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沈启鹏捐赠“风物聿新”巨幅画作展南通博物苑开展

220
分享

阅读次数:220发布时间:2013-07-19 00:00来源单位:新闻网 责任编辑:

作为纪念张謇先生诞辰16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718日,我校老领导沈启鹏捐赠“风物聿新”画作展暨《时代新象》首发仪式在南通博物苑举行。本次活动由南通大学、市文广新局、市文联、民盟南通市委、张謇研究中心、江海文化研究会主办,南通博物苑承办,市美术家协会、南通书法国画研究院、南通大学艺术学院等协办。校领导顾晓松、袁银男、杨礼宾、彭怀祖、程纯出席首发仪式。首发仪式由袁银男校长主持。

我们都生活在张謇的恩泽里

“和所有南通人一样,我们都生活在张謇留下的恩泽里。”

在沈启鹏眼中,清末状元、实业家、教育家张謇,是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位重要人物。为了“建设一个新世界的雏型”,实现强国富民的理想,张謇弃官回乡,兴实业办教育,把一个封建落后的南通城建成当时全国的“模范县”,成为中外来宾惊叹的“理想家园”,堪称“中国近代第一城”,泽被一方,影响全国。“虽然在清末民初的旧中国,张謇的兴国梦想不能完全实现,但为我们留下了一笔丰厚的遗产。”

此次展览中,除了呕心之作《风物聿新》外,100多幅作品中还包括他初中时期写生五公园、桃坞路、濠河风光的水彩画和中国画。

“我的祖籍在海门常乐镇,与张謇同乡。祖父早年在张謇创办的资生铁冶厂学徒、做工。我从小在张謇先生创建的五公园畔长大,老桃坞路上每座建筑都耳熟能详。”沈启鹏说,小时候他就住在桃坞路东口惠中巷1号,在张謇委托创办的跃龙桥小学念书、临帖,后来在张謇主持创办的南通中学读高中,“诚”于做人,“恒”于学问。

在《墨华心语》中,他这样写道:“桃坞路一带是实业家张謇经营南通形成的最繁华的一条街,有商店、饭馆、旅社、车行、剧场,又有东、西、南、北、中五公园。濠河边还有木排、水踏子、荷花池、柳绦翠鸟、芦苇麻雀、小鱼小虾、蝌蚪青蛙,小景观处处入画,使我尽情地领略大自然的无限情趣。”

前后四易其稿用时7个月完成

30多年来,沈启鹏一直致力于地方文化遗产保护和张謇研究,先后创作过4幅关于张謇的美术作品、合作过一幅大型石刻浮雕壁画(《强国梦痕》)。

“基于对张謇先贤的感佩和敬仰,多年来,我的内心总有一种创作的冲动。”2011年,江苏省重大主题美术创作精品工程确定了沈启鹏画张謇这个题材。

沈启鹏说,张謇一生做了超乎想象的伟业,如何用无声的、静止的、瞬间定格的美术作品来体现,他着实费了一番心思,先后四易其稿。从构思构图、准备素材、小稿大稿、铅笔稿,到墨稿上色、落款钤印,他全身心投入,前后一共用了7个月时间。“这是我一生中花气力最多的一幅画。”

据了解,第一稿是14横式三联张,中间张謇立式全身像,背景以跨时空手法表现张謇业绩:实业、教育、垦牧、交通、水利、城建、文化、慈善以及科举、立宪、辛亥、世博等;第二稿是将张謇安置于江边保坍工程的石楗上,因为张謇生前最后一张照片即视察保坍水利工程,受风寒而不治辞世的。“人物背景虽作了简化概括,但依然是罗列业绩的壁画式平铺展开,与第一稿没有本质区别。”

为了激发新的构思灵感,沈启鹏又深入一百多年前张謇创办大生纱厂董事厅、专家楼、清华车间、仓库、堆栈、纺织专门学校和纺织博物馆。“我又构画了张謇手扶织机、思绪万千的第三稿,体现翁同龢联句‘枢机之发动乎天地,衣被所及遍我东南’之意。可是背景还是没有变化,一个人物依然冷清孤单。”

沈启鹏说,张謇成就他的事业,不是单枪匹马,有一大批襄助他的乡贤精英、仁人志士,其中不乏受聘的外国专家和国内名人,于是又产生了第四稿。“从哪个角度去切入,画他的实业、教育还是慈善?”沈启鹏最终决定,选择张謇文化事业中的博物苑这个代表。“南通博物苑创办逾百年,是中国第一个博物馆,这在全国有相当知名度。而且他创办博物馆的目的就是为了辅助社会事业和经济的发展。”

画中33个历史人物栩栩如生

步入南通博物苑新展馆五厅,1.45X3.02米的巨幅画作《风物聿新》格外引人注目,在赭墨与朱砂红的色调中,带给人一种泛黄老照片的岁月沧桑之感。仔细看里面的内容更是让人驻足流连:张謇、梁启超、黄炎培、特来克、张詧、张孝若、沈寿、梅兰芳、欧阳予倩、范伯子……33个历史人物个个栩栩如生。

沈启鹏与博物苑的不解之缘长达60年,虽然闭上眼睛就能画出苑里的平面图,但为了这幅作品,他还是再次深入苑中,细细寻访历史的踪迹。同时还拜访了穆煊、季修甫、沈国平等多位文化名人,听取他们等对张謇题材创作的意见。

“这些人物和张謇的关系、交往历史有哪些?甚至每个人物所站的位置、顺序、表情都有着极其的考究。”多年来对张謇的研究,使得沈启鹏对这些细节有了查证。他还阅读了大量历史典籍资料,搜集图片、考证物件,并仔细查阅了当时的历史条件和环境。最终决定以博物苑南馆为主体,将濠南别业门前的两株紫藤和二楼的对联、相关的石人石马石碑、张謇曾养过的两只仙鹤等都集中在画作中。

据了解,创作中,沈启鹏还专门请来“模特”着衣模仿历史人物动作写生、反复协调人物组合的合理性与节奏感、仔细推敲每个道具物件的真实性。“画的名字不宜长,但是要有它的出处,要能够概括,又要有点文气。”他介绍说,根据我市知名文史专家赵鹏的建议,作品名称最终定为《风物聿新》,它出自张謇的《营博物苑》。

与博物苑有着至深的情缘

“我从小就数次来博物苑游玩、写生、观展,苑里还有祖父当年参与安装建造的水塔。”在沈启鹏眼中,他与博物苑有着至深的情缘。博物苑为他办画展、出画册,他为博物苑的发展和建议献计献策,这段情缘一结就长达60年。

当天,他的《时代心象——沈启鹏人物画作品精选》也举行了首发。

据了解,《时代心象》由南通博物苑编印出版,分为“乡野初程、浩歌传唱、江海放歌、鲁南魂系、青藏印记、滇乡情韵、丝路新风、印埃纪行、古韵新谱、世纪开篇”10个部分,收录了他从上世纪70年代知青生涯到现在40多年来100多幅作品。这些作品笔墨雄浑质朴,内涵深厚隽永。反映了作者贴近时代,感悟生活,热爱自然,追求真善美的精神风貌,以及深厚的学识素养及审美能力。

把历经数月创作完成的呕心之作《风物聿新》捐赠给南通博物苑,沈启鹏这样说,在纪念张謇先生诞辰160周年的日子里,举办这个关于张謇题材画作的专题展览,是以作品、实物、史料和图片,讲述作品背后的故事,解读这幅画的内涵。“这不仅展示出我对张謇这位乡贤伟人的认识和情怀,也道出了我对博物苑的特殊情结。”

(特约记者卢兆欣)

文字作者:
图片作者:
责任编辑: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