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讯:3月6日出版的南通日报,在A03版以《“莫文隋”精神引“滚雪球”效应》为题,报道了我校师生20年来爱心接力不断,将“莫文隋”精神发扬光大所产生的“滚雪球”效应。
(顾 璟)
江海晚报:
南通日报:
《一个人带动一群人——“莫文隋”成通大独特文化基因》全文转载如下:
南通大学,是“莫文隋”精神的发源地。20年间,在“莫文隋”精神的传承和浸润下,扶危济困、助人为乐、大爱奉献在校园内早已生根发芽、蔚然成风。今年是“莫文隋”精神源起20周年,南通大学“莫文隋”青年志愿者协会成立10周年,走进这所人文气息浓郁的校园,你会发现,一届届的通大学子积极参与到志愿者服务的公益事业中来,师生共同撑起繁星点点的道德天空,并将这些善人善举传播于校园内外。
通大人善爱相融显别样情怀
众所周知,“莫文隋”的原型是一位大学老师。一个人带动一群人,引发“滚雪球”效应:学校设立了“莫文隋”基金,全校教职员工伸出援手,一批贫困生得到了帮助;各院系成立了“莫文隋”服务队,师生们用知识和技能提供志愿服务。
83岁的原南通医学院副院长庄坚为贫困生捐赠1万元;87岁的离休干部李庆选怀揣4000元现金表达资助贫困生的心愿;王瑞清副教授定期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并连续4年捐助两名贫困学生,每人每年1800元;陈燕飞老师连续4年为学生义务教授书法,免费赠送学习教材……这是一支由近800名老同志组成的关工委队伍,他们12次获得全国教育系统、江苏省教育系统和南通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首创了全国大学生思政教育品牌“谈心屋”。同学们亲昵地称呼他们为爷爷、奶奶。
2014年12月,政治学院政教师范131班的刘晓霞同学突然感到左眼视力日渐模糊,被诊断为急性视网膜病变,全院师生捐助10918元。如今,刘晓霞左眼已治愈,在新学期重返课堂。
志愿服务走出校门春色满园
刚刚过去的寒假里,南通大学“莫文隋”志愿支教小分队的队员又一次来到福利院,带着孩子们唱歌做游戏,和孩子们成为知心朋友,福利院的老师们还记得三年前的那个寒假。2012年3月2日,在市福利院小礼堂里,一场慰问演出正精彩上演。陪伴孩子们的,就是来自南通大学“莫文隋”志愿支教小分队的队员。演出在江苏网络电视台同步直播,省委副书记石泰峰通过网络连线,与志愿者们隔空亲切对话,他勉励通大学子在志愿服务中表现出新时代青年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这让志愿者群情振奋。
去年,对于南通大学杏林学院11级市场营销专业周点铭同学而言,是意义非凡的一年,他组建的“童梦”公益发展中心在南通滨海园区正式注册为民办非企业单位。“公益发展中心的原型是杏林学院筑梦团队。”周点铭告诉记者,从大二开始,他组织志趣相投的同学共同关心南通地区的留守儿童,逐渐形成了以“筑梦”慈善、“向日葵”心理辅导、“大白兔”医护、“大拇指”义务支教等形式为主体的“童梦”志愿活动,筹措公益资金上万元,资助留守儿童。团队15名核心成员中,很多是大一大二的学生,善良是他们共有的品格。周点铭坚信:“如果一个人的幸福可以用数字来表示,那么,奉献让我的幸福指数为100%。”
历经数十载孕育,“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在南通大学早已深入人心。“莫文隋”由最初的一人,发展成现有注册会员27000余名,下辖23个学院分会和12支专业服务小分队,“莫文隋”品牌效应走出校门,春色满园。
莫文隋志愿服务指导中心老师刘飞介绍,志愿服务活动立足校园,辐射社会,形成了鲜明的专业特点,打造出“情系村小”志愿服务、“多背一公斤”志愿服务、“校居共建”志愿服务、西藏民族中学爱心助教团等特色品牌,志愿者们在爱心助教、助残、敬老、环境保护、法律援助、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等多方面均有不俗表现,贡献出青春、智慧和力量。2003年西部计划项目启动以来,南通大学先后选拔了近400名志愿者,志愿服务西部、苏北、绵竹,广大志愿者扎根基层,用心服务,获得了服务地的一致好评。
南通大学“莫文隋”志愿者们因为感动而汇聚,尝试不同路径,用专业特色做着不计名利的实事,累计开展志愿服务4000余项,参与人数近50万人,先后有500余人(次)获得国家、省、市级表彰。2011年,南通大学莫文隋青年志愿者协会团支部被授予“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
潜移默化提升通大文化品格
“‘莫文隋’是一个来自基层、乐于助人、于平凡之中见伟大的道德楷模,其精神赋予了中华传统美德以鲜明的时代特征,从一个侧面生动形象地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要义。”令南通大学党委书记成长春十分欣喜的是,“莫文隋”精神于潜移默化中提升着南通大学的文化品格,形成了南通大学独有的文化基因和特质。
张謇先生创办南通大学之初,便提出“道德优美、学术纯粹”的育人要求;通大历经百年沧桑,始终坚持“大学之大在大师、大师之大在大德、大德之大在大爱”的办学追求。在南通大学校长程纯看来,“莫文隋”精神正是契合这一追求的构成要素。
经过20年的滋养,“莫文隋”精神与新时期“崇真尚美、通精极致”的通大人特质相融合,被赋予时代新义,从更深层面诠释了通大志愿者们崭新的精神追求。成长春告诉记者,作为“莫文隋”精神的发源地,南通大学党委高度重视对“莫文隋”精神的继承传播与发扬光大,坚持把弘扬“莫文隋”精神与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与榜样引领作用,以群体效应提升校园文明程度。
二十载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二十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二十载孜孜不倦身体力行……如今的通大校园里,已经形成了教书育人、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于平凡之中做出不平凡业绩的良好师德风尚,传承“莫文隋”精神实质,创新“莫文隋”实践路径,充分发挥大学在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积极示范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