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一机,三人一组,四个小时,六道题目。嗡嗡的电脑声,啪啪的打字声……5月20日下午,方肇周楼511机房内充斥着紧张的气氛,同学们神情凝重而专注。由校党委宣传部、学生部(处)、教务处、团委主办的南通大学“第二届‘希盟杯’大学生计算机应用技能大赛”之软件编程赛正在这里进行。
近日,由学院承办的各类专业学科竞赛受到同学们的普遍关注和积极参与,除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承办的计算机应用技能大赛,电气工程学院承办的“第三届大学生机器人挑战赛”、地理科学学院承办的“第二届模拟导游大赛”、化学化工学院承办的“第二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大赛”、建筑工程学院承办的“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大赛”、外国语学院承办的“模拟联合国论坛”等赛事均开展得有声有色。3个月来,各学院陆续举办各类学科竞赛6项,累计参赛近1500人次。学科技能竞赛成为学校第六届校园文化艺术节的一大亮点,也成为“创建学习型团组织、争当知识型青年”活动的一个重要载体。
“参加‘希盟杯’是想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考验自己所学的计算机知识”,“觉得这种比赛能体现实际操作,同时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是对课本知识的检验。”相比较省级以上比赛来说,学校开展的各类专业技能竞赛参赛门槛不是很高,有兴趣的同学均可报名参加,校团委老师介绍说,“我们提出校园科技文化活动立项申报制度,为的就是积极鼓励学院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开展活动,充分利用学院的专业优势和资源为青年学生搭建实践课内所学、培养学习兴趣、提升专业技能、提高学习能力的平台。”
在借鉴以往经验的基础上,今年的比赛均作了适当调整,特别是在提高比赛的吸引力上动足了脑筋。计算机应用技能大赛新增了网页设计、Word文档处理、Excel电子表格处理、文字速录等比赛项目,因此本届比赛吸引了很多非计算机专业的同学报名参赛,参与人数达434人。化学化工学院团委书记王琦琦老师说,“化学技能大赛设立专业组和非专业组,就是为了吸引更多学生参与。从今年的报名人数来看,专业组266人次,非专业组127人次,学生的参与率是比较高的。我们还在思考如何才能调动更多学生的积极性,而不仅仅局限于理工科的学院。”
机器人挑战赛则在比赛的趣味性和观赏性方面有了新尝试,更换了机器人灭火比赛场地,增设了足球机器人1:1比赛。电气工程学院团委书记张延利老师说,“经过调整后更接近于省级比赛的赛制,比赛难度大了,对选手来说要求更高,但从中能学习到的东西也就越多。”为了让选手有更好的表现,电气工程学院特别开放机器人实验室供大家演练,还邀请了学院专业教师以及在全国比赛得过奖的优秀学生对参赛者进行培训。鉴于机器人价格比较昂贵,学生不便购买,赛事组织组还为每队参赛者统一配备了机器人。
同学们通过比赛体验学习的乐趣。地科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周荣华同学在去年的第一届模拟导游大赛中由于失误与决赛失之交臂,时隔一年,她再次选择了挑战自我。选取景点、收集筛选资料、创作导游词、搭配着装……她认真准备比赛的每一个环节,也一直享受着比赛的乐趣,而对于比赛的成绩,她淡定地说,“我参加了两届比赛,真的学到了很多,收获了很多。比赛结果不是最重要的,我更享受这个过程。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模导比赛可以实践课本知识,锻炼综合素质,相信每个参赛选手都会有很大的长进。”
机器人比赛选手刘双同学回忆道:“培训那段时期,我们早早就候在实验。一进实验室,大家都会抓紧时间练习,一般到晚上10:30管理员上来关门,我们才会离开。”一个月的艰辛备战,成了许多同学的不可磨灭的记忆。电气工程学院的孙宇同学这样说道:“从开始基本什么都不会,到最后去调整机器人的走姿,一点点增加速度,那种激动和成就感是旁人无法体会的。学习上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劲头、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团队分工协作的重要性等等,都是这次比赛教会我的。”
校团委老师告诉记者,“学科竞赛的基础是专业学习,通过技能比拼的形式来实践并巩固专业知识,这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有效补充了‘第一课堂’的教学,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希望通过这些学科竞赛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专业学习上去,提高核心竞争力,以适应社会的需求。这也是校团委号召广大青年学生‘创建学习型团组织,争当知识型青年’的初衷。”(方燕、保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