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崇真尚美 通精极致

327
分享

阅读次数:327发布时间:2015-05-21 00:00来源单位:新闻网 责任编辑:

2015416日,一篇题为《南通大学的大爱传承》的精彩报道,在光明日报头版显著位置发表。

20141125日,中国教育报以《为了山那边一双双渴望的眼睛》为题,报道了我校侗族学生杨晓雷暑期回家乡广西三江县知了小学进行支教活动的感人事迹。

2014710日,光明日报刊发专题文章《祈通中西力求精进——南通大学校训背后的传承与创新》,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展示了我校校训的文化传统和正能量。

......

一年来,中央和国家级媒体多次对我校办学思想和办学成果进行深度报道。这些从一个侧面充分反映了面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新形势、新要求、新常态,校党委坚定不移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师生头脑,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所取得的显著成效。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

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国内经济社会转轨转型,现代传播技术带来了信息的大爆炸和碎片化,这些都对大学生的思维判断和价值取向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如何才能帮助广大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如何才能培养合格的、可靠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这是学校面临的首要问题。

为此,校党委高度重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认真贯彻执行中办和国办《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坚持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党员、教育师生,有重点、分层次、多形式地开展理论学习活动。

 校党委围绕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组织开展学习活动,利用重要节日和重大活动,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扎实开展“同心汇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能量”教育实践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文化育人和作风建设全过程,潜移默化,润物无声,成效显著。

“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积极投身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为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和政治素质,这是每一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光荣的使命与职责,校党委的高度重视和悉心指导更加坚定了我们的信心和决心。”政治学院顾玉平院长介绍说。

一年来,学校积极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活动,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强调以科研促进教学,积极做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果的“三进”工作,让学生及时领会国家的大政方针、建设思路。在教学方法上,自2012年承担思想政治理论课方法创新示范建设点项目以来,通过课堂传授、专题教学、网络互动、大学生社会实践等各种方式,让学生既能学习到理论知识,同时也能准确把握社会发展进程,充分发挥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课能够积极引导我和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教育我们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紧密结合,能够使我们形成在社会发展中明辨是非的思维和能力。”文学院广电141班管琦同学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20141224日,南通大学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我的青春更美丽主题演讲比赛圆满落幕。来自各部门学院的31位教师和36位同学,以自身学习工作经历或身边的人和事为素材,从不同的角度诠释着自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以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热情抒发了立足岗位、放飞青春的情怀。

自去年以来,校党委在全体师生员工中深入开展“同心汇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能量”教育实践活动,通过一系列宣传教育、理论研究、主题演讲、事迹报告会等校园活动,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深入人心、凝聚人心、鼓舞人心。这只是其中的一项。

“对我们青年教师而言,在活动中深刻感受到‘传播有爱之道’的价值,应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到平时的课堂讲授与德育教育中去,以积极正面的示范引导学生;对于学生而言,通过参加此类活动,鞭策自己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平时的行为习惯相结合,形成人人践行文明的良好氛围。”文学院王舒雅老师道出了自己参加的感悟,而她也在激烈的角逐中脱颖而出,凭借出色的表现荣获一等奖。

弘扬百年文化传统  塑造通大美好特质

一所大学的气质与韵味,以及对历届学子所产生的归属感,来自于她在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中所凝成的独特的大学精神。

2014619日,光明日报报道了对校党委书记成长春的专访:《扎根中国大地  挺起时代脊梁》。成长春在专访中指出:办好人民满意的大学必须扎根中国大地,挺起时代脊梁,要办有远见卓识、有创新精神、有责任担当、有文化品位的中国大学,培养具有深厚民族情结、浓厚国家情愫、博大世界情怀的学子。

“兴学强国,抓现代大学精神之元始;立德树人,强现代大学精神之根本。”校长程纯在接受《今日中国》杂志专访时,畅谈了大学不断进步发展的创新动力与精神内涵。他表示:“兴学强国”与“立德树人”是校训的最终落脚点,更是一所百年学府迈步现代大学之路的两轮驱动。

植根于百年学府丰沃的精神土壤和文化血脉,“崇真尚美、通精极致”——这一通大人的精神特质应运而生。“崇真尚美、通精极致”与校训精神一脉相承,是全体师生共同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崇真尚美”要求在勇于探索的道路上实事求是,至真至善,继而不忘追求美好的事物、传承美好的文化、创造美好的环境。“通精极致”就是要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勤学善思,博采众长,还要在博学博览的基础上,志存高远,勇攀高峰。

新一届校领导班子深谙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培育大学精神、办好一所大学及其重要的意义。上任伊始,就把传承“莫文隋”、“通医优秀知识分子群体”、“张联”的大爱精神放在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位置,积极践行校训精神,塑造通大特质,让每个人的个性品质在共同精神家园中充分张扬,让每个人的人生在学校事业发展中竞相出彩。

2014年暑假,流金铄石的时节。实验与设备处、基建处、后勤管理处的工作人员在各自的岗位上无私的奉献着,从紫琅山麓的主校区到黄海之畔的启东校区,从招标席到基建工地,他们耐心、细致,兢兢业业,有问题,废寝忘食也要加以解决,最美的通大人,将汗水洒在了这片最美的土地、这个最美的夏天。

20141118日,李学勇省长来到启东校区视察工作。“南通大学作为一所地方综合性大学,一定要服务好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启东校区办学要紧密契合地方经济和社会的需要,你们一定要把启东校区办好。”李省长对发展中的南通大学,成长中的启东校区,给予殷切的期望。

“我们坚守平凡岗位却无需太多回报,我们没有豪言壮语却怀揣一颗热忱服务的心,我们没有雄心大志却向全校师生真诚地传递着每一份关爱。”2014 1216日,后勤集团“最美身边人”评选表彰大会在大学生活动中心举行。16位后勤集团普通职工将自己的故事娓娓道来,温暖着每一个人的心房。

“最动情的心理咨询服务站”、“最称心的法律咨询服务站”、“最应急的物业维修服务站”、“最贴心的家庭教育服务站”,校工会成为广大教职员工的“温馨家园”。

每两年一次的南通大学师德标兵和我最喜爱的老师评选活动已经成为师生共同关注的师德建设品牌和文化建设品牌。目前,第五届评先活动正在火热进行中。

 “我只是把关工委工作看成我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最好选择,我乐于从事这一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81岁高龄的陈长华老师在关工委的岗位上一干就是22年,这是22年的坚守与奉献。正是由于一个又一个这样的坚守与奉献,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南通大学有一个叫做“谈心屋”的地方。

大医精诚,救死扶伤。无论是在平凡的义诊活动中,还是在突发的重大灾难面前,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的白衣天使们,用博爱的情怀、精湛的医术托起了生命的希望,赢得了社会的赞誉。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如今,校史馆、张謇教育史馆、范曾艺术馆等一座座文化场馆,默默地发挥着文化育人的特殊功能,同时也成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和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

架起桥梁和纽带  而今迈步向未来

校二次党代会科学谋划了学校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间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精心描绘了学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美好愿景和宏伟蓝图,但是要大力实施发展战略,把发展目标、美好愿景、宏伟蓝图变为现实,这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我们付出辛勤的汗水,甚至艰辛的努力。因此,在这个奋斗的过程中,须臾离不开良好的舆论氛围、和谐的校园环境以及社会的关心关注与支持,而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充分利用各级各类媒体和舆论阵地,积极发挥宣传报道工作内聚人心、外塑形象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一年来,学校宣传思想工作始终围绕学校中心工作,“为主题高歌、为发展鼓劲、为和谐助力”,焕发出勃勃生机。

校报、校刊、杂志、校园广播等传统媒体,走“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生活”道路,不断强化精品意识,进一步增强可读性。相继推出“迎接党代会”、“践行党代会”、“服务地方与沿海开发”、“江海潮”、“每周之星”、“锐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征文”、“热点聚焦”等专栏以及“党代会”专刊。校园新闻频频被中央、省、市各级新闻媒体采用。2014年,校报获中国高校校报好新闻奖四项,其中二等奖两项、三等奖两项。获奖等级和数量继续在江苏高校名列前茅。使“强校梦”深入人心,凝聚共识、团结力量,引领和激励全校师生形成同频共振的强大合力。

一年来,通过采取整合外宣资源、打造外宣品牌、规范新闻发布、加强媒体联络等方式,积极策划,精心安排,我校对外宣传工作有声有色有影响。2014年外宣纸媒(报刊)报道累计184篇,在《光明日报》、《新华每日电讯》、《中国教育报》、《中国交通报》、《新华日报》等省级及以上媒体刊发新闻报道45篇;广播电视媒体采访报道100余次,网络新媒体报道或转载省级以上247篇,市级207篇,其中,在中央人民政府网、新华网、人民网、光明网、中国新闻网、中国网、中国青年网、中国日报网、中国教育新闻网等国家级网站刊发报道125篇;在中国江苏、江苏教育、江苏新闻、新华报业网、扬子晚报网、江苏广播网等省级网媒刊发报道55篇,有效地扩大了知名度,提升了美誉度,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在不断加强和改进传统舆论宣传阵地建设的同时,加快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相互融合,“进军”新媒体,占领新“阵地”,掌握主动权,增强在网络舆论中的正面引导作用。形成了由宣传部扎口负责、现教中心负责技术维护的网络宣传和舆情工作日常管理机制,出台了相关管理办法和规定。20149月,南通大学官方微博、微信平台同时上线。“通大快讯”、“光影通大”、“最美通大”等一系列自制栏目应运而生,发布权威信息、展现教学风采、传递拼搏能量,同时与教育部、省教育厅微博开展积极有效互动。

2015328日,省教育厅官方微博发布#光影校园#图文信息,推介了春天里的南通大学,美轮美奂的校园风光。

510日母亲节,省教育厅官方微信、微博同时发布了我校自制微视频《最美通大之妈妈我爱您》,目前已有3500余次播放。《最美通大》是一档由校大学生记者团自采自制、由校官方微信、微博平台对外发布的视频栏目,以平实的视角捕捉师生们的学习生活,意在给校园内外带来温暖、喜悦与能量,目前已对外发布四期,累计播放量趋近10000次。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校二次党代会精神的指引下,学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正以继往开来的担当、崇真尚美的情怀、通精极致的追求,不断创新思路、创新载体、创新方法,努力为实施“跨江发展、转型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的发展战略,为实现建设有特色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发展目标,为推进“十项工程”的发展任务,积极营造团结奋进、健康向上的良好氛围,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舆论导向和精神支撑。

(顾  璟)

文字作者:
图片作者:
责任编辑: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