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游子归家 造福乡梓

291
分享

阅读次数:291发布时间:2015-11-26 00:00来源单位:新闻网 责任编辑:

朱卫忠教授的实验室在启秀校区3号楼。从6楼到9楼,一共三层。实验室内地面干净整洁,崭新的器材设备摆放规整,每件都贴着标签。每天早晨七点半,他都会准时来到实验室开始一天的工作。“我小时候的理想就是当人民教师,想不到时隔多年,终于在母校圆梦了。”朱卫忠感慨万千。

从学生到老师:34年断不了的通大缘

 “我明白了,原来是这样啊。谢谢老师。”送走心血管药理专业研究生王晓俊后,朱卫忠揉了揉腰。从上午七点半到九点,一直坐着给学生们讲问题,基本上没怎么动。“年纪大了,还真有点受不住。”他起身倒杯茶,润了下嗓子,又坐回去,拿起另外一份文件。

朱卫忠说,他很喜欢这群对药理学研究充满热情的学生。一逮到机会,他们就像海绵吸水似地充实着自己,一如当年的他。

1981年,17岁的朱卫忠第一次踏足南通大学——以学生的身份。在这里,他顺利念完本科,又成功拿到硕士证书;邂逅了生命中最重要的那个女孩儿,他的妻子;还遇上了几位不可多得的好老师,当时的辅导员、如今生命科学学院的原党总支书记陶锦昌老师,解剖的吴一鸣、徐慧君教授。

2013年,49岁的朱卫忠以特聘教授的身份重新回归南通大学。现在,他带了一个实验团队:两名年轻教师,八名研究生。课题研究基本不间断。此外,他对学生尽可能做到点对点的个人辅导;给药理学本科生讲课,一学期下来不少于七八十节;开讲座,和有兴趣的师生一起探讨东西方文化和教育……

朱卫忠在北京医科大学读博三年,繁华的首都没有留住他;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工作多年,多彩的“山姆大叔”也没有留住他。朱卫忠最终回到了他生活、工作近34年的地方——南通。多年前,他在南通大学完成了基本的药学学习。他一直认为母校教学氛围很好,是从事科研的好地方。此时,留校工作对他来说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我希望能像当初帮助过我的老师一样,帮助我的学生飞向更广阔的天空。”

从美国到中国:16年隔不开的祖国情

1999年,朱卫忠带着妻子和年仅三岁的幼儿漂洋过海去往美国,当时所有的家当就是两包行李。2015年,大洋彼岸有房产、田地、优渥的工作待遇,妻子温柔娴淑,儿子活泼伶俐,还多了一个可爱的女儿。

家乡南通位于江海之滨,历史悠久。朱卫忠从小接受古典文化熏陶,骨子里有股“老学究”的执拗和坚守:没有什么地方比得过家乡,比得上祖国。

所以不管在美读书的子女英语如何顺畅流利,他坚持一家人交流只用中文;不管圣诞节、情人节华尔街街是如何得灯火绚烂,他们一家只庆祝中国传统节日;不管牛奶咖啡如何香滑可口,他们还是将豆浆作为早餐的选择之一。离家越远越久,朱卫忠就越执着着家乡的一切。

16年里,除了做研究,我想得最多的就是回家。慢慢习惯了美国的教育方式、就餐礼仪、人情交际,却始终觉得自己是个外人。只有回国,才能找到归属感。”朱卫忠说。

恰逢际会,南通大学向朱卫忠发出了邀请函,鲜红的聘书以药学院院长的身份相托。朱卫忠感动之余又莫名激动,他一直以张謇为精神指引激励自己不断奋斗,希望有朝一日能像他一样为家乡建设做贡献。南通大学给了他施展抱负的机会。

然而,因为交接的相关问题,朱卫忠的妻子儿女并不能一起回国,还要等上两年。一边是心心念念的祖国,一边是朝夕相伴的家人,他哪边都舍不得。正当朱卫忠不知如何开口时,妻子已经开始麻利地收拾衣服、整理行囊,叮嘱他注意休息,别亏了身体。“回去吧。南通才是我们的根。”她说。

16年,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的博士后到助理教授,朱卫忠一步步走得艰难。南通大学的信任、妻子儿女的支持,以及对家乡深深的眷念,这一切让他觉得,这样的选择是对的。

从个人到集体:一生永不变的赤子心

曾有人质疑朱卫忠当年远走美国是为了追求物质生活,那时候中国经济发展刚起步,而美国正是一片繁花似锦。他没有过多解释,只是用行动来回应质疑——在个人事业高峰期毅然回国,投身到南通大学基础教育中去。

日常工作繁忙,但朱卫忠从未停止过学习,他始终在一点一点提升自己。苦心人天不负,他也取得了很多成就:首次发现CaMKII参与肾上腺素受体  致细胞凋亡的信号传导、炎症反应及心肌缺血损伤机制,并相继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J  Clin  InvestCirc  Res  Proc  Natl  Acad  SciJ  Biol  ChemSCI高影响因子国际权威杂志发表研究论文30多篇。然而,朱卫忠追求的不是个人的发光发热。

朱卫忠以自己数十年的国际经验审视着南通大学的药理学研究:实验启动经费不足,人员配置层次不高,团队凝聚力也不强。为此,他努力申请国家科研基金,尽自己所能把项目做大、做好、做出成绩;积极筹建人才队伍,无论本科生、研究生,只要愿意展示自己的,他都会给予相应的机会;他建议团队成员之间要多磨合,默契是可以通过练习慢慢培养的;他想尽办法提高学生的考研率、就业率,只有如此,才能提高地方院校的知名度,进一步促进学校发展,为南通建设做贡献。

 “朱老师是一个认真的科研工作者。为了做实验,他可以把自己关在实验室一整天,可以把吃饭休息的时间一缩再缩,可以为了揪出一个问题盯着显微镜看四五个小时……”朱卫忠的研究生菲菲有时候挺心疼他的,“他本就是药学院院长,又有特聘教授的职称,忙起来每天会议就有好几场。还总是一心扑在科研工作上,起早贪黑,我们真怕他身体吃不消。”

尽管如此,朱卫忠还是觉得做得不够。他恨不得把自己一颗滚烫的赤子心掏出来,献给通大。

朱卫忠常说自己就是个游子,在外漂泊16年,尝遍了人世间的酸甜苦辣,享受过荣华富贵,也经历过底层打拼。而家乡南通,是他永远不变的心灵港湾。50岁的时候,他抛弃游子的身份,回到这里,教书育人,造福乡梓。

(校报学生记者孙静  季心语)

 

文字作者:
图片作者:
责任编辑: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