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7日,一条微博被南通网友纷纷转发,微博这样写道:“朋友在南通市通州区骑岸镇五总卫生院,看见外科医生徐志成正吃力地背着在家摔伤的老太太,一个一个科室地做检查。”照片中一位身穿白大褂的男医生把腰弯成了几乎90度,背上伏着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太太,从医生的面部表情可以看出他走得有些吃力。微博感动了不少网友,他们称赞徐医生为“南通好医生”。现代快报等省市媒体也纷纷对此作了报道。这位徐医生正是我们南通大学的校友。
为进一步了解这位“南通好医生”校友,记者来到徐志成所在的通州区五总卫生院。一进入外科门诊室,一面面红色的锦旗就映入眼帘,“医术精湛”、“救死扶伤”、“医德高尚”……“我是一名医生,为群众解除病痛,让他们身体健康,只是我自己应该做的事。”面对取得的成绩和荣誉,徐志成这样谦虚地对记者说。
1997年,20岁中专毕业的徐志成来到了通州区五总卫生院工作。为了学习更先进的医术,一年后,他通过自学考试考上了原南通医学院成人脱产班夜大学临床专业。当看到记者拿出他当年在校的学籍表,徐志成非常激动。“不知不觉都已经毕业12年了,当年的学习生活场景还是历历在目。”徐志成从办公抽屉中找出当年的毕业照和毕业证,兴高采烈地向记者一一介绍起当年的老师和同学。“那时上学还是挺辛苦的,一边学习,一边还要工作。每到星期五一下班就去赶末班车去南通上课,有时赶不上就骑四十多公里自行车去上课。”虽然已经阔别母校12年,徐志成对学校还是充满了无限的敬意和无数的感慨。“那时脱产能考上南通医学院非常了不起的,整个通州就我一个人考上了。”他自豪地说,“能成为通大人是我一生的幸运。”谈起当年的老师,徐志成竖起了大拇指,“当年老师都是专家教授,对教学兢兢业业,对我们脱产上学的学生十分照顾。那时课堂上讲授的专业实践知识,现在还是让我受益匪浅。”徐志成高兴地提到学校已今非昔比,自合并组建后,校园环境更加优美,硬件设施也更加完善,发展优势已经越来越明显,作为通大的校友,感到十分骄傲和自豪!
母校的学习经历不仅丰富了徐志成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更将治病救人、以宏慈善的从医理念根植于他的心底,他认为“这是他一生中的课程”。徐志成今年37岁,在乡镇卫生院工作已有17个年头了。他所在的卫生院承载着全乡2万多人的基本医疗救治,他和不少病人都是“老相识”。将徐志成背老奶奶检查的事迹发到微博上的人,正是徐志成一直帮扶的一位病人浩学锋。浩学锋今年42岁,2002年在工地施工时被脚手架砸伤,导致高位截瘫。“从我受伤在家养病,他就一直十分照顾我,还把手机号抄给我,让我有什么事就直接找他。”十几年来,徐志成一直关心着浩学锋的病情,还帮忙在网上购买了他所需要的气垫床、吸痰机等物品。最让浩学锋感动的是2004年的一个深夜,当时下着倾盆大雨,他家中的吸痰机坏了,打电话向徐志成求助,徐志成冒着大雨跑到卫生院,连夜搬了一台送至浩学锋家中。当他看到徐医生背老奶奶做检查后,不禁联想起当年徐志成帮助他的情景,于是用嘴叼着筷子在键盘上一字一字把这个故事敲了出来,并发在了微博上。“他一直都是这样一个好心人,对我们从来都是无微不至的关心。”
访问过程中,不停有患者来找徐志成咨询病情,他都耐心地向病人解释病情,叮嘱他们注意事项。其中还有不少老乡打电话来向徐志成询医用药。“做医生,敬业是我们的根本,诚信是我们的品质,友善是我们的态度。像背那摔伤的老奶奶去做检查,都是举手之劳的小事。”徐志成说到,“一个医生取得患者的信任不是靠广告、靠包装,而是靠高水平的医疗技术、高质量的服务和高尚的医德。”徐志成还寄语学弟学妹们“学习中吃苦精神最为珍贵”,他嘱托同学们抓紧这些来之不易的学习时光,不断努力奋斗,汲取专业知识,成为社会栋梁之才。
(校报记者 范苏)
徐志成背着摔伤的老太太,一个一个科室地做检查。(图片来自网络)
徐志成向患者解释病情,并叮嘱他们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