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伊始,通大校园内又回复了往日的热闹,各教学楼内又开始了秩序井然的生活。开学第一天,校领导班子成员便推开教室大门,坐在学生中间,做起了“旁听生”。课堂上,领导们聚精会神地聆听讲课,并认真地记着笔记;课前、课后休息时,领导们走进授课教师和学生中,与他们亲切交谈,重点了解教师授课的目标、内容和方法,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相关情况,并对改进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提出指导性意见。
这种情形,在我校已经成为一个惯例。
落实制度,以管理促成效
我校一直重视领导干部听课工作,从2009年开始执行领导干部听课制度,重新修订颁布了《南通大学领导干部听课制度实施办法》,不仅校领导要听课,各部门和学院的中层干部也要推门听课。学校还对各级领导的听课数、听课范围和听课方式做出了具体明确的规定,听课评价将作为教师考核、晋升、评优的依据之一。学校每学期公布一次领导干部听课情况结果,并以此作为干部考核的内容之一。
身为学工处副处长,胡兰萍非常重视走进课堂。她认为,听课是学校教学管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部门领导听课应结合本部门的工作内容和范围,深入教学第一线了解课堂教学情况,倾听师生对教学工作的意见,找出管理上需要进一步完善之处,为本科教学提供更多的服务和保障,让听课真正实现管理和发展的双重功能。从而进一步促进师德师风建设、学风校风建设和学校管理与服务水平的全面提高。
对于提升教学质量管理,教育科学学院自有一套管理体系。学院在全校率先启动了研究性教学的课堂观摩,由学校领导、校督导亲临指导,目前各系、专业都在进行研究性教学的实践。研究性教学对加强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学团队建设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引导教师开展教学反思,促进交流。而新教师的“过关课”,青年教师的“示范课”,教授的“风采课”和青年教师教学比赛已经成为学院每年雷打不动的教学活动。同时,为了增进青年教师的实践智慧,学院派出青年教师到南通各基础教育学校担任科研副校长。通过“下基层”活动,青年教师对教育、教师、学校等诸多问题有深刻理解,实践经验不断丰富,同时也加强了与基地的合作。多管齐下的管理措施让更多青年教师受益,他们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不断提升,在省首届本科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获得二等奖。
走进课堂,做好“传帮带”
加强教学质量管理,目的在于提高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
每学期开学初,管理学院领导都会到各班级听课,这无形中会敦促上课老师重视开学第一课,更加投入地精心备课,同时认真做好对学生的教学常规管理。管理学院
交通学院
作为一名有着三十余年教学经验的老教师,政治学院
结合科研,实现教学相长
推门听课,促进的不仅是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更有助于提高他们对科研的认知度。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以及课后经常与老教师的交流沟通,生命科学学院
与此同时,多听名师讲座、观名师授课,博采众长,登高望远,吸取不同的知识,使自己的授课内容和授课方式更加丰富多彩,也是实现教学与科研相长的良策。当然,“如果能将知识从单一的理论课堂教学扩大到学生自学、社会实践和科研活动中,就能实现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理学院成鸣飞副教授希望青年教师更要投入到这类有意义的工作中去。
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课堂是实施教学的主阵地、主渠道。开学以来,全校155名中层干部随机听取了22个学院的254门次课程。“推门听课”有力地提高了教师钻研业务的热情,促进了学校教学管理规范化,也有力促进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顾菊平副校长表示,今后学校将进一步健全领导干部听课制度,并将其固化为常态、长效的工作制度。同时,以审核式评估推动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始终坚持“深化改革、提升内涵;扩大优势、打造品牌;锐意创新、凝练特色;追求卓越、提高质量”的原则,努力营造有利于青年教师发展和成长的环境和氛围,使学生真正成为有效教学的受益者,为促进学校的转型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校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