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毕业季。这两天,刘伟和他的同学正忙着收拾行囊、打点行装,想起即将告别相伴四年的大学生活,离开辛勤培育的学院和老师,离开朝夕相处的伙伴,他们心底充满了无限不舍,五味杂陈涌上心头:“大学四年,我们与学院同呼吸、共成长,我们的每一个脚步、每一次成功都凝结着学院老师无数辛劳的汗水,凝聚着团队无穷的力量。在这个年轻而又充满朝气的团体里,我们倍感骄傲和自豪!”
作为交通学院首届毕业生,离别之际,65名毕业生们共同向母校交出了这样一份答卷:百分之二十七的研究生升学率;两次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二等奖;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二、三等奖;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公开赛冠军8项、亚军4项、季军1项、一等奖11项;四年零欠费;13名学生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是什么让这个年轻的学院在短短四年内取得如此傲人的成绩?是什么让他的学生对学院如此依恋?交通学院院长施佺的回答干脆利落:创新理念,特色育人。
合理定位明确发展方向
赵保胜是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专业首届毕业生,今年刚与南通汎亚集团签订了就业协议,负责公司网络系统的管理维护,并配合公司研发部门开展金属化薄膜电容器的产品研发工作。赵保胜说:“能这么顺利地签约,并得到公司领导器重,完全得益于学院紧贴实际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的创新理念。”
2011年,为适应交通运输事业发展,推进省部共建工作,学校组建成立交通学院。回忆起学院组建之初的情景,时任交通学院院长堵俊感慨万分:“当初只有3个老师,半间办公室,面积不到30平米,连办公桌椅和电话都是借来的。”经过多方努力,好不容易搭起了台子,接下来的“戏”该怎么唱?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院领导班子率领相关教师利用一周时间,马不停蹄,到哈尔滨工业大学、重庆交大、长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长沙理工大学、吉林大学、北方工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山东交通学院等高校调研学习,邀请相关专家为学院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把脉。
“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是交通行业发展的紧缺专业,急需从事计算机软硬件设计、研发、制造、集成和维护管理方面的工程技术人才。”堵俊说,为此,学院整合了多个智能交通相关学科的教学实验与实践环节,并依托江苏省高等学校智能交通综合训练中心,组建了以智能交通为工程背景的多层次、多方位的教学、科研和实验教学团队。
“从大三下学期开始,我就来到汎亚集团实习。实习期间,曾多次遇到技术难题,由于在学院学习过程中经常有动手实践的机会,许多问题我都能迎刃而解。”说到这里,赵保胜一脸的自豪。当然,在校期间的实践操作只是模拟性的,在实验室研究出来的成果应用到工业生产中时,由于电容的耐久性和耐压性不一致,实验数据往往会产生偏差。赵保胜将这些在实习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又带回学校,在老师的指导下,他通过更换电子元器件改变电气配置,最终使之工业化,得到企业的认可。
为适应不同企业对交通人才的需求,结合各专业人才培养特点,近两年,学院先后与江海公路工程公司、南通汽运集团、林森集团、南通市公交总公司、市交警科技大队等多家行业企业共建联合培养基地,互开实验室、工程师兼职导师进课堂、学生工程实践实习、合作创新研究等。毕业生毕业设计课题绝大多数都直接来自于生产实践一线和企业的工程项目。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凸显实践”的交通人才培养特色逐步体现,以培养学习能力为基础,强化工程能力为手段,提升创新能力为核心,培育创业能力为标志的人才培养理念在交通学院日益形成。
多措并举促进学风建设
在交通学院首届毕业生中,有一个特殊的QQ群,群成员里不仅有需要考研的学生,还有学院的年轻老师。这是院学生会自发组织创建的。院学生会主席刘伟说:“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为有考研需要的学生提供交流和沟通的平台。”
“为了提高学生的考研积极性,我们在大三阶段专门安排学院各教研室的博士老师与有意向考研的同学结对帮扶,帮助他们选择专业,传授考研经验,做他们考研路上的引路人。”院党总支副书记、副院长张志刚介绍道。
这样的帮扶收效甚大。2015届毕业生郭昊说:“一开始并没有明确的考研目标,但经过老师的循循善诱和悉心辅导,我发现自己的学习视野更开阔了,信心也更加坚定了。”
谈及当初的考研经历,刘伟仍心存感激。考研复试前一天下午,他遇到一个专业难题打电话给自己的帮扶导师朱建明老师,本以为朱老师会在电话里简单指导一下,可朱老师放下电话,二话不说就匆匆赶来学校为他详细解答。刘伟深受感动和鼓舞,自信心倍增。在此后的面试中,他不急不躁,扎实的专业功底和沉稳的表现赢得了考官的认可,最终被东南大学录取。
此外,考研经验交流会、表彰大会等一系列举措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现在很多学弟学妹们的考研热情都空前高涨。”刘伟欣喜地说。
如果说以高年级学生为主体的考研辅导是学院促进学风建设的有力抓手,那么针对低年级学生开展的学科竞赛则很大程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创新热情。
走进工程训练中心机器人实验室,各种各样的机器人正在规定区域内翩翩起舞,有的在忙于“医疗救护”,有的在忙于“指挥交通要道”,有的忙于运送物资……机器人们各司其职,学生们也在一旁忙得不亦乐乎。
这样的实践,对交通学院学生来说已经习以为常。为对接全国性比赛,学院经常面向低年级学生组织开展一系列学科竞赛。比赛模拟全国大学生比赛规则和要求,由高年级有比赛经验的学生自主出题,让参赛学生自由组队,围绕一个主题编写代码。“通过比赛,促进了我们将理论与实践的融合,进一步激发了我们的团结合作意识和学习热情,提高了我们的创新能力。”大二学生冯立荣感触颇深。
“如今,一股人人善于学习、人人参与实践、人人勇于创新的良好氛围已在交通学院蔚然成风。”交通学院党总支书记郭必裕说。
“第二课堂”提升创新能力
2014年5月,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公开赛旅游机器人分项赛在上海开赛。已经参加过三次大赛的李赵此次要作为队长带队参赛。这次大赛新增了越野项目,“双驼峰”、“悬崖”、“梯形山峰”这些越野障碍比往年传统项目的障碍难度系数大多了。李赵和同学们在指导老师魏明博士的带领下,开始上网查询资料,商讨整体架构,进行软硬件设计。
实用机械结构对于交通设备与控制专业的学生来说有些陌生,初期的测试并不顺利。同学们制作的高速越野车转弯时,经常莫名其妙地冲出理想区域,起初以为程序出了问题,可几番修改后依旧没有解决。经过不断地测试、讨论、查资料,终于发现是轮胎选型有误,忽略了对轮胎原地转弯时的受力分析。“在实验中发现问题,通过指导、查阅、讨论解决问题,学生们在实践中得到提高,团队凝聚力也更强了。”魏老师介绍说。
丰富的“第二课堂”成为学生们提升专业能力的演练地和实战场。学院也将构建交叉立体式实践教育体系作为人才培养的重点,从大二开始就以专业课和大学生实践创新计划为载体,试行导师制,让学生在专业学习与实训实践中扎实成长。同时,学院积极为学生开展创新训练和学科竞赛活动提供创新实践平台。公路工程检测与养护实验室、交通仿真实验室相继建成,成功申请了江苏省实践创新平台“智能交通综合训练中心”。
“其实,在实践中收获的,不只是我们的创新能力,还有对待科学严谨的态度。”郭昊感慨道。在一次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备战过程中,根据建模要求,需要构建一个函数公式,查阅了相关资料,没有现成的可以借鉴,面对难题,郭昊和他的伙伴们开始畏缩了,萌生了从网上下载现成的模板应付了事的想法。指导老师度巍发现了,严厉地指责他们:“如果这样的话就不要参加比赛了,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这句话点醒了大家,在老师的帮助下,团队成员通力合作,终于计算成功,并一举夺得大赛二等奖。
李赵说:“学校为我们创建了实践基地、实训平台,还有丰富的课外科技活动和竞赛,我们有信心将创新的精神、钻研的意志传递给学弟学妹。”如今,他已经考取了北方工业大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研究生。
谈及未来的发展,李赵和他的伙伴们志存高远,“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世界,用一己之长造福人类。”
(校报记者 陈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