几十年科学研究生涯中的感受为我校学子解答了这一疑问。

杨院士说,绝大多数人都不是天才,但通过努力一样可以获得成功,关键就是要为自己的人生设定好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进行孜孜不倦的执着追求。杨院士读高一时,看到报纸上公布的国家第一批学部委员的名单。自那一刻起,他就在心底默默的为自己设定了人生的方向:成为一名学部委员!从此,他在这条路上奋斗了整整35年,1991年终于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杨院士说,目标能否实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追求这一目标的过程中所获得的满足感和幸福感。在设定了人生目标之后,杨院士一直保持着非常严格的生活规律和高度勤奋刻苦的学习状态。在长春理工大学求学时,正是国家社会经济极度落后时期,贫困的生活中,杨院士每天凌晨两点三刻,天刚蒙蒙亮就起床学习。在文革中被隔离时,他的枕下一直放着一本英语注解的法语书。就是这样,杨院士挤出别人休息、娱乐的时间,在俄语学习的基础上,自学了英语、德语、法语。杨院士说成功最重要的因素是勤奋,通过勤奋可以弥补自己的不足,让自己走在别人的前面。勤奋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

走向成功还要善于抓住机遇,杨院士回顾一生,有三次重要机遇。60年代初在长春求学、1980年到日本留学、1985年在哈佛深造,这三个时期的学习为他日后的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培养了他坚忍不拔的品格。而长期坚持自学外语,也为杨院士抓住机遇创造了条件,实践再次证明:机遇是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追求成功的征程中还离不开先行者的帮助。杨院士一直铭记自己的导师、生理学家、神经生物学家、中国神经肌肉生理学研究的开拓者冯德培和著名神经生理学家,新中国神经科学的奠基人之一的张香桐对自己的提携,至今依旧满怀感激之情,他说,如果能想自己的前辈一样,在提携年轻人上做一些事情,那他此生就无憾了。

在这场题为《我的科学之路》的报告中,杨院士还介绍了他所从事的“视网膜信息传递和调控”研究的主题、手段、方法和成果,回答了我校学生提出的“杨院士研究生涯中遇到的最大困难事什么?”、“如何提高人的视网膜对色彩的敏感度?”、“出国深造有必要吗?”、“面对当今社会的诸多诱惑,以怎样的心态来认清自己所要走的路?”等问题。

报告会由副校长丁斐主持,报告会之后,杨雄里院士参观了范曾艺术馆。

据悉,杨雄里院士在我校期间,参观了神经再生重点实验室,校党委书记顾晓松向院士介绍了实验室的科研概况。校长袁银男也会见了杨院士。(徐凌/文 苗建、周欣阳/图)

报告会现场

 

杨雄里院士做报告

 

参观范曾艺术馆

 

参观神经再生重点实验室

 

 






文字作者:
图片作者:
责任编辑: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