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学必期于用 用必适于地

295
分享

阅读次数:295发布时间:2015-05-19 00:00来源单位:新闻网 责任编辑:

美国数学建模竞赛Honorable Mention奖、中国机器人大赛冠军、全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一等奖、江苏省师范生基本功大赛一等奖……一年来,我校人才培养取得了丰硕成果。学校各专业学生在国内外的大型比赛中共取得8个国际性奖项、112个国家级比赛奖项、106个省级科技竞赛奖项,450人次获省部级以上的奖项,考研录取率从去年的15.64%提高至16.62%,再创历史新高,就业率一直稳居98%以上,这些一组组数据、一串串硕果正是我校结合社会发展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的生动体现。

科学培养  满足社会需求

“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学校第三次教学工作大会强调,“要秉承张謇先生‘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的教育理念,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结合社会发展需求培养人才,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许然是纺织工程研12班学生,不久前刚与国内著名碳纤维生产企业苏州赛力菲陶纤有限公司签订了就业协议,成为近年来公司首位非“211”、“985”高校毕业的员工。许然的成功,得益于学校人才培养理念的改革和创新。作为教学研究型大学,我校明确了学术型与应用型并举的人才培养定位,建立“嵌入产业链”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办学实践中,加强校企联合,面向企业需求,培养适应社会发展趋势,能够进行工程创新的应用型高层次人才。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学习潜力、创造力激发出来。

“现代高等教育一定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高质就业为根本。”教务处处长杨宇民对如何培养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有着深刻的认识和体会。“当前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暴露出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日益突出,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优质人才资源和智力支持,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 2014年暑假,校领导率教务处及相关学院顶着酷暑,走访了南通、苏州、盐城、连云港等长三角周边城市企业,调研地方产业分布,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分析我校专业设置与社会发展需求的契合度,完成近万字的《长三角区域地方发展需求与高校专业设置对接情况》调研报告。

去年9月,为响应教育部全面启动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寻求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培养党和人民满意的好教师。教育科学学院根据自身在师范生教育等方面形成的深厚教学经验,在已有的小学教师培养“3+2”模式的实践基础上,提出小学教师教育不应仅仅局限于对单一学科专业知识的灌输,而是要培养既符合本专业需求、又具备多种专业技能的综合型师范生。这一理念正好与国家卓越小学教师培养目标——重点探索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模式不谋而合。最终,我校小学卓越教师项目申报课题《初中毕业七年一贯定向培养卓越型小学教师》顺利获批,成为全省唯一获批小学卓越教师项目的高校。

为紧密围绕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和相关行业领域,培养出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专业特长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学校积极探索多规格、多层次、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构建了10个学科门类、99个本科专业协调发展的专业格局;有组织、有计划地推进卓越计划、“订单式”培养等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改革与创新计划;建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设立了省校两级企业研究生工作站60多家,与410余家企业建立了校外实习实践教学基地,建立600余家就业基地,将企业当成毕业生的“论文实践基地”。

改革创新  筑牢培养基石

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教学工作则是学校经常性的中心工作。学校积极推进以研究性教学和自主性学习为主要内容的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努力把社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体现在教学内容中,实现课堂由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转变。

201491日,新学期开学第一天,中层以上干部便推开教室大门,坐在学生中间,做起了“旁听生”。课堂上,领导们聚精会神地聆听讲课,并认真地记着笔记;课前、课后休息时,走进授课教师和学生中,与他们亲切交谈,重点了解教师授课的目标、内容和方法,并对改进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提出指导性意见。

把相对论和电视剧《天仙配》联系起来;把比萨斜塔、航天员翟志刚的太空行走作为教学素材……这是南通市第三届教学名师杨建华教授的物理学课堂。“对于培养学生来说,教会方法远比单纯的传授知识更重要。”杨建华教授开创了一种“双人教学”模式——除教师外,让学生也走上讲台,参与讲解和讨论。这不仅协助师生更快地创设探究情景,提高教学效率,还帮助学生在创设的教学情景中将学会如何分析问题,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由于教法与学法的统一性,双人教学模式的新方法,拓宽了学生们的思维模式,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老师课堂上的言传身教开启了学生的“心智”,课程体系的科学构建,则是为学生成长送上搭配合理的“营养套餐”。曾获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的汤乐民教授根据医学影像学快速发展的学科特点,对已取得的教学成果不断进行系列改革,将学科的基本知识与学科前沿进展相融合,把原有独立的课程按照研究对象进行有机结合。“这样不仅减轻了学生的负担,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理论理解的新思路,大大提高他们思考和科研能力。”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专业的李莹同学申请到的2014年江苏省实践创新计划项目《超声弹性成像联合超声造影对肝硬化结节和肝脏肿瘤的对比研究》就是得益于这种课程体系的“惯性式迁徙思考”。

如果说第一课堂是人才培养的“厚土”,那么,第二课堂——校内外的实践基地、各类专业竞赛就是提升学生专业能力的演练地和实战场。学校不断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建成以工程训练中心为代表的一批实践教学基地,切实加强实训课程和创新训练项目建设。不断加大国家级和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的力度,搭建公共实验平台。国家级临床技能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通过验收,数字媒体实验中心、生物技术实验中心被遴选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点并通过验收,非织造材料与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智能交通综合训练中心成功入选省级实验教学与实践教育中心建设点,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入选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

走进我校工程训练中心,就好像走进了一个真正的生产工厂,各种机器设备一应俱全。“这里不仅最大程度还原了车间现场的实际情况,还提供了比企业更优越的实践环境。我们在这里能更快地把课本中学到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还可以进行创新,把自己想到的通过实践表现出来,让我们体会到作为一名准工程师在实践中的快乐和成就感。”机械146班的彭涛同学自豪地说到。

立德树人  引领育人机制

人才培养,德育为先。学校紧密聚焦“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一重大命题,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断加强育人的内涵建设和制度保障。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学生全面成长发展为目标,建立“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协同育人体系,整合各学生管理部门资源,合力育人,形成“大学工、大教育”的生动格局。

为帮助学生扣好入学的“第一粒扣子”,在新生入学报到后的第二天即组织参观校史馆、张謇教育史馆,聆听学校百年的发展历程,感受百年通大的历史文化变迁,走近张謇先生创业奋斗的恢弘人生,了解到张謇先生为中国近代工业以及教育事业的发展所作出的杰出贡献。用百年通大这根质量上乘的“钢筋枕木”,精心打造文化育人的“钢轨”。“原来我们学校的历史是这么的悠久,文化是如此的深厚,我更加坚信我报考通大的选择是多么的正确。”新闻141班魏熙同学参观校史馆时激动地说到。

“我们绝不会让任何一位同学因为家庭贫困而失学。”校党委书记成长春将补助金交到了2014级带着母亲来上学的新生沈霞手里,并鼓励她不畏困难,好好学习。沈霞的父亲因肝癌去世,母亲又不幸罹患肾癌,家里没有任何经济来源,靠着低保和亲戚的接济生活。得知沈霞特殊的家庭情况,学校为她开通报名“绿色通道”,不但减免了部分学费,还给予她每月500元的生活资助。开学后,学校还为沈霞提供勤工助学的岗位,将助困与扶志、自强相结合,提升“资助育人”的新内涵。

“请莫问我是谁,风雨中我是一把伞,干渴时我是一杯水,迷茫中我是一颗星。”提及“莫文隋”,南通大学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它已成为一个精神符号,深深地烙刻在每一位青年学子的心底,已成为大学生自觉追求的精神品格。2014年对杏林学院11级市场营销专业周点铭同学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一年。12月,他组建了两年的“童梦”公益发展中心终于在南通滨海园区正式注册民办非企业单位。迄今为止,“童梦”公益发展中心资助留守儿童的足迹遍布江西、苏北、南通地区,形成了以“筑梦”慈善、“向日葵”心理辅导、“大白兔”医护、“大拇指”义务支教等形式主题的“童梦”志愿活动。作为“莫文隋”传承者周点铭这样说道:“基于良知、信念和责任,倾尽自己的全心全力为社会和他人提供帮助,这样的幸福感无可比拟。”

如果说“莫文隋”传递给学生的是一种精神理念,那么身边典型的感人事迹则成为学生触手可及的学习榜样。去年,全校上下经过寻访、推荐、层层评选出的92名“通大好青年”。他们或是秉持着“教学无小事,教师无小节”的“最勤敬业好青年”;或是从贫寒的残疾人家庭走出的“最图自强好青年”;或是紧盯科研动态、善于抓住机会的“最善创新好青年”;或是自强不息、热心公益的“最乐奉献好青年”;或是积极进取,不断创业的“最敢创业好青年”…… 这些校园的榜样模范,在平凡中见伟大、在朴实中见崇高,在师生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有效激发群体效应,进一步推动学习校园楷模氛围的形成,从而产生越来越多的通大好青年。

“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张謇先生的教育思想依然散发着时代的光芒。朝气蓬勃的莘莘学子们在南通大学这片乐土中学习、成长、飞翔。通大教育者们笃信,只有用一份因为执着而毫不懈怠的认真,用一份因为满怀希望而大胆追求的无畏,在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道路上挥洒汗水,无私奉献,才能播撒出希望的种子,成就学生灿烂的明天。

(校报记者 范苏)

文字作者:
图片作者:
责任编辑: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