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汗水浇筑别样暑假

275
分享

阅读次数:275发布时间:2015-09-11 00:00来源单位:新闻网 责任编辑:

炎炎夏日,热浪不断肆意来袭,平日川流不息的教学区、宿舍区少了几分喧嚣,多了几分宁静。然而深入校园每个角落,走近教师中间,呈现在眼前的依然是一派繁忙的景象。

7 8 ,教务处、教学质量管理处牵头召开学校本科教学审核评估专题协调会,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的编写工作逐步展开。

7 12 ,我校召开干部大会,部署学校科级干部聘任和职员制改革试点相关工作,为期一个多月的科级干部聘任工作正式启动。

7 27 29日,第四届全国医学院校学生德育工作研讨会在我校召开,来自全国40余家高等医学院校的专家云集,共商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创新。

8 27 ,我校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与重庆智库举行合作签约仪式,共建长江经济带发展智库合作平台。

新学期开学,当莘莘学子回到熟悉的校园,他们惊喜地发现:老宿舍楼变新了,学校的草坪更绿了,教学楼前的马路更平坦了,学校大门外的智能交通系统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美丽的通大校园变得更加生机勃勃,葱茏可爱。

专注教学 乐于奉献

今年6月,我校申报的临床医学、电子信息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小学教育、汉语言文学等五个专业喜获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对于南通大学人来说,这一荣誉既是肯定更是鞭策。随之而来的,就是一系列材料的准备:撰写项目任务书、制定经费预算方案、规划未来四年建设方案……这一切无疑成为暑期工作的重中之重。

为了快速推进品牌专业建设工作,相关学院和专业的教师几乎一天未歇。电气工程学院院长堵俊教授称得上是最忙碌的人。除了推进品牌专业建设工作外,学院还同时开展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申报工作。而他自己还要忙着横向课题的研究。于是,堵院长白天围着教学资源和信息化资源建设转,晚上再一头扎进烟滤嘴公司,开展实验,调试设备。中途还挤出时间带领学院教师前往浙江相关高校调研专业认证工作。一个暑假下来,年近60的他整整瘦了10斤。吴晓、杨奕、羌予践等一批老教师整个假期也跟着大家一起做材料,忙的时候连续几天晚上只睡两三个小时。

在学院领导和老教师的率先垂范下,一批青年教师深受感染和鼓舞,主动放弃休息时间,全身心投入到教学资源建设工作中:茅靖峰老师、盛苏英老师在放假前夕就订好了出去旅游的机票,为了赶写材料,临时退掉机票,家人不解,孩子抱怨,可他们却不停地安慰:“以后出去旅游的机会多着呢。”吴晓新、徐一鸣、郭晓丽老师都是上有老、下有小,放假没时间在家陪孩子,只有带着孩子到学校工作,老师们都开玩笑地说,“我们学院都可以办一个托儿所了”。为了工作,华亮老师主动放弃了去英国莱斯特大学交流学习的机会。作为新引进的博士,张玉芳老师家在无锡,接到学院电话,二话不说就立刻赶回学校……尽管在假期,学院办公室每天都是人头攒动,热闹不已,每个人都在为学院的教学建设、人才培养尽心尽力。

近日,从计算机学院传来喜讯,在全国大学生服务外包创新创业大赛中,我校学生在高手如林的比赛中脱颖而出,获得二等奖。能取得这样的优异成绩,指导老师陈翔博士功不可没。由于平时学生的课业较重,大量的工作只能利用暑假开展。为了完善作品设计书,陈翔每天从早上8点到晚上7点,一直泡在学校里,陪着学生写程序、做材料,反复揣摩决赛答辩时评委要提问的问题,每个细节都不放过。怀孕在家的妻子急了,“有什么事情比自己的孩子还重要?” 陈翔却一脸憨笑地说:“看到这些学生在一次次的比赛和实践中不断提高能力,甚至考上名校的研究生,就是我最大的欣慰。”

计算机学院副院长金玲至今忘不了这样的场景:一天晚上8点,她刚处理完工作事务准备回家,经过乒乓球室的门口,隐约看到里面还亮着灯,好奇地推开门,看到参赛学生们个个都趴在乒乓球桌上热烈地讨论选题,而一旁的陈德裕老师却一边啃着面包一边认真地指导着,一股莫名的感动涌上心头。

正是凭借着老师们这种能吃苦、善钻研的奉献精神,我校学生才能在全国大学生各类竞赛中屡创佳绩。

潜心科研 追逐梦想

如果说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那么科学研究则是高校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夜阑人静,走在南通大学校园内,总有几束光亮透射在教学楼前空旷的地面上,显得分外明亮而温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成为校园里最靓丽的风景。在这些科研工作者的字典里,几乎没有“假期”这个字眼。

医学院邱一华、彭聿平夫妇都是博士生导师,一年365天天天在实验室,为了腾出更多时间进行科学研究,全家一日三餐都在学校食堂解决,实验室里两位老师全神贯注于显微镜下,而即将高考的孩子就在旁边看书复习,困了几张椅子就是床。辛勤的汗水换来的是多项国家和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发明专利的获得;同样值得他们骄傲的是,女儿从小耳濡目染了他们对科研工作的热爱,如今也已成为一名医学专业的博士研究生。

今年喜获校第五届“师德标兵”荣誉称号的神经再生重点实验室特聘教授孙诚,一心扑在科研上,平均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无论严冬酷暑、刮风下雨,都能看到他起早贪黑、伏案工作的身影。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他两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14年,他率领的研究团队在国际顶尖杂志Cell旗下子刊Cell reports上发表了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并入选中国科学报主办的“2014中国科学家与细胞”特辑。同年,他获得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称号,并获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重大项目资助。

王旭老师作为比较医学实验室负责人,不仅要负责实验室工作的安排部署,还实际参与相关实验。彭晓清等老师放弃了与远方家人团聚的机会,坚持按时完成异常毒性、溶血等实验,并及时出具各项实验报告共计250余批次。

……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的科研工作者的执着和坚守,我校的科研水平才能不断创造新的奇迹。今年,学校共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项,获奖数量均进入全国百名之内。

服务地方 勇于开拓

科学研究只有运用到生产实践和社会服务中,才能体现其真正的价值。

暑期,电子信息学院徐晨教授和团队伙伴们几乎每天都在大桥与大学间来回穿梭,为苏通大桥、泰州大桥研发的基于计算机视觉技术的车流量检测系统正在紧张地安装调试中。

车流量是高速公路调度指挥的基础数据,但相关管理部门缺乏准确、可靠的检测设备,特别是在节假日免费通行期间,无法掌握交通流量信息,给高速交通运营管理带来了困难。

苏通大桥、泰州大桥等公司经过反复调研论证,了解到我校徐晨教授团队研发的车流量检测系统完全符合大桥交通管理的实际需求,技术指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主动联系团队签订合作协议。

然而,为了研发这一系统,徐晨教授、周晖教授、罗磊博士等老师早在2013年就开始了艰难的技术攻关。要将智能图像处理技术应用到运动车辆的识别中,必须克服气象、环境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一次次的实验,一次次的改进,历时一年,终于形成了解决方案,使该系统达到了高精度和高稳定性。目前,该系统已经成功应用于锡通高速公路上。

徐晨自豪地说:“我们的知识能在交通运输行业成为实用的系统,我们的技术能够经得起实践的检验,这是最值得高兴的事。”

长江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后,我校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研究人员紧密围绕长江经济带和江苏发展实际,深入研究长江经济带跨区域发展基本规律和江苏应对方略。为了抢抓机遇,这个暑假,他们马不停蹄:到贵州参加长江经济带建设研讨会;围绕江苏省应用研究重大课题《新一轮长江经济带建设与江苏经济转型升级研究》组织研讨;为了明晰长江经济带战略实施的重点难点以及规划制定的思路框架,赶赴国家发改委开展调研。付出终有回报,研究院与重庆智库顺利签约,共建长江经济带发展智库合作平台,这也是我国首家长江经济带发展智库合作平台。

对于继续教育学院培训科的老师而言,今年暑期也是在忙碌中度过的。江苏省中学英语教师引智培训班、南通市学校党组织书记培训班、扬州市广陵区地税系统干部培训班、全市教育内部审计人员业务培训班、学校安全管理业务技能培训班等培训项目都集中在暑期举办,参与培训的学员有600余人。工作人员的调整、办公地点的变更、非预见性培训项目的增加,都没有影响到继续教育学院培训工作的正常开展。

暑假期间,学校还先后与林森物流集团、中国教育技术协会、软通动力、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单位签订合作协议。同时,为进一步完善服务地方系列政策和项目管理流程优化设计,服务地方工作处进行了多次调研和研讨。通大人服务地方的脚步一刻都没有停歇,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促发展的服务地方理念已深深扎根于每一个人的心中。

护校安园 保障有力

尽管是在假期,实验动物生产供应室的刘春老师仍像往常一样,每天早早就来到了实验动物中心,巡视动物房,发放当天所需的大鼠、小鼠、红皮鼠等动物。刘老师说:“78月份正是实验大小鼠的繁殖高峰,这些动物们非常‘娇贵’,最怕的就是夏天的高温,只要气温超过30℃很容易发生中暑,甚至死亡。”为了保证暑期科研用实验动物的供应,刘春带领生产室的全体人员,仔细研究学期末各学院报送的教学科研动物使用预计划,科学合理安排下学期所需动物的配种繁殖。如今,“要用实验动物,就找刘春老师”已成为实验人员的口头禅。

7 28 ,后勤集团的维修热线响起:男生公寓1号楼前总水管破裂。接到电话,工人们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进行抢修。由于爆裂的水管埋在地下,抢修难度很大,工人们在39度的高温下克服困难,连续作战,最终将破损的管道全部修复。

8 7 ,台风“苏迪罗”袭来,后勤职工迎难而上,自己制作灵巧的工具搬运大型洗衣机;将陈旧的仓库改造成全新的洗衣房;将旧铁栅栏改造成漂亮的花房铁门……钟秀校区东区拆迁、洗衣房、花房、木工房、校办厂的搬迁工作顺利完成。

钟秀校区一、二期公寓内临时餐饮供应点需要紧急拆除,时间紧、任务重,维修工人顾不得高达38℃的气温,从早上5点一直忙到晚上7点,身上的汗水湿了又干,干了又湿。

为保证新生开学全校师生喝上安全干净的水,启东校区后勤人员对生活水箱进行了清洗工作。室外温度达到34度,水箱内更是闷热难耐,经过近8个多小时的辛勤工作,120吨水箱里的水垢被全部清除,水箱整体变得锃亮如新。

这个暑假,后勤部门共实施了50多项修缮改造工程,各校区草坪割草总面积合计约60万平方米,抗台加固树木155株,清理道路雨水井480余口。

类似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

刚刚过去的这个暑假,全校教职员工与忙碌为伍,但他们始终坚守在本职岗位,甘于奉献,用行动诠释着大学教师的责任与担当,为学校的改革发展事业贡献绵薄之力,用汗水浇筑起一个别样的暑假。

(校报记者  陈妍综合)

文字作者:
图片作者:
责任编辑: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