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百年校庆学术活动名家荟萃精彩纷呈

246
分享

阅读次数:246发布时间:2012-05-07 00:00来源单位:新闻网 责任编辑:

杨乐院士在我校畅谈“数学、应用、创新”

5 7 下午,来我校参加百年校庆的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院长杨乐院士,为理学院师生做了“数学、应用、创新”的学术报告。副校长程纯教授主持学术报告会。

南通籍院士杨乐主要从事复变函数论的研究,在函数模分布论、辐角分布论、正规族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杨乐院士的报告从埃及金字塔谈起,从数学及其应用谈到数学创新以及数学人才的培养。

在谈到数学创新时,杨院士指出,创新是一切科学的灵魂与动力,而数学论文是否创新是衡量研究水平的主要标准,他主要表现在思路和方法上。数学培养人的分析思考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几何直观能力。学习数学不仅能掌握数学知识、理论、工具、方法,更重要的是整个人的修养和素质的提高。杨院士勉励我校大学生努力学习、刻苦钻研、立志成才、报效祖国。

(校报记者 张卫斌摄影报道)

 

刘志红院士来我校做学术报告

5 5 下午,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志红在启秀校区为我校大学生作了题为《肾脏疾病的分子诊断》的学术报告。程纯副校长主持报告会。报告会由神经再生重点实验室和医学院联合主办。

刘志红院士指出,慢性肾脏病是影响人口健康、增加社会负担的重大问题。目前,肾小球疾病研究仍面临发病机制不明、诊断水平不高、治疗现状不佳等挑战。刘院士分析了肾脏损伤的因素以及病变的相关病因,重点讲解了肾小球FSGS样的病变,提出基于组织病理的分子诊断、基于尿液成分的分子诊断、基于疗效反应的分子诊断、基于代谢组织的分子诊断等慢性重大疾病防治的战略。最后,刘院士还就大家关于肾脏疾病的疑问做了解答。

刘志红院士是南京军区总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军肾脏病重点实验室主任。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三项,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一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二项、二等奖四项。

(璞石工作室 高颖撰稿  文学院 沈季逸摄影)

 

陈赛娟院士来我校做学术报告

5 5 下午,中国工程院院士陈赛娟院士应邀来校为我校学子作题为《白血病转化医学研究——从急性早幼粒到其他类型白血病》的学术报告。副校长程纯教授主持报告会。报告会由神经再生重点实验室和医学院联合主办。

陈赛娟院士从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APL)入手,阐述了APL的发展历程,回忆了90年代时用三氧化二砷成功治疗全反式维甲酸耐药复发的APL患者的经历,向大家介绍了冬凌草甲素和C-KIT抑制剂多靶点联合治疗。

陈赛娟院士是细胞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专家,法兰西国家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八届全国委员副主席。主要从事白血病的细胞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研究的她,在国内建立了完整的细胞和分子遗传学技术体系,阐明了我国白血病核型变化的基本类型和分布格局,为白血病的诊断、分型、治疗和预后提供了重要的数据。(璞石工作室  张秋佳撰稿  文学院  吴勇江摄影)

 

李春岩院士来我校做学术报告

5 5 下午,中国工程院院士、神经病学专家李春岩院士在启秀校区为我校学子作题为《急性运动性轴索型格林——巴利综合征》的学术报告。程纯副校长主持报告会。报告会由神经再生重点实验室和医学院联合主办。

李春岩院士主要从病理学和病因学两个方面介绍了神经细胞的构成以及格林——巴利综合征的成因,重点阐释了急性炎症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AIDP)和急性运动轴索型神经病(AMAN)的成因。李院士还建议大家在实验中细心观察,善于发现不同,对于认准的事情要坚持,培养自身的团队精神。

李春岩院士是河北医科大学河北省神经病学重点实验室主任,教授,主任医师。主要从事格林——巴利综合征(GBS)的研究工作,研究成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河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项成果奖。李春岩教授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几十年如一日投身于教学、科研、医疗工作,在神经内科学方面具有很深的造诣。(璞石工作室  高颖撰稿  文学院  何克莱摄影)

 

阮长耿院士来我校做学术报告

5 5 下午,血液病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阮长耿应邀来校为我校学子作题为《血液转化医学——血栓与止血研究进展》的学术报告。副校长程纯教授主持学术报告会。报告会由神经再生重点实验室和医学院联合主办。

阮院士阐述了自己“发展转化医学,注重成果转化研究,突出实际应用”的医学理念,并介绍了相关科研成果,展示了第一、第二代抗血小板药物的种类和作用机制,介绍了在预防动脉血栓上就抗GPIb单抗和抗VWF A3区单抗两方面的新战略。

阮长耿院士长期从事血栓与止血的基础与临床研究,研制出我国第一株抗人血小板单克隆抗体,在血栓与止血领域里对血小板膜糖蛋白的结构与功能、出血与血栓性疾病的分子生物学研究以及单抗导向诊断与治疗等进行了系统的创造性研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等20多个成果奖。(璞石工作室  李褀琦撰稿  文学院 李磊摄影)

 

方家熊院士来我校做学术报告

5 4 下午,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方家熊院士应邀来校为我校师生作了《短波红外感知技术及专用电路研究》的学术报告。副校长包志华教授主持学术报告会。报告会由专用集成电路设计重点实验室、电子信息学院主办。

方院士从光感应是信息社会一个重要技术环节入手,围绕短波红外感知技术应用需求、国内外短波红外感知技术动向及低噪声微弱电信号处理专用电路几个方面,阐述了当前短波红外感知技术的应用状况和研究动向。方院士强调,科研应当着重实际需求,一流的科研技术人员应当把社会需求放在首位。方院士还回答了同学们提出的有关问题。

方家熊院士是我国著名的观传感技术专家,现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专著2部,多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部委级科技奖。 (璞石工作室  梁聪撰稿   文学院 袁鹏摄影)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小蔓教授为我校师生作学术报告

5 6 下午,著名情感教育专家、国家督学、原中央教科所所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小蔓教授为我校师生做了一场题为《新修课标(2011版)、课程改革与教师成长》的学术报告,南通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彭怀祖教授主持报告会。

朱小蔓教授重点分析了国家新制定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机构认证标准》和《教师教育质量评估标准》,指出这四个标准集中体现了三个核心概念和取向,即“儿童为本”、“实践取向”和“终身学习”,阐述了新时期教师培养的发展方向。朱教授就2011年底审定通过的13个义务教育学科课程标准的修订情况做了简要介绍,并结合自己长期考察的中小学教育现状,从课堂教学模式、教师角色、学习方式、评价改革等方面,分析了十年课程改革取得的成果,并就当前中小学课堂改革面临的现实问题和今后的出路提出了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观点。最后,针对教师如何在课程改革中成长这一问题,朱小蔓教授从专业知识水平、人文素养、教师的信念、教师发展模式等角度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具有启发性和实践指导意义。在互动环节,朱小蔓教授回答了师生的提问。

学校教师教育专业师生和南通市部分中小学教师听取了报告。(教育科学学院)

 

杨胜利院士来我校做学术报告

5 4 下午,中国科学院院士杨胜利在启秀校区为我校师生作题为《转化医学:由基因组到智慧医学 (Translational Medicine from Genome to Smart Medicine)的学术报告。副校长丁斐教授主持报告会。报告会由神经再生重点实验室和医学院联合主办。

杨院士从整体战略层面讲了转换医学的两大需求,从技术层面解释了转换医学,指出“智慧医学的核心是健康观念”。杨院士解读了基因医学的发展历程、所遇到的瓶颈和现当今最先进的技术。他指出,转换医学的成功,不仅需要科学家们的努力,还需要资金的投入和民众的认可。杨院士认为,“智慧医学”应当作为重要环节放到“智慧城市”中切实改善人民生活。

杨胜利院士长期从事基因工程的相关研究,近年来主要从事系统生物学及其在生物技术中应用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

(璞石工作室  武淑洁撰稿  文学院 高赫摄影)

 

 

王正国院士来我校做学术报告

5 4 下午,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正国结合自己的访英经历,为我校师生做了题为《如何创建一流大学》的学术报告。副校长丁斐主持报告会。报告会由神经再生重点实验室和医学院联合主办。

王正国院士从大学任务、大学现状、一流大学、学术价值观、改革措施等十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创一流大学”。王院士指出,大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通过PPT,他向师生们介绍了多所英国大学,向大家讲述了自己的访英印象,恳切地建议师生要“坚持创新的原则,坚持学术自由、学术自立、学术中立的学术价值观”。讲座结束后,王正国院士认真解答了现场师生的疑问。

王正国院士是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野战外科专家,是中国冲击伤、创伤弹道学、交通医学研究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撰写了《冲击伤》、《核爆炸冲击伤》等专著,为冲击伤研究奠定了基础,多次荣获国家医学重要奖项。(璞石工作室  曹婷婷撰稿)

下图为王院士去年出席我校举办的再生医学与转化高峰论坛。

 

谢立信院士来我校作学术报告

5 4 下午,中国工程院院士谢立信应邀来校作题为《角膜病相关性白内障的手术治疗》的学术报告。陆少林副校长主持报告会。报告会由附属医院主办。

谢立信院士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医疗经验,对角膜病相关性白内障的手术治疗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用大量生动的临床实例配合精湛的手术录像展示了手术的方法步骤以及相关注意事项,以及他本人通过临床实践得出的科学论证。报告内容丰富翔实,报告后谢院士和大家进行了交流。结合自己的成长之路,他总结出三条经验,即“热爱专业”、“不怕辛苦”和“创新精神”,使所有参会者获益匪浅。

报告会后,谢立信院士在南通大学和通大附院有关领导的陪同下,参观了落户南通、全国唯一的中国眼科博物馆,对博物馆的发展提出了不少有益的建议,并捐赠三万元用于中国眼科博物馆的建设。

谢立信 教授现任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名誉院长,山东省眼科研究所所长。200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是中央保健委员会专家,主要从事眼科角膜病、白内障等眼前节疾病的应用基础研究和临床诊治,是我国角膜病专业的领军者和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的开拓者。在国际上首先提出并证明了不同真菌菌种的菌丝在角膜内存在水平或垂直生长方式的创新理论。(附属医院  朱蓉嵘供稿)

 

赵连城院士来我校做学术报告

5 4 下午,我校客座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赵连城在主校区为我校师生做题为《半导体照明材料与器件研究及产业化》的学术报告。副校长包志华教授主持报告会。报告会由机械工程学院、理学院和电气工程学院联合举办。

赵院士从GaN基白光二极管研究和产业发展、ZnO发光材料与器件研究和发展现状及半导体照明工程应用典型范例三个方面,分析了半导体材料特点、存在问题,以上海世博会的LED展示为例,向我校师生介绍了半导体方面的知识。

赵连城院士是我国材料物理与信息功能材料知名专家。曾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学院院长,现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哈尔滨工业大学信息功能材料与器件实验室负责人。赵院士长期从事材料科学与工程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在光电信息功能材料研究与应用,以及形状记忆与超弹性材料及其工程和生物医学应用领域颇具建树。200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璞石工作室 姚倩倩撰稿   文学院  何克莱摄影

 

陈达院士来我校作学术报告

5 4 下午,我校客座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陈达在主校区为我校学子作了题为《核能与核安全——日本福岛核电站核事故的思考与分析》的学术报告。副校长包志华教授主持报告会。报告会由机械工程学院、理学院和电气工程学院联合举办。

陈达院士的报告从核能是人类不可或缺的能源、福岛核事故基本情况分析以及福岛核事故引发的几点思考三个方面入手,分析了核电清洁能源的优势,从天灾、人祸两方面总结事故原因

陈达教授200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核科学技术研究工作,在核诊断学领域中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领导并完成铀氢锆脉冲反应堆工程建设工作,为我国核武器的发展、为核爆诊断学的建立和完善作出了重大贡献。

(璞石工作室 姚倩倩撰稿)

 

校友姚穆院士考察学校产学研合作单位

5 6 ,前来参加南通大学百年校庆的著名纺织专家、老校友姚穆院士,在纺织服装学院副院长张瑜教授、非织造工程与材料系主任李素英教授的陪同下,来到学校产学研合作单位南通新绿叶非织造布有限公司考察,与公司王洪云董事长、朱小明书记及技术骨干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姚穆院士结合国际国内行业的最新动态,从纺织原料、纺织行业管理、产品市场、企业发展、产学研合作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对高温过滤材料和木棉产品的研发等方面进行了指导

(纺织服装学院)

 

阳名珠研究员来我校做学术报告

5 6 上午,中国原子能科学院研究员阳名珠为我校师生做了题为《数学科学》的学术报告。学术报告会由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彭怀祖教授主持。

报告中,阳名珠研究员从数与形的起源谈起,介绍了数学科学的发展史中经历的三个时代(纯量数学时代、变量数学时代、分析数学时代)和三次危机,以及由此催生的三个发展阶段。进而阐明了数学的概念:数学是研究量的关系和空间形式的一门科学,是一切科学技术的统一的、普适的量与关系的表述,即所谓的数学模型。阳名珠研究员还与我校师生进行了互动交流。

阳名珠,中国原子能科学院研究员,数学家,主要研究方向为迁移理论。1956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数学系,先后就职于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79年,他的“中子迁移的定性理论”获国防科工委颁发的“国防科学技术重大成果奖”,1981年,他被聘为美国纽约出版的国际权威刊物《迁移理论与技术物理》编委,1982年,他的“中子迁移算子的占优本征值问题的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1990年荣获国家颁发的“五一劳动奖章”,并被国家授予“全国优秀工作者”称号。

 (校报记者 陈 妍 张卫斌)

 

 

校友张永康教授来我校作学术报告

5 5 ,我校校友、江苏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院长张永康为机械工程学院师生作了题为《大尺寸浮态制造理论及其应用》的学术报告。

张永康教授从深海油气开发和重大装备制造的背景引入,以201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深海高稳性圆筒型钻探储油平台为例,介绍了浮态制造方法并进一步阐述了该方法的原理创新和基础理论,同时结合实例针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张永康教授是我校机械工程学院81级的校友,东南大学特聘教授、博导,主要从事激光力学效应的先进制造与检测研究。目前主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江苏省重大成果转化项目等。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各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等。

又 讯 当天,机械工程学院92级校友、南通威英软件公司总经理杲先锋先生作了题为《机械工程学院学生的创业与成长》的讲座。(机械工程学院)

 

著名教育学家石鸥来校作学术讲座

5 6 ,教科院邀请著名教育学家、首都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石鸥教授作了题为《重要的是负担什么——关于教科书的几点思考》的主题讲座,学校教师教育专业师生和南通市部分中小学教师聆听了报告。

石教授以自己大学时研究张謇的经历开场,从“钱学森之问”出发,以“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为隐性线索,结合中外教科书案例,重点阐述了教科书的功能及当下教科书存在的五大缺陷。他认为,教科书对学生乃至社会不仅有显性影响,更有着长期忽视的巨大的潜在影响;教学内容的选择不能光考虑传授教科书显性内容,也要判断内容的合理性,分析其背后隐藏的隐性课程。石教授的报告,历史与现实结合,资料新颖翔实,语言风趣幽默,提问发人深省,使与会师生开阔了眼界,深化了对教科书及教学的认识。(教育科学学院

 

中国科学院李海峰研究员来校作专题讲座

5 2 下午,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新一代交通信息技术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李海峰博士在我校作了《面向物联网的新一代智能交通技术发展与应用介绍》的学术报告。

报告会由景为平主任主持,由南通大学科协、专用集成电路设计重点实验室、交通学院共同主办。

李海峰研究员介绍了发展智能交通的时代背景和我国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现状、我国城市智能交通系统的应用,阐述了智能交通系统未来发展的重心,展望了未来面向物联网时代的智能交通的发展前景,鼓励我校学生努力掌握更宽的系统知识,积累技术与工程经验,大胆创新。

李海峰 博士,现任公安部第三研究所防伪事业部主任,同时任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新一代交通信息技术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是中国通信工业协会物联网专家顾问组委员、中国公路学会第三、四届青年专家委员会委员。翻译、编写、出版多部著作,是中国交通规划、仿真模型及面向物联网的智能交通相关研究与应用的倡导者及推动者

(专用集成电路设计重点实验室  交通学院)

   






文字作者:
图片作者:
责任编辑: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