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高地造峰 人才强校

236
分享

阅读次数:236发布时间:2015-05-14 00:00来源单位:新闻网 责任编辑:

人才资源是高校发展的第一资源,我们要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坚持以人为本,加快建设人才高地,充分发挥人才在学校改革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在三校合并组建南通大学以来首次人才工作大会上,校党委书记成长春表达出学校着力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培育优秀人才、发挥人才作用的坚强决心。短短一年时间,我校的人才工作日益呈现出快马加鞭的发展态势。

引培并举  实施人才培育工程

师资队伍建设关乎学校的办学实力和长远发展,学校在人才强校战略的引领下,始终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统筹实施人才培育工程,有针对性地加大学科领军人才、创新人才培养和支持力度,着力打造一支品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人才队伍。

近日,国际著名科技出版集团Elsevier发布了“2014年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我校航海医学研究所高永静教授荣登神经科学榜单,全国仅有23人入选该榜单。入选高被引学者名单,意味着该学者在其所研究领域具有世界级影响力,其科研成果为该领域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高被引学者的数量也被一些专业评估体系作为一所大学科学研究水平排名的指标之一。高永静教授的入选,将有效提升我校2015年科学研究的排名。

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学校对我的关心支持。高永静指着实验室里那价值一百万的电生理膜片钳说道,学校设立创新人才资助项目,增加了我们的科研经费,使我们具备了开展科研的先进设备。校领导还鼓励我们走出校门参加国内外会议并和国外高水平实验室建立合作关系,使我们的研究能和国际前沿接轨,提高科研水平。”           

2014年,我校人文社科研究获立项203项,其中国家级项目6项,省部级以上项目立项数比去年提高62.5%,立项数进入全省高校前六名。一年来,我校人文社科研究走上了快车道。学校鼓励我们走出去,搭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政府咨询决策平台,营造出你超我赶、快出成果、多出成果的良好氛围。国家人文社科基金获得者、管理学院院长臧乃康教授对我校人文社科研究充满信心,我们有信心成为地方政府咨询决策、文化传承创新、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库,增强我校人文社科在苏中、长三角乃至全国的显示度和影响力。”           

为促进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学校多次召开青年教师座谈会,了解青年教师们的思想、工作、学习、生活情况和对学校发展的建议等等,增加感情交流,从思想上关心他们,为青年教师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和宽松的工作环境。学校还积极组织符合条件的青年教师申报省“333工程省六大人才高峰、省青蓝工程、市“226工程等人才项目,制订杰出人才培育计划创新人才培育计划,调动青年教师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其创造性,增强青年教师的向心力。

通过各种有效的培养举措,我校一大批青年教师脱颖而出,成为各个学科的学术骨干,形成学科的后劲力量。不久前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电气工程学院副教授华亮就是其中之一,这一年来他不仅获得了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南通市科技进步三等奖,还被评委江苏省青年岗位能手、南通市五四青年奖章提名。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的成长得益于学校对人才的重视与培养,得益于学校对教学科研团队的建设与管理。华亮说道,青年教师群体是学校发展的希望,面对新挑战、新要求,我们会不负重托,不辱使命,以新担当、新成绩为学校发展助力。”           

深化改革  创新人才工作机制

视野决定高度,校长程纯在人才工作大会上提出,切实做好人才工作是学校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保障,我们要完善引进人才配套政策,健全人才管理工作机制,做好人才服务保障工作。立足新起点,不断开创学校人才工作新局面。”           

首次人才工作大会再次明确了党管人才原则,同时成立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指导、协调全校人才工作,着重做好制定政策、建立制度、营造环境、整合力量、规范协调的工作。会后相继出台了《南通大学关于实施人才集聚工程的意见》、《南通大学人才引进实施办法(暂行)》,从组织管理、人才选聘、用人形式、人才培养、考核激励机制、资源配置等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和创新。

2015年开始,学校又推出人才特区、人才成长绿色通道等创新之举。人才特区将以省优势学科、省重点学科、博士授权学科和科研基地为试点,在人才遴选、聘用、薪酬、培养、激励、考核和分配等方面进行综合改革,团队负责人获得了人、财、物的支配权,繁冗的程序和束缚没了,工作效率和人员的积极性自然会得到提高。人事处处长彭宇飞介绍道,人才成长绿色通道将在人才及科研项目申报、职称评聘、薪酬分配等方面打破常规,实行特殊政策、特殊机制、特事特办,从而达到不拘一格地培养和使用优秀青年人的目的。”           

各项政策措施的出台,给埋头于桌案前的青年科研人员带来了更多的工作动力。人才工作大会之后,学校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让科研工作摆脱行政约束,进一步提高效率。虽然这些措施才刚刚起步,贯彻落实以及成效的体现还需要经过时间的检验,但学校对人才工作的重视,让我们有更多的热情、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工作中。”201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得者、神经再生重点实验室顾芸副教授对未来充满信心。

一年来,我校师资队伍面貌发生了可喜变化,队伍数量稳步增长、结构进一步优化、整体水平明显提升。现有1871名专任教师中硕士学位1013人,博士学位624人,硕士学位比例达到54.14%,博士学位比例33.35%,高职比为58.95%。引进博士42人,新增45人攻读博士研究生,40名教师取得博士学位,35人获国家、省和教育厅留学资助,22人自费公派赴海外短期研修。

人才兴,则学校兴;人才强,则学校强。人才,乃活水之源,是学校改革发展的重要保障。加快人才工作发展时不我待,追赶跨越重任在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唯有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把肩负的重大责任使命内化为强大的工作动力,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破解难题,早日实现建设有特色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目标。

(校报记者  范苏)

文字作者:
图片作者:
责任编辑: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