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恰好,温热却不干燥,零零散散地落在香樟树的叶缝儿里,投射出一片一片的斑驳,风一吹,颤悠悠地晃动着。
今天是2015年9月10号——中国第31个教师节。
站在校园宣传橱窗前,我的目光一遍遍地流连。橱窗里展示的这些“教学名师”、“师德标兵”以及“我最喜欢的老师”,有的认识,有的不认识。“获奖感言”四个字嵌在红艳艳的条幅里,一笔一划,白得亮眼,透着一股子浩然正气。每一句都像是一句宣誓——奖项是荣誉,也是鼓励,更是鞭策,所以只有不断提升自己,做得更好,才不会辜负学生们的信任与厚爱。
校园太大,谈不上熟悉,即使是认识的老师也并不多,文学院的王育红老师是其中一个。“用心灵和诚实教书育人,首先要爱我们的教学对象”,这是他的坚守。王老师一贯才华横溢,宣言也如诗一般细腻温柔。他的学生提起他总是赞不绝口——是个很有才华的人,讲起课来引经据典,说起话来旁征博引;是个很念旧的人,谈起往届学生思念不已,还专门写了一本关于他们的书;是个愿意给学生机会的人,但凡需要他帮助的人,问明原因后一个一个地筹谋,不厌其烦。
我读过王老师的书,内容大多关于学生。颇有些谆谆教诲的意味,语气并不严厉,道理却很明了,让人不由自主地信服。
阳光很好,透过树荫,斑斑驳驳的印照在橱窗上。橱窗里的照片,都在微笑着。医学院的吕广明老师朴实憨厚,公共卫生学院的庄勋老师和蔼可亲;建筑工程的刘长春老师年轻有活力,理学院的李洵老师稳重有阅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陈翔老师斜倚着栏杆,目光睿智;校团委的李清湘老师在松柏枝桠下,浅笑涟涟。
也许上课时的他们,严肃正经,“不通人情”,会大声呵斥随意说话的人,会毫不犹豫记名迟到早退的人,会拿着花名册警告缺课的孩子“我最后给你们一次机会”,会在考试前期翻来覆去地提醒“你们早点复习啊,这次题目有点难”。他们恪守着为师之道,在严厉的话语言行中包裹着对待学生视如己出的关心爱护。
教师是一份职业,往往被他们当做事业去耕耘。政治学院徐懿然老师4年,教育学院的潘发达老师11年,管理学院的钱雪飞老师25年,外国语学院谢徐萍老师32年,还有很多人,在教师这个岗位上,一做就是一生。
在第31个教师节来临的时候,这是校园里最美的一道风景线。
(校报学生记者 孙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