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月28日 晚,由校团委、校学生会主办,“名师面对面”策划小组承办的第17期访谈活动“我与红楼有个约会”在大学生活动中心举行。本期嘉宾是知名红学研究专家、中国红楼梦学会理事、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文学院徐乃为教授,徐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获曾子宪奖,并荣获全国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访谈活动在《枉凝眉》歌声中拉开帷幕。从策划组之前拍摄的一段视频和主持人的介绍中,同学们了 解到徐 教授不平凡的人生经历。18岁开始,在农村度过了12年的农耕生活,而立之年考入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学习,大学毕业之后回老家启东从事了16年的中学教育工作,知天命之际开始大学教书生涯。
徐 教授笑称,自己研究《红楼梦》仅仅是出于偶然——“因为毛主席喜欢”。他引用自己对张爱玲人生三大憾事“海棠不香、鲥鱼无刺、红楼无尾”的独特见解,道出自己心中的红楼:一千个读者心中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红楼也该有一份属于红楼的幻想与期待,并不是没有小说本身的结尾,而是没有每个人心中真正意义上的结尾。在和现场的同学就《红楼梦》研究进行交流互动过程中, 徐 教授以其厚重的红楼文化积淀,从容地解读优雅高贵又渐露寄人篱下的“小心眼”的林黛玉,“欲洁何曾洁”只因俗缘未了的妙玉,率真自然可谓风流真名士的史湘云……
徐 教授爱好广泛,涉猎颇多,尤其令人称道的当属他的书法。 徐 教授自述他练习书法是出于“尚美”的追求,因为他信仰“美的眼睛”。他认为一个人的爱好可以丰富提高自己,不应该带有功利色彩。琴棋书画与其说能陶冶情操、修身养性,不如说是发现真善美的过程,他希望同学们要有发现美的眼睛。由于深受《红楼梦》古典诗词的熏陶, 徐 教授颇爱吟诗作对。活动中,他以孙维、幸梦姣两位同学的名字当场成对——“孙武孔文范常在、维勇护智事有成”,“梦愿幻盼均可达、姣貌睿智幸能兼”,并现场泼墨挥毫,书写对联赠送给这两位幸运的同学。
对于同学提出的如何看待当下考证热的话题, 徐 教授意味深长地指出这是社会大背景驱使下的无奈,不过就个人而言,他不提倡功利性地读书。借用陈景润、杨振宁等例子,他希望同学们不断地拓宽知识面,要具备知识分子本质的批判眼光,而不要为了学习而学习。针对很多同学关于“忠于内心,还是屈从于社会现实来选择自己今后的发展方向”的困惑, 徐 教授的一席话言简意赅,指点迷津:“始终保持积极的人生观态度,即使是无奈的开始,不妨走下去,真正的才华会给你真境界”。他以“从手推车到自动挡”的话题,讲述了自己从在农村学会推独轮车到自己花甲之年学会开自动挡汽车的亲身经历,鼓励同学们要“别人能行,我也能行”,人的潜力是无穷的,只要坚定自己的人生目标就一定会取得成功。
活动尾声, 徐 教授为“名师面对面”活动栏目组题诗一首:“经师不易人师难,何堪名师加桂冠。青出于蓝古训在,一领风骚时世前”,并寄语广大同学要“为人真善美,读书博专通”。(黄映霞、赵含烟、陶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