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2010年的新年钟声,从北京又传来好消息:我校临床技能训练中心被教育部和财政部确定为2009年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
就在此前,我校
南通大学是一所组建才五年的地方综合性大学,何以取得这么多令人刮目相看的国家级成果?通过采访,记者终于发现了其中的秘密:一个好的办学理念,一个好的契机,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理念:教学质量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学校组建之初,作为一所新组建的地方综合性大学,摆在全体南通大学人面前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办好南通大学?校领导从党的教育方针、国家和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学校办学现状等方面深入思考,提出了明确的办学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以育人为根本,以教育教学为中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队伍建设为关键,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为保证,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办学整体水平和综合效益,打造南通大学文化,构建和谐校园,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2005年5月,学校在快速推进三校教学工作实质性融合、建立正常秩序、调整专业结构、规范教学管理的基础上,召开了南通大学第一次教学工作大会,及时把教学工作的重点聚焦到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上来,时任南通大学校长、现任校党委书记顾晓松提出了“人才培养是学校工作的根本任务、教学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教学质量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教学改革的基本出发点是以人为本”的理念。袁银男校长也多次指出,教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最基本的立足点,“质量立校”是我们明确的办学思路。
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学校努力加强基础建设,提升教学内涵。进一步推进六大教学改革工程的实施,切实保证教学质量持续稳步提高,实现了本科教学工作历史性跨越,本科教学质量和水平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契机:本科教学评估是一次难得的历史机遇
南通大学组建之后,正赶上五年一轮的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这对于南通大学来说,既是一次大考,也是一道必须迈过去的坎儿。
校领导高瞻远瞩,敏锐觉察到,学校刚刚合并组建,需要一种途径对本科教学与管理的规范作全面构建;需要一股力量对教学基本建设进行及时、有力的推动;需要一个契机进一步凝聚原三校的力量,促进学校的融合与发展。教学评估正是这样一种途径、一股力量、一个契机,切合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符合全体师生员工的根本利益。以评促建、以评促管、以评促改、评建结合、重在建设,全面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内化为全校上下的自觉行动。
学校及时对原三校的专业进行了全面整合,增设社会需要的新专业,通过资源重组和优化配置,形成了科学合理的专业结构体系。经过5年的努力,英语、生物科学、自动化、预防医学、体育教育5个专业成为省级特色专业,临床医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英语、汉语言文学被遴选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另有省级品牌专业建设点5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6个。
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也取得重大突破。由
队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师资队伍是关键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师资队伍是关键。“高校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高校发展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校党委书记
学校先后多次在包括《Nature》在内的各种媒体刊登招聘广告,诚聘海内外英才。一批学科带头人陆续和学校签约,落户南通大学,他们把科技前沿的信息和他们为人、为教、为学的品格、思维方式带进校园,开阔师生们的学术视野,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也带动学科建设的发展。
在南通大学,只要你想干事业,就有干事业的氛围和平台。得益于首届创新人才基金的神经再生重点实验室
拔尖人才基金和创新人才基金的设立算得上南通大学的一个大手笔。前者主要用于资助具有良好发展趋势、有望成为某一学科在国际或国内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秀学科带头人或学术带头人。后者主要用于资助具有较大发展潜力、有望成为优秀学科带头人或学术带头人的优秀青年骨干教师。鼓励年轻人潜心做学问,自主选择科研方向,形成研究特色,保持稳定持续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学校还通过科技创新基地建设,培养和留住了一批人才。2006年,学校决定对江海文化研究中心、信息科学技术研究中心、电气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机械装备设计与制造技术研究中心、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基础医学研究中心6个科技创新基地建设项目立项资助。目前,我校第二批科技创新基地建设项目立项已经公示。科技创新基地的建设,为人才的成长搭建了舞台,在文、理、工、医等学科汇聚了一批优秀教师,形成了结构合理、创新能力强的学术团队。
学校始终把师德建设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内容,注重以德育人,积极营造良好的环境与氛围。用师德典型熔铸风范,彰显本真。两年一度的南通大学师德标兵、教学名师、我最喜爱的老师评选活动,已经固化为一种制度,学校涌现出了一批感人至深的师德典型,汇聚成南通大学“爱与责任”的文化品格。广大教师爱岗敬业,乐于奉献,以育人、育高尚人为不懈追求。神经再生重点实验室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此外,有多人被评为全国和江苏省师德先进个人,全国和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 校报记者 张卫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