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彭林教授来校做《礼与中国人文精神》专题报告

222
分享

发布时间:2009-11-15 00:00阅读次数:222来源单位:新闻网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有一种精神叫做人文,有一种风范叫做“礼”。中国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其深厚的内涵又有哪些?在现代社会如何提升人文修养,做到彬彬有礼? 1115日下午 ,清 华大学 博士生导师、著名礼学专 家彭林 教授作客我校,为我校师生做《礼与中国人文精神》专题报告。报告会由校团委、大学生礼仪学校主办,校团委副书记李清湘主持。

彭林 教授现任清华大学 历史系 教授,清华大学经学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史、历史文献等研究。主要著作有《<周礼>主体思想与成书年代研究》《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中国古代礼仪文明》《中国礼学在古代朝鲜的播迁》《古代朝鲜礼学丛稿》《礼乐人生》《中华传统礼仪概要》等,在清华大学讲授的“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中国古代礼仪文明”课均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作为全国第一所成立大学生礼仪学校的大学,我校已是第二次邀请 彭林 教授前来作客, 教授也是我校礼仪学校顾问。 教授的报告解读了什么是礼、礼的发展历程、知礼讲礼的重要性、礼的几大原则,以及如何在社交中表现得体,做到文质彬彬,有君子风范。

礼是什么? 教授指出,与西方法律宗教不同,中国传统文化注重道德对人的指引。而道德是抽象的,需要变成能操作的具体规范,使人们在践行的同时,累计德性、升华人格,这些规范统称为“礼”。 教授引用钱穆的话:“要了解中国文化,必须要站到更高处来看到中国之心,中国的核心思想就是‘礼’”,他认为“礼”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其次,“礼”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标志,是符合道德理性的规范。

在讲述礼的发展历程时, 教授结合自己丰富的历史学知识和传统文化知识的积淀,向我校师生展示了大量图片,说明了周公致礼作乐,奠定了中国礼乐文化的基础;在物质财富过多积累的情况下,如果人失去“礼”的约束,就会没有理智、穷奢极欲,出现新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 教授提出,我们应当以史为鉴,将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并重。

“礼”是体现君子风范和民族形象的重要方式,也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面对当今提倡西方礼仪而忽视传统礼仪的现象, 教授提出了尊“礼”的几大原则。一是要有博爱大众,四海一家的思想。二是要内外兼修,文质彬彬。 教授认为“礼”、“仪”有别,批判了诸如微笑要露八颗牙齿等只注重“礼法”而忽视“礼义”,只重视西式礼节而忽略传统礼仪的现象。他还强调,知行合一、变化气质,自谦教人、谈吐典雅,礼尚往来、彼此尊重等都是做到中国传统礼仪的重要原则。不仅如此,“礼”也具有民族自主性,他强调“入境问俗、入乡随俗,是古往今来国际交往中必须遵循的原则,也是国家平等地享有尊严的体现”。

教授时而旁征博引,看似不经意地引用却包含了厚重的文化内涵;时而讲述有趣的小故事,让在场师生在笑声中体会睿智人生。 教授还教导同学们基本的礼容,如:足容重、手容恭、目容端、口容止、声容静等。通过列举上台领奖、与人合影、握手、面试等生活情境中的礼仪,直观而不失轻松地让同学们学会如何做一个懂礼之人。彭教还回答了同学们的疑问,他呼吁通大师生和他一起传递中华礼仪的火炬。

本次报告会既是我校大学生礼仪学校的礼仪大讲堂之一,也是我校“名人名家进校园”系列活动之一。“名人名家进校园”作为我校的校园文化的品牌活动,近年来,多次邀请著名导演、著名艺术家、著名作家、著名学者来我校讲学,使学生们领略名家风采、感受高雅文化、开阔眼界、拓展人文素养、丰富人生体验,从而提升我校校园文化品位。(丁行撰稿/记者张卫斌摄影)

 

清华大学历史系博士生导师彭林教授。 

 

 

校团委副书记李清湘主持报告会。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