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天,电气工程学院堵俊教授忙得不亦乐乎。每天一有空闲,他就一头扎进南通烟滤嘴公司。2014年,他们承接了为公司改造生产流水线末端设备——装盒机的重大任务,合同金额达1300多万元。与此同时,以省级重点实验室为依托,新研发的沟槽特种滤棒生产装置正在紧张调试中。堵俊说:“如果这一装置调试成功并投入使用,我国的滤棒生产能力就可达到国际水准。我们将一如既往地以服务地方为己任,为企业的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个世纪以来,南通大学遵循先校长张謇提出的“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的教育思想,始终坚持走大学与地方交融互通、和谐发展之路。校第二次党代会进一步提出“跨江发展、转型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的战略目标,薪火相传的服务地方理念正在传承创新中孜孜追求,焕发生机。
真情服务赢信赖
去年8月,机械工程学院吴朝阳老师作为科技特派员挂职海安县曲塘镇副镇长。在政府的“招才引智”活动中,吴朝阳力邀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张丹的加盟落户;深夜12点,南通向阳光学元件有限公司的光学仪器生产线忽然断电了。接到电话,吴朝阳二话不说,立刻赶往公司,仅用1个多小时就使生产线恢复了正常,为公司挽回数万元的经济损失。
功夫不负有心人,挂职短短9个月,吴朝阳赢得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充分信任。 “现在无论到哪个部门办事,他们都对我非常热情。”在他的牵线搭桥下,学校与政府在海安成立技术转移中心和企业研究院的合作已达成初步共识。学院还与江苏海建集团等企业顺利签订了合作协议,项目经费近百万元。
帮助企业析疑解难,是高校服务地方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国内集成电路领军企业富士通微电子集团曾接到美国超亿元大订单,但在测试中却因一关键技术问题“卡了壳”。公司从台湾请来专家研究了一周未见成效,眼看着大订单就要“黄”了,江苏省专用集成电路设计重点试验室的专家闻讯走进企业,连夜组织攻关,仅用一天时间就取得突破。
这只是我校与政府、企业携手合作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学校先后派出329人次科技专家深入地方重点企业,直接介入企业生产研发过程,助力经济转型升级,产业跃升发展。
产学研相结合,有效提高了高校科研成果的转移和转化。目前,学校建立校企联盟162个、产学研基地262个,实现了重点项目和重大项目的突破。国家级技术转移中心成立技术转移分中心11个,技术转移工作触角覆盖全省,服务企业近700家,累计发布技术成果6000项,308项技术成果对接成功。
去年9月,南通大学科技园晋升为国家大学科技园,成为苏中地区唯一一家国家级大学科技园。科技园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产学研结合为途径,以科技创新为手段,加速高校优势资源与社会优质资源的有效整合,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为学校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提供实践平台。
去年11月,校服务地方办公室更名为“服务地方工作处”,与南通大学科技园合署办公。学校服务地方的脚步越走越快,“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促发展”的服务地方理念彰显着南通大学的办学特色日益深入人心。
通过园校联动,大学生创业就业有了“栖息地”。目前园区内有大学生创业企业25家,注册资金862万元,共带动208名大学生创业就业,近千人次学生在园区企业实习实训,近40个大学生创业企业和项目获大学生创业基金扶持23.7万元。
校企合作促发展
近日,我校与南通三建集团先后签署技术合作协议、战略合作伙伴协议,将在新技术研发、设立产学研基地、教学实践基地、社会实践基地和就业基地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深度合作。
能与建筑之乡的老牌建筑龙头企业联姻,建工学院成军教授功不可没。他感慨道:“我们一定会抓住机遇,在服务中求生存,在发展中求贡献,共同推动南通特色品牌力量的壮大,打造南通校企合作新典范。”
近年来,成军教授在服务地方中牢牢掌握行业话语权,编制国家级、省级建设工程施工工法50多项,主编、参编国家(或行业)标准、江苏省地方标准12部,这些标准已在全国和全省颁布实施。
正因为此,海门浩嘉实业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振华集团(昆山)建设有限公司、昆山市政金桥有限公司、南通炜赋集团等一批知名企业主动找上门来,寻求与学校的合作。
陈敏博士则将目光聚焦建筑业从业人员保障问题,其研究报告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高度肯定,在业内反响强烈。近日,由她领衔的课题组又承担了南通市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规划、南通市建筑业“十三五”规划和海门市建筑业“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助力南通建筑产业转型升级。
江苏文络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文华,将校企结合,在700MHZ无线广播互联网、宽带专网、通信应用平台软件、智能天线、视频识别等方面展开产学研合作。在他的带领下,我校省重点学科信息与通信工程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向高尖方向发展。
交通学院崔延松研究员主持完成的“南通市区濠河水系生态修复技术示范与推广应用”研究项目得到市领导高度重视,项目对濠河水系水质现状进行了系统调查,论证了实施水生态修复与引江补水一体化技术可以有效提升濠河水质。
由科技与产业处处长高强、纺织服装学院季涛教授共同带领的研究团队,与南通东帝纺织品有限公司联合攻关开展项目,其中“棉型原液着色纤维生产粗支高密毛型化织物”已产业化,并被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推荐为色织行业高质高值化产品的典范。
……
一个教授盯住一个企业、一个学科盯住一个行业。以产学研为载体的“校企联盟”有效推动了学校教师主动服务企业。如今,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走出象牙塔,企业的现实需求让他们豁然开朗。回到学校,他们开始主动调整研究方向,与企业共同探讨人才培养新途径。
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吴国庆说:“校企合作,受益的不单是教师,学生也有了更加广阔的实践平台。”
以南通大学——海安锻压厂研究生工作站为例,以高年级研究生为主体的研究团队,通过不断努力,最终解决了国外先进石油机械的国产化难题。目前他们研制的智能模锻锤已能取代进口产品,该项技术获得教育部高校科研优秀成果二等奖。
南通大学已成为行业和地方发展不折不扣的创新“引擎”。近年来,学校与企业合作成立67个企业研究生工作站,这些企业大多是创新型的骨干企业,研究生们能在解决企业难题中获得科技能力提升。
与城“共舞”谋新篇
长三角一体化和江苏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南通陆海统筹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大力推进,地方经济产业升级换代,给学校的特色发展带来更为广阔的空间。
善抓机遇、勇于探索的通大人乘势而上,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先后成立江苏沿海沿江发展研究院、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我校一批专家教授冒着酷暑,先后走访如东洋口港、通州湾滨海园区、苏通科技产业园,就“一带一路”背景下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大问题开展理论和实践研究。
今年3月,国内长江经济带研究专家云集我校,共同研讨“一带一路”背景下长江经济带跨区域合作。与会专家围绕长江经济带绿色生态廊道建设、长江经济带区域合作的战略支撑和战略基础、长江源头区生态环境现状及联防联治建议、长江经济带产业分工合作与江苏定位、基于长江经济带发展视角的南通江海联动开发、长江经济带协调性均衡发展与江苏跨江融合等主题作专题报告。
研讨会反响强烈,中央及省市二十多家媒体密切关注并进行了集中报道。
与此同时,由江苏沿海沿江发展研究院的专家教授撰写的调研报告得到省市领导的高度重视。
《江苏建立上海自贸区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建议》得到省委罗志军书记的批示;《南通以优江拓海服务长江经济带的思考》、江苏省市协作项目“南通建设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关键问题研究”获市委书记丁大卫批示。
在去年12月举行的市委全委扩大会议和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上,“三集中”被作为今后南通推动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方向,这一重要观点源自于陈长江博士的研究报告《以“三集中”推动南通市新型城镇化研究》。
现在,研究院已成为人文社会科学重要研究力量,与南通市委市政府共同成立“南通沿海研究中心”,与启东市政府共同成立“江苏沿海沿江发展研究院”。研究院专门设立江苏沿海沿江发展研究招标与委托课题基金,每年向全国进行课题招标,征集到江苏沿海沿江发展研究选题达200余项,研究成果大多成为地方政府决策咨询的重要参考依据。
另一方面,围绕地方党委政府需求开展的专项研究也开展得风风火火。
南通被誉为中国近代第一城,研究城市景观规划的邵耀辉博士着力以《张謇与中国早期现代化之景观规划》为课题,正在为唐闸工业文化遗址冲击世界文化遗产而努力。
围绕南通“智慧城市”建设,医学院、图书馆一批专家共同参与到“智慧卫生”协同创新工程中,通过发挥人才和平台优势,将现代医学与通信技术有效融合,进一步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现教中心的专业人员则以“智慧教育”建设为契机,致力于网络基础建设、教育技术支持、中小学教师信息化、学术研讨等方面的服务和推广。
文学院的一批专家、教授以“讲坛”为阵地,为城市道德文明教育贡献力量,不断拓展和丰富服务地方的内涵。
走向社会天地宽。以臧乃康教授为代表的一群人文社科研究专家站到了更高的舞台上发声。学校共有中央马克思主义工程参研专家2人、省中特基地特聘研究员1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4人。
以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公共服务三类平台为主体的创新体系成为主动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南通经济增长不可或缺的力量。目前,围绕南通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群,学校先后搭建了37个省、市级科技研发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南通市委书记丁大卫说,南通大学在服务地方社会发展中搭建专家、学者与地方政府之间深度交流的平台,为促进地区与高校之间的交流合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校报记者 陈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