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峥嵘岁月再回首

229
分享

阅读次数:229发布时间:2015-09-03 00:00来源单位:新闻网 责任编辑:

“有一次敌人把我腿边的尘土都打飞了,然后我看看,腿没事,继续上战场。这是我经历过的最危险的事。”提起七十多年前的抗战经历,赵暄依旧记忆犹新。赵暄,我校离退休老干部,原南通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19415月参加革命工作,1946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见证了新中国的成立。其事迹被收入20078月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开国将士风云录》一书中。

遥忆往昔虽年少  戎装在身救国危

赵老先生今年已经96岁高龄,参加抗战已经是70年多前的事了。当时年少的他,和所有血气方刚的少年一样,心中有着浓浓的英雄情结。在提及自己走上战场的原因时,老先生的回答朴素简单而又深沉实在:“那是抗日战争,国有难,年轻人都积极参加共产党,参加抗日。”就是这么简单的理由,却能让我们信服。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军队侵略中国,烧杀抢掠,无恶不为。赵老先生家乡的人们被日军残忍地屠杀,物资被疯狂地抢掠,看着祖国的大好河山被日本人践踏,家乡的富饶土地在敌人的枪炮下被摧毁,哪个中国人不都憋着一股劲,争着一口气,同仇敌忾,浴血奋战。

1942年的秋天,日本人在唐家闸抢夺老百姓的财物,还强迫让老百姓搬运到他们的据点。有一次,赵暄被逼迫去搬棉被。当时赵暄因为年龄不大,个子不高,被子拖到了地上。半路上因为这拖到地上的被子,他走得踉踉跄跄,带队的日本兵就骂骂咧咧,还用刺刀打他的腰逼迫他快点前进。憋着一口气,趁日军没注意,在一个哨卡,他把被子一扔,悄悄地逃离,由此开启了他的抗战历程。我上战场,是因为不想让我们所受的屈辱在更多的同胞们身上重演。我下定决心,保家卫国,因为我们中国受到的欺凌我要还给那些日军,让他们永远离开我们的家园。赵暄老先生说着,拳头又再一次微微地握紧了。

当时21岁的赵暄主要从事宣传工作,为新四军搜集情报。1943年春,日本侵略者为了巩固其在苏中地区的统治,开始了对南通等地区的清乡,为了切断我党与外界的联系,日军在南通城外设立了一条两百余里的竹篱笆封锁线,并沿线进行严密检查,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因此陷入困难境地。19447月,在赵暄等共产党员的组织和领导下,南通人民奋起反抗,一场“火烧竹篱笆”彻底粉碎了日军的清乡计划。

军民同心斗志长  肯付韶华于疆场

在抗战的热潮中,青年人纷纷参加革命。大刀、锄头、手边一切能用来战斗的资源都被大家用来抵抗。但是和敌人的优良装备相比,我们的装备太落后,在硬件的巨大悬殊之下,我们的战士们想出了一个又一个巧妙的反击之术。

    一次战斗中,赵暄参加的游击队在唐家闸活捉了日本兵。那天,有日本兵在大桥那里站岗,游击队的两个战士就分工合作,一个假装接受日本人的检查,一个人就悄悄的站在敌人的身后,用布袋把日军从上到下整个一套,手脚一裹,两个人一个扛头、一个扛脚,就这样用一条最简单的布袋就俘虏了日军。

    赵暄参加的是新四军,主要在南通这带抗战。回忆起这段难忘的记忆时,老人激动地说道:“八路军在徐州盐城以北,新四军在徐州盐城以南,八路军、新四军,都是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当时日军大多住在城里的据点,而为了发挥游击队灵活机动的特点,游击队扎根群众,大多吃住都在老百姓家。抗日军队深知百姓的不易,每次吃完饭,都会给粮票作为对老百姓的补贴。新四军的这些举动赢得了深厚的群众基础,赵暄回忆道:“每次日军下来扫荡,老百姓就是我们的第三只眼,帮助我们打掩护,给我们传递信息,他们是我们最坚强的后盾,抗战的胜利离不开他们的支持和帮助。”

解放战争期间,赵暄任中共通如工委城闸武工队队员,在南通城内秘密搜集情报。尽管武工队的行踪非常隐秘,但也遭受过国名党的多次围捕,多名队员先后被残忍杀害,十二、三个人的游击队牺牲了将近一半。老人在细数着那些牺牲同志的名字,一遍又一遍,语气中带着深深的惋惜和怀念。

戎装卸去育桃李  牢记历史勿忘怀

抗日战争胜利已经整整70个年头,在这个和平年代,战争在很多人的记忆中已经模糊,但抗战老兵们坚毅的神情依旧传递着:战争留给中国的伤痛与教训是永远都不能忘的。

战争年代,老先生投身抗战保家卫国;和平年代,他投身教育事业,建学校,育子弟,传道授业。“我认为在战场的那一套与教育有很大的关系,我在战场中自己参悟出来的信念和精神,对下一代中国青年来说很有必要。”朱家店小学是赵暄教育事业的起点,普通的民居,一间教室,一个课堂,几个年级混合在一起,虽然条件艰苦,但是老人却用最朴素的方式,克服困难,将教育的种子薪火相传。

老先生先是在乡镇学校里做宣传骨干,宣传红色精神,后来应南通市市领导的邀请,他进入南通师范学院担任老师,教学德育课。在抗战中收获的点滴成了课堂最宝贵的资源,学生们都很爱听老先生结合自己的经历讲述抗战故事。学生马建国对老先生上课时的神韵历历在目:“老师神情坚定,他讲述那段岁月时,咱们同学是掌声不息的,我们太爱那种硬汉精神了。正是因为老师的讲述,我们忘不了那段岁月,我们知道了要坚定跟党走,要为中华之强大而读书。”

让学生们了解那段历史,纪念历史,不忘记国家曾经受到的苦难是赵暄成为老师的初衷。在他的亲身教育下,一位位学子们成为了国家精神、军人精神的弘扬者和继承者,践行国魂,正直勇敢,无私奉献。

谈及即将到来的“抗日战争70周年纪念日”,老先生非常激动。他说道:“现在的大学生应该牢记这段历史,这段历史我们中国人是永久不会忘记的。即便日本人不承认这段历史,但它就是客观事实,这是赖不掉的铁的事实。我们不能忘记,绝对不能!”

穿上戎装,他是英勇作战的战士;拿起教鞭,他是诲人不倦教书育人的仁师。从唐家闸的农村小游击队员成长为开国将士,再成为桃李满天下的教师,赵老先生不断发扬着红色精神,近百岁的老人用一生诠释了激情燃烧的岁月。

(校报学生记者 黎菲菲 尹超凡)

文字作者:
图片作者:
责任编辑: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