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了一千个理由
寻了一万种关联
都不及
这一句真切
从今天起
我就是新疆人了
——《断章》 吴翔
一边是一帆风顺的似锦前程,一边是遥远坎坷的志愿之行,吴翔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选择为祖国的大西北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看看那里的壮丽风光,教教那里的懵懂孩童,感受着新疆人的乐观与坚守。吴翔知道,这是他一辈子都不能忘记的一次经历。
梦想启程:弃安逸始踏援疆路
对于文学院汉语国际101班的吴翔来说,2014年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人生经历。本科结束之际,他顺利考上了本校的硕士研究生。就在亲友为他高兴的时刻,他却提出要去千里之外的新疆做一年志愿者。亲友们都反对他,怕他浪费自己宝贵的青春年岁,而一向“优柔寡断”的吴翔这次却异常坚决。他打趣道:“见惯了细雨霏霏的江南,如若不感受一下黄沙大漠的西北,岂不是人生的一大遗憾。”
吴翔一直坚持在行走中不断认识自己:“我喜欢行走,喜欢到处看看,我喜欢那些有故事的地方,那些跟文化大家有联系的地方,不管是出生地还是他们居住多年的地方。在那些地方,我好像能感受到他们的呼吸,我知道他们在这里生活过,这种精神的碰撞往往能让我找到很多灵感,有很多感悟。”大学四年,到底走过多少地方,吴翔自己也记不清了,只模糊给出“三十多”这个数字。从细雨绵绵的苏州到北风猎猎的山东,从古朴厚重的西塘到绚烂繁华的上海,他钟爱每一个有故事的地方。
吴翔有意用一种特殊的方式为自己的大学画上一个句号,而西部计划恰好提供了这个契机。学校只有一个去新疆的名额,对报名者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的要求都相当严格,面对这微乎其微的机会,吴翔却不愿放弃。最终,他成功了。
从2014年4月份着手准备到7月24日启程,吴翔的时间很紧张。在这期间,他不仅要按照要求完成一系列体检、文书审批,还要对新疆有进一步的了解,风土、人情、民俗等等都至关重要。除了考验吴翔的资质能力,更重要的是——他才大学毕业,就要跋山涉水,与亲友阔别,这对他和家人来说都是令人伤怀的。如何跟父母交代,如何跟师友解释,如何让他们明白自己放弃历练的心路是不甘的,如何让他们认同自己推迟一年读研是值得的,如何让他们理解自己作为国家的一份子渴望为国家出力的认真与坚定。幸运的是,他们懂他,他们舍不得为难他。
“男孩子,就是要闯一闯!”吴妈妈眼眶通红却笑得豁达。
身体力行:亲民众夯实志愿路
克州是中国惟一的以柯尔克孜族为自治民族的自治州,克州西北、西南部分别与中亚、南亚6个国家相邻,与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接壤,约1200公里的边境线上有254个通外山口及两个国家一类口岸。世世代代的克州人以守护边疆为使命,他们是名副其实的“守边人”。吴翔所服务的江苏对口支援新疆克州前方指挥部干部人才组就在这里。
这个地方,有清朗灵秀的山水、花样百出的吃食、热情好客的百姓、也有完全迥异的风情民俗和相对落后的生活条件。新疆的冬天总是异常寒冷,往往十月份便下起了鹅毛大雪。2014年十月下旬,吴翔和其他几名志愿者来到中哈拉俊村的小学,为那里的孩子们送去棉衣和文具,却被学校的环境所震撼。那看起来更像是一座破旧的厂房,坑洼不平的操场、破旧不堪的桌椅、斑驳的黑板、以及300多双充满渴望的眼睛,然而,包括后勤人员在内只有17名教职工……吴翔坦言这条志愿援疆路真的不好走。
作为青年志愿者,吴翔被分配在克州阿湖乡三民工作室,主要工作是深入民众考察情况,以及整理档案及撰写各类材料,具体包括一些培训计划、项目实施和公文处理。除了因为年纪需要磨练的耐心和细心,交流障碍也是一大问题,平时的下乡调研慰问活动对吴翔来说就是一场场挑战。克州人有他们自己的语言,自己的风俗习惯,短时间内融进去真的很难,吴翔在同当地人交流的过程中很难让对方理解自己的意思,他也只能通过一些肢体动作勉强猜出对方所表达的东西。可是吴翔说,其实这些都不是大问题,只要你用心。短短几个月,吴翔走访乡村五处、慰问15户民族人家、调研课题若干,克州阿湖乡、阿图什市阿扎克乡、帕米尔高原……他的足迹几乎遍及大西北。新疆地处偏远,因为人力物力难以接收等原因,交通设施不健全,往往半天也等不到一趟到达目的地的车,但每一次走访光车程就需要半天,为了将情况了解得更为详细,吴翔和同事们一次次地去和牧民们交流,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常常比预期要多得多,他们却毫无怨言。也正是因为这样,他们与当地的很多居民成为了朋友,热情的克州人邀请志愿者们去参加古尔邦节,一起围着篝火喝酒唱歌跳舞;元旦的时候,周围的居民和他们一起包饺子,一起感受着浓浓的年味……这一切都让吴翔有了家的感觉,他们接纳了他,他也被他们所感动。
新疆,也许生活水平并不高,可是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却乐观且坚强,在这里随处都是国旗,政府、学校、工厂、社区,甚至连街道上每隔数十米都有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这次新疆之行,让我对祖国有了更深的理解。越了解新疆,我就越明白,不管民俗文化有多么不同,但我们都是中国人,都属于中国,都有一颗中国心。”
心路收获:经磨练充实人生路
闲暇时候,吴翔会在周围走走,热情的当地人也会邀请他们逛各色各样的小吃、水果,请他们欣赏别具特色的歌舞,带着他们去跑马、猎鹰,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奔腾,看那白皑皑的雪山矗立在祖国的西北角……进疆已经七月有余,在这七个月里,他用心感受着这美丽的西域风情。“我吃这里的饭,喝这里的酒,走这里的路,与这里的人交谈,每一件事都是从我的心上经过的,所以我就越发地感受到她脉搏的跳动。高山、黄土、大漠、苍穹、羊群、骏马,还有生于这片土地的人民,一切都是那么深情款款。”
在大学四年里,吴翔结识了一群知心朋友。对于他去新疆的决定,他们或反对或沉默,然而最终都转化为支持。漫长的距离没有阻碍他们的友情,可是每一次见面都变得那么不容易。吴翔的好友向阳就曾抱怨,“出了校门再聚在一起本来就很难了,尤其他还去了那么远的地方,实在是很想念。”有一次,吴翔因为工作原因需要回到南通,向阳得知后,迫不及待地请了朋友、订了饭菜,一切都准备好了只等吴翔出现的时候,却被吴翔拒绝了,不是他不想,只是,他只有一天的时间,根本没时间处理私事。吴翔挂了电话,心里一阵愧疚,但是他不后悔。新疆远比南通需要他,至于朋友,他相信他们是理解他的。
幸运的是,壮丽的大西北回馈了吴翔同样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医生、老师,来自五湖四海的志愿者,当地的老百姓……他们都是吴翔能够那么快融入新疆的不可或缺的原因。他表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行万里路,其实就是实践,开阔眼界。读书和实践一样重要,经过这一年的实践,吴翔更加明确了为什么读书、读什么样的书、怎样读书。也许一年之后,他会回到家乡继续读研,但是新疆之行给他的影响就像那些友情一样永远不会消散。人生里每一次行走,都是心灵的放空及不断充实自我的领悟。普通的旅游,带来的震撼或者感动维持时间不过月余,而新疆之行,则是在吴翔的人生中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我想这一年将是我生命里不可磨灭的印记。多少个深夜里,我读书、听曲、想念好友亲人。可是夜深之后,我却每次都能安然入梦,而梦里继续看这里的人,这里的事,这里的物,原来,我心安处已非他乡!”是啊,吴翔的心安处叫做:新疆!
(校报学生记者 孙 静 吕新颖)
吴翔在其志愿服务工作单位门前留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