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南通大学学生关爱身边活雷锋

229
分享

阅读次数:229发布时间:2012-03-04 00:00来源单位:新闻网 责任编辑:

  南通大学是“莫文隋”诞生的地方,在3月5日“学雷锋日”到来之际,南通大学杏林学院经管学部的大学生们向我们抛来橄榄枝,希望去看看那些自己生活并不富裕,却乐善好施的“活雷锋”,将一份温暖回赠给这些好人们——

  牵手大学生 关爱身边活雷锋

  了解到南通大学这些同学们的想法后,“关爱一线牵”栏目的工作人员联系到了全国首家助残热线负责人朱桂英、江海志愿者杨杰、“修车老人”胡汉生、“磨刀老人”吴锦泉,虽然4位活雷锋只是众多好心人中的“沧海一粟”,但能零距离感受他们的风采,大学生们仍然十分兴奋。

  短短的一天时间,南通大学杏林学院经管学部大一年级的同学就凑齐了500多元爱心资金,在辅导员魏琳的带领下,他们冒着大雨采购齐了所有“礼物”,踏上了爱心之旅。

  受助人:朱桂英(全国首家助残热线负责人)

  爱心礼物:收音机

  昨天下午,5位大学生代表首先来到崇川区新城桥街道易家桥新村,住在附近的朱桂英是我们此行的第一站,8年前的3月1日,她开通了全国首家助残热线,私费5000多元,用坏7只小灵通,8只收音机,义务为残疾人服务25000多人次。

  下午1时许,我们在盲人朱大姐的家中见证了极其温馨的一幕:朱桂英身着唐装,与大学生们坐在一起,热情地为他们削苹果。“奶奶,我们自己削吧?”“不,你们难得来一趟,让我为你们服务,也正好让你们见识一下我削苹果的技术。”一会儿工夫,宽度一致、厚薄相仿的苹果皮就一层层落在了桌上。招待结束,学生们将他们为朱桂英提前准备的九波段数码显示立体声钟控收音机送到老人手中,并手把手教其摸熟开关及调频、调升按钮。

  “哈哈,出声音了,这是FM97.0,我最喜欢的新闻频率。”朱桂英高兴极了,老人告诉我们,不论是走路、睡觉、吃饭、上厕所,收音机都会随身带着,对她而言,收音机就是个宝。可惜,原来的几只旧的都已经用坏了,“太感谢这些热心的孩子了,这一次,他们为我送来的不仅仅是收音机,更是认识世界的一扇窗户。”记者李彤

  受助人:杨杰(江海志愿者)

  爱心礼物:书包、水笔、笔记本等学习用品

  “我做的事儿太微不足道了,你们还惦记着我,实在是惭愧呀!”第二站,我们前往崇川区虹桥街道青年社区寻找杨杰。见到我们,他显得有些不好意思。

  杨杰是一名江海志愿者,热心肠、人老实。尽管自己和妻子至今仍是租房居住,但这么多年来,他一直利用自己的专业所长, 义务帮社区内的老人维修家电,在街坊邻居中颇受好评。

  就在几天前,我们联系杨杰时,告诉他此行目的,并询问他家中是否有需要添置的东西。“不需要,不需要!”电话中,老杨一口回绝,“家中什么都不缺,你们心里挂念我,这已经是最好的礼物了。”无奈之下,我们只好挂断电话。

  “要不,问问社区干部吧,他们对杨叔叔家情况比较了解。”杏林学院经管学部的同学们却并未作罢,委托我们转而询问青年社区的工作人员。在与社区工作人员的交流中,我们得知,杨杰的女儿今年17岁,在市区一家中学就读初三。“要不给妹妹买些学习用品吧,总是用得上的。”学生会的几名同学一商量,昨天冒着大雨,从校西搭乘4路公交车,赶到市区一家大型超市,选购了书包、水笔、笔记本等学习用品。

  昨天下午,通大学子将这份贴心的礼物递到老杨的手中,在我们的一再要求之下,他这才收起。“杨叔叔,你平时帮助了这么多人,我们今后也会多跟您学习,利用自己所学帮助他人。”学生们说。  记者 彭军君

  受助人:胡汉生(修车老人)

  爱心礼物:宣纸、毛笔和墨水

  离开繁闹的市区,我们沿着长江路高架踏上了“北翼新城”——港闸区的土地,我们将要拜访第3位活雷锋是85岁的“修车老人”胡汉生。11年前,胡老开始在天生港摆摊修车,并将修车所得的7万多元收入全部捐给了慈善事业。

  由于初次拜访,大学生们并不清楚胡老的修车点具体在什么位置,我们的车停在港闸区风机厂门口后,大学生下车来到厂区传达室询问工作人员“修车老人”的情况。“你们要找胡汉生啊,喏,他就在那里。”韩先生边说边用手指向不远处。顺着韩先生所指的方向,我们看到大约50米开外有位老人正坐着看报。“3月5日是学雷锋日,你们向他学习是最合适的了。”在我们走向胡老时,一位路人连连说道。

  走到老人身边,我们惊喜地发现,胡汉生手中的报纸正是江海晚报,胡老看到大学生,露出了灿烂的笑容,他说:“你们来看我,我打心眼里高兴。”在胡老身边,一辆简陋的三轮车放着一个木箱子,箱子里堆满了修车的工具,这些就是胡老的“家当”了。想到那些捐出来的善款都是胡老用这些破旧的工具修车换来的,大学生们唏嘘不已:“用这些简单的工具就可以做好事,看来学雷锋并不难,难就难在肯不肯做和能不能坚持。”

  得知老人平时喜欢写写毛笔字,大学生们提前买来了宣纸、毛笔和墨水。当大学生将早就准备好的“礼物”送到胡老手中时,胡老显得有些意外,他连连推脱说:“你们孩子还没有收入,怎么能让你们花钱呢?”但大学生们表示,这是大家的一点心意,坚持让胡老收下。  记者 龚丹

  受助人:吴锦泉(磨刀老人)

  爱心礼物:收音机

  我们的最后一站是“磨刀老人”吴锦泉一家。 “你们来不用带啥东西,就过来坐坐、玩玩,我和老伴就很开心。”在我们出发前,朴实的吴锦泉在电话另一端再三叮嘱我们,“我明天不出门,到了碳素厂就给我打电话,我去路口接你们。”

  向村民问过路,再往前走上百米,远远地果然望见一位老人搀着老伴站在路口。看见我们一行人,老人朝我们挥挥手,将我们迎进小院。三间小瓦房并没有过多的家具,只有广播内婉转的歌声飘荡在小院。“这几天天天下雨,我也就很少出门。”说起最近变化无常的天气,吴锦泉显得有点恼火。吴锦泉的老伴也抱怨说:“今天天气不好,你们就别来了,多麻烦,幸好现在不下雨。”拉着我们坐下,老太太告诉我们,她眼睛不好,儿子又在浙江,所以家里里里外外全靠老头子,洗衣、做饭、喂鸡、种田……每天早上,将家里家外全都安排妥当,老头子才安心出门。

  通大的学生将崭新的收音机递给吴锦泉,老人一阵嘀咕:“不是让你们别买的吗?你们还在上学,爸妈给的钱要省着点花,赚钱不容易啊。”“爷爷,放心吧,这钱是我们自己攒的。”将收音机塞到老人怀里,李婧告诉吴锦泉。将电池装进收音机,姜迁晏向吴锦泉讲解了一遍开收音机、调声音、调音频的方法,确保老人会使用。吴锦泉拿着孩子们的心意,乐得合不拢嘴:“这么小巧的收音机,以后出门我就揣兜里,走到哪听到哪,真方便!”

  回去的路上,大学生姜迁晏不太舒服,一问才知她有点晕车。一路坐车过来,小姑娘硬是忍着没吭声。靠着同伴,姜迁晏反过来安慰我们:“没事,我已习惯了。过会儿就好了。”  记者 徐爱银

(据南通网报道)

 

文字作者:
图片作者:
责任编辑: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