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校园,静谧而温馨。然而,当你走进校园就会发现,静谧只是一种表象:实验室里不停运转的仪器,食堂里不时传来的说笑声,校园小道上行色匆匆的脚步,教学楼下停得满当当的汽车……今年的这个暑假,通大校园依旧保持着她的“热度”。走进校园,走近老师,感受到的是一个个奋斗和梦想的故事。
梦想,为科研而点燃
江苏省炎症与分子药靶重点实验室坐落在濠河之滨的启秀校区,走进实验室,呈现在记者眼前的是一派繁忙的景象。做实验的,讨论课题的,阅读文献的……几乎每个教室、实验室、办公室都是忙碌的科研人员。张冬梅老师告诉记者,一到暑期,就是实验室最忙的时候,所有的学生和老师7月20日就到实验室上班了。新招收的研究生要进行开题准备;高年级的研究生要结合自己的研究课题做实验;每个老师不仅要指导研究生的实验,还要负责新生入学前的科研指导工作。
为了让2014级新生尽快适应研究生生活,江苏省炎症与分子药靶重点实验室规定,8月11日前,必须由老师带领大家读完英文原版教材,之后再结合选题方向,开始阅读英语原文文献,掌握本专业的研究进展和国内外研究现状。王燏婵老师说,他们每天下午两点半开始就是集体读书时间,新生们每人每天读5页原版教材并现场逐句翻译,老师会现场给予指导、纠正。
2013级研究生缪小兵是工作两年后再来实验室读研的,在医院工作时开展的业务不多,接触面比较窄,出来读书就是为了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因此他更加珍惜,从早上九点到晚上七点都泡在实验室里,他希望通过深入的学习探索更多的肿瘤诊断新方法,并运用到今后的工作中。
梦想,因行动而精彩
罗向东教授是江苏省专用集成电路设计重点实验室的一名骨干教师,从事电路和器件的应用基础研究。今年暑假也格外忙碌。“暑假一开始就出去做实验了,期间来来回回无数趟,上周三刚从苏州回来,这周又要赶着去北京开会。”他笑称自己就像只陀螺一样,一直转个不停,“寒假写基金,暑假做课题”,他早已习惯了这样的科研生活。今年,他再次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与罗向东教授不同,孙海燕老师在假期里做得更多的,则是走进企业,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他们先后与苏州国芯合作研究高速PCB设计,与苏州安拓锐合作研究高频探针设计,这些研究成果一旦获得成功,将最大限度地保证信号传送的完整性,并被广泛应用到因特尔、AMD等大型企业的产品设计中。他说,看到自己的科研成果可以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社会效益就是自己最大的快乐。
梦想,因坚持而美丽
来到江苏省神经再生重点实验室,实验室主任顾晓松教授正在与博士生们召开课题汇报会。记者也做了一回旁听生。汇报会上,四名博士分别汇报了近一周来的课题进展情况,并提出下一步的研究计划。顾教授不时地提出问题,给予指导,并帮助他们提炼和找出科研规律,寻找科研的创新点,从而确定课题的研究思路。像这样的汇报会,神经再生重点实验室每周都会召开一次,即使寒假、暑假也不例外,工作量之大不言而喻。顾晓松教授说:“科技创新就是要和别人抢时间,赶进度,这样的研究才能始终走在科学的前沿。”
事实也是如此。在这个实验室里,几乎所有的科研人员都在与时间赛跑。
于彬老师是我校国家杰出青年培养对象,目前正在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后,5月份一回来,他就一头扎进实验室,带着一群博士和青年教师一门心思做实验,加班加点赶进度,在神经再生科学领域的世界最前沿追寻探索,从未休息一天。
同样是哈佛的博士后,孙诚老师在2012年学成归来后,一直坚守在实验室。暑假对于他来说,已经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身为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他不仅要率先垂范,做好自己的科研工作,更要带动年轻教师和学生的成长。整个假期,他一直忙于整理数据、修改文章、反复实验。
9月初,由我校参与主办的第四届国际神经再生大会就要召开,王勇军教授一边忙着指导研究生实验,一边还要忙于收集评选论文,做会议前的准备工作。同时,他本人还承担着2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个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1个“973计划”项目的子课题的研究任务。他说,平时既要上课又承担着研究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很少有时间静下心来搞科研,现在正好可以利用暑期搞科研,也给自己充充电。
……
都说科研是一项枯燥乏味的工作,可是,走近我校的这些科研工作者,记者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科学研究本该如此,根本谈不上什么假期,它已融入我们的生命,成为大家共同的生活方式。
是的,在这些实验室里,很多老师老家都在外地,他们大都获得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可他们却为了共同的梦想,潜心科研,开拓创新,扎根通大,为学校的事业发展,为了自己钟爱的科研事业,贡献着自己的青春和热血。
(校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