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报》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主办、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辑出版,面向全国理论界、学术界的大型理论、学术报纸,是新中国成立60年来第一份全国性的理论、学术专业报纸。(人文社科处)
附:
创新视阈下的大学文化建设
抽言:一个人如果只认识到创新或有创新意愿,但没有创新能力,终究只是眼高手低的泛泛之才,绝非创新人才。创新人才既要想他人所未想,言他人所未言,又要能为他人所未为,得他人所未得。□顾晓松邓小泉
创新人才是当今时代的先锋和主角,而培养创新人才是中国大学的历史使命,也是中国教育及现代大学建设面临的重大课题。
创新人才三要素:灵魂、精神、能力
美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具创新活力的国家。美国政府先后于2009年、2011年发布两份国家战略报告,强调未来经济增长和国际竞争力取决于其创新能力,因此要以技术创新的优势保持领先地位。2010年3月,欧盟委员会公布了“欧洲2020战略”,明确提出要把欧盟建设成为“创新型联盟”。亚洲发达国家也不例外,日本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开始由“技术立国”向注重基础研究和独创性自主技术开发的“科学技术创新立国”战略转变;韩国2004年提出形成“创新型”发展模式,利用10年时间进入世界科技八强和经济十强。
在这样的国际大背景下,我国政府提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号召,并将之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强调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和技术创新体系、营造鼓励创新环境。毋庸置疑,中国进入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新时代。
世界各国对创新人才的理解不一致,中国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征程中所需要的创新人才,要具有中国特色,既要充满时代气息,又要有国际视野,更要有民族精神。
首先,要有中国灵魂、世界眼光。所谓中国灵魂,即强烈的爱国心和民族自豪感、为国家和民族奉献的责任感、中华文化认同感。世界眼光指的是要有国际意识和战略视野、有开放的心态和全球眼光、能从世界发展的整体趋势和人类文明进步的高度推进创新。
其次,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创新意识是唤醒、激励和发挥人的潜在力量的精神支柱;创新精神表现为尊重科学、求真务实、敢于质疑和批判、不墨守成规、勇于探索、不断开拓。创新精神是创新实践的动力和先导,是推动创新实践的巨大力量,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实现创新价值。
最后,要有创新能力并能取得创新成果。一个人如果只认识到创新或有创新意愿,但没有创新能力,终究只是眼高手低的泛泛之才,绝非创新人才。创新人才既要想他人所未想,言他人所未言,又要能为他人所未为,得他人所未得。
鼓励创新要倡导多元大学文化
大学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生力军,是创新人才的摇篮。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致力于培养富有创造力的科学家和工程师,该校平均每1000个毕业生中有1个诺贝尔奖获得者,比例为世界大学之冠。钱学森指出,这是因为加州理工学院有着浓郁的创新文化氛围,“创新的学风弥漫在整个校园,可以说,整个学校的一个精神就是创新”。
鼓励创新,第一要积极营造尊重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良好氛围;第二要加强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建设,纠正浮躁学风和学术不端行为,依法惩治学术腐败,促进学术自律;第三要善待失败,宽容失败;第四要推进合作与竞争互动,既鼓励多学科、多层次、多方位的合作与交流,又鼓励理性质疑与相互竞争,不论资排辈、不迷信权威、不盲目追随。
鼓励创新,还要倡导多元的大学文化。多元文化的形成和共存本是创新的结果,多元文化利于大学发展,也利于促进创新人才的成长。倡导多元的大学文化,要处理好三种关系: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民族文化与国际文化的关系、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大学文化应在把握共性的基础上,尊重个性、弘扬个性、发展个性。
从构建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角度看,倡导多元文化,落脚点在于加强通识教育,把“全人类的文明经典”教给学生,使其拓宽视野,为他们的多元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奠定基础。我国许多知名大学都普遍重视并加强通识教育,如清华大学实施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北京大学成立元培学院实施通识教育;南京大学建立“2年通识”+“2年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等。
作为新世纪合并组建的地方综合性大学,南通大学确定了“祈通中西,力求精进”的校训,不断强化通识教育,逐步完善大类招生、分流培养的育人机制,积极探索实施“卓越工程师”、“
建设重视实践的大学文化
由于历史文化的原因,我国长期以来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无论人才培养抑或科学研究中都有较为明显的体现。而在21世纪的创新时代,要培养创新人才,就要大力建设重视实践的大学文化,形成重视实践、勇于实践、善于实践的文化氛围。
大学培养创新人才的实践包含多方面,有教学实践、科研实践、社会实践、创业实践等,中外大学普遍重视科研实践。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从20世纪60年代末起,就开始实行“本科生科研机会计划”,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自主科研,对培养创新人才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清华大学实施了“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引导本科生提前进入实验室参加科研实践。武汉大学实施“珞珈学子科技创新训练计划”,支持学生开展高水平课外学术研究和科技攻关,实行“创新学分制”。
虽然无法同知名大学相比,但南通大学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突出实践性原则,着力构建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构建实验实践教学新体系、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考核并计算学分、实施“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鼓励创业实践等一系列措施,引导学生增强创新意识和能力。(作者系南通大学党委书记;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