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晓松院士在报告会上的发言(根据录音整理)
学校非常重视这次的院士申报工作。在申报过程中,我在北京参与答辩,书记、校长都亲临一线。所以首先,我要感恩感激。要感激时代给予的机会。此次能够当选院士是百年通大事业发展的时代成果。南通大学一直强调,要培育出国家名师和两院院士,这是通大一代又一代人努力奋斗的目标;第二个是感谢国家省市各级党委政府在科技教育和人才政策上的支持;第三个是特别要感谢南通大学。感谢学校各部门对我们团队,几十年如一日,一如既往地支持,实现了团队的可持续发展;最后要感谢关心我的同事、朋友、家人的理解和支持。
下面我简要讲一下成长的历程。1995年,我当选为首届国家杰青,从那时开始到现在的20年,我都坚守在南通大学进行科学研究。我们研究的是神经缺损。目前,国际上的外科书对于神经缺损是拆东墙补西墙,拿自己身体次要的地方神经切断了来弥补。没有人造神经,异体又容易产生排斥反应,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展开研究。这一做就是二十年。2000年我们提出相关理论,经过十多年,反复做实验,不断完善,发表文章综述。2014年,英国剑桥大学研究生教材,生物医学工程教科书,收录了我们提出的理论。现在剑桥大学上课时,关于组织工程神经理论都注明了南通大学顾晓松教授。学术得到国际的公认,被载入教科书,从此在科学史上一代一代流传下来。这一研究运用于临床,国际上已经做了六七年,病人恢复的效果很好。到现在已经做了132例。现在我们还做蚕丝蛋白发明,拿到了中国专利、国际专利,并且在影响因子达8.5的国际生物材料杂志上发布,在这些领域,我们是世界上第一批研究人员、拥有第一个专利,有了中国专利之后,再申报国际专利。
回顾我们的这些年的工作,从2000年到现在的15年,世界上组织工程神经领域是由我们在引领发展。第一阶段是壳聚糖人工神经移植物,第二阶段丝素蛋白组织工程移植物,这两年我们提出了细胞基质化组织工程神经,最近我们已经拿到了中国发明专利的申请号,正在向十二个国家和地区申请国际发明专利。国际发明专利拿到后,就是为中国的产品走向市场奠定了基础。
Brain是神经科学的著名杂志,影响因子10.3,我们应邀发表综述,讲神经再生的机理。Biomaterials是生物材料学科国际领域最好的杂志,影响因子8.3,我们在上面发表了引领方向的述评,介绍当今组织工程神经研究的现状与展望。我们的文章在国际上超过一百次被引用的就有六篇,被国际的英文专著和教程收入的,有七十多部。其中,三分之一是临床的专著,三分之一是生物材料的专著,还有三分之一是神经科学的专著。
2013年,我们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014年,我们获得何梁何利奖。今年,获得院士。真是20年磨一剑。我们的工作不仅在国内有影响,也在国际闻名。《Science》杂志派记者到我们实验室采访。回去发表的文章,七个世界知名专家对我们评论,文章题目就是中国推进组织工程。《Science》杂志客观反映我们团队的奉献。它说我们在组织工程神经研究领域是三个第一:第一个做科学研究的,第一个在临床应用,第一个转化。我们神经再生重点实验室的目标就是在组织工程神经领域瞄准前沿,要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发基地,然后以理论的突破带动理论创新,实现技术创新,最后推动我国再生医学相关产业的发展。十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三个方向:组织工程与神经再生,神经再生的分子机制、中医中药与神经再生。
哈佛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哥伦比亚大学、Wake Forest大学、纽约州立基础研究所、英国伦敦大学医学院都与我们实验室有合作交流关系。一方面,我们把这些大学的著名教授聘为我们的顾问。另一方面,我们派博士到他们那儿共同搞科研,联合在一流杂志发表文章。同时,在国内,我们也有很好的协调创新中心,有军事科学院、东大、济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解放军总院,还有一部分企业在做协同创新应用。
当选为院士,意味着新的责任、新的使命。神经再生重点实验室是南通大学经过几十年打造成就的。我们要把南通大学的医学组织工程与神经再生打造成国内国际颇具特色和影响力的一流学科,打造一支能参与国际竞争的学术团队,打造学术大师,培育国家级学术人才、杰出青年、长江学者。要把神经再生重点实验室建设成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十三五”期间,实现国家奖的突破。同时,要以扎实推进协同创新、创新创业推动产业化,推动我国医学组织工程新兴产业发展,更好地服务国家经济长远需求。同时,我们要秉承张謇先生“道德优美、学术纯粹”、“祈通中西、力求精进”百年校训精神,传校誉与后世,建大业于寰中,真正地把南通大学的声音永远留在历史上。在新的平台上,一切刚刚开始,任重道远,我相信按照十三五的发展目标,经过南通大学人共同努力,南通大学更加美好的未来一定会实现!谢谢大家。
校党委书记成长春在报告会上的讲话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隆重而又简朴的报告会,庆祝顾晓松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晓松教授是在本校学习和工作中成长起来的首位院士,是名副其实的通大自主培养的院士。他的当选,实现了百年通大梦寐以求的院士的零突破,标志着我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这既是晓松教授个人的崇高荣誉,更是学校的骄傲,所有通大人的骄傲。在此,我谨代表学校党政和全体师生对顾晓松教授表示最热烈的祝贺!
顾晓松教授是神经再生科学研究领域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科学家。30多年来,他始终扎根在通大,奉献在通大,带领着学术团队勇攀高峰,几十年如一日专注医学组织工程和神经再生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突出创新性研究成果,在世界上第一个将壳聚糖神经移植物应用于临床,第一个转化人工神经研究进入临床,为我国组织工程神经研究与转化走在国际前沿作出了重要贡献。权威学术期刊《Science》杂志评价他为“组织工程神经转化医学开拓者”。他是首届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12年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14年再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他的学术成就得到国际同仁的高度认可,应邀担任国际英文杂志Curr Stem Cell Res Ther副主编,Biomaterials等四本SCI收录英文杂志编委;多次在世界再生医学峰会、世界重建显微外科年会、香山会议等作大会报告或专题报告,为促进国际学术交流、提升我国在该领域研究的国际地位做出了重要努力。
顾晓松教授同时也是一位求真育人,师德高尚的教育家。他始终站在学科发展的前沿,引领学科建设方向,开拓研究领域,为建设基础医学优势学科付出了大量心血。他潜心教学,精心育人,带领着学科团队获得国家精品课程、国家教学团队等一系列教学成果,为培养优秀医学人才积累了宝贵的教学资源。近年来,他先后培养博士研究生18名,学术骨干中有3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011年,顾教授又捐资20万元设立顾氏奖励基金,激励有志于投身神经科学研究的优秀学子勤学钻研、全面发展。这种大爱情怀,受到广大师生的尊重和爱戴。
晓松教授当选工程院院士,得益于他30年的刻苦钻研,得益于研究团队的精诚合作,得益于时代的发展进步。同时也充分证明,南通大学具有能够产生大师和领军人才的土壤和氛围。今年,除了晓松教授成功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之外,我校在其他人才项目申报中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周建忠教授入选“万人计划”教学名师,杨宇民教授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还有7名教师获得省“六大人才高峰”资助。在人才的有力支撑下,学校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ESI排名前1%学科、“国”字号办学资源、国家级科研项目、省优势学科、省重点学科、省品牌专业、省科研平台等,都取得积极进展,学校的内涵建设水平加快提升,核心竞争力持续增强。这些成绩表明,我们人才培养的效应正在勃发,人才队伍建设的优势正在凸现,全校上下重视人才工作的良好氛围正在进一步形成。
学校自合并组建以来,历届领导班子都高度重视人才工作,提出了“人才强校”战略,并采取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举措,奠定了人才工作的坚实基础。去年党代会后,我们把人才工程作为首要工程,把人才工作大会作为第一个专项工作会议,全面进行部署,明确了“5321”的人才工作总体目标,出台了人才引进实施办法。
当前,学校正处于“谋划‘十三五’、开启新百年”的关键时期。实现全面转型、开启崭新征程,亟须以人才的集聚推动创新,以人才的活力牵引发展。这是学校事业兴旺发达的根本保证,也是我们今后一段时期人才工作的重点任务。希望全校上下在分享晓松教授当选院士的喜悦的同时,总结经验、再接再厉,努力做到三个“进一步”,推动学校人才工作走向新高度。一是进一步更新人才工作理念。二是进一步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三是进一步落实人才工作责任。
晓松院士不平凡的奋斗历程,生动地诠释了“祈通中西、力求精进”的校训精神,彰显了“崇真尚美、通精极致”的通大人特质,为我们全体教师和广大学生树立了楷模榜样。借此机会,我号召广大师生要向晓松院士学习,
希望大家学习他热爱祖国、忠于事业的崇高追求。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国界。作为“通医优秀青年知识分子群体”的重要代表,晓松院士用自己的坚持和坚守,践行了“祖国至上、事业至上、奉献至上”的人生信条。希望大家像晓松院士那样,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投身到学术和教育事业,在服务国家振兴、社会进步和学校发展的进程中,勇挑重担,做出贡献。
希望大家学习他严谨治学、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科学研究是一项追求真理、遵循规律、尊重自由的严肃活动。晓松院士的身上就集中体现了一名学者应有的学术追求和学术道德。希望大家像晓松院士那样,保持投身科研的执着信念,瞄准学术前沿,积极探索未知,把赶超国内国际先进水平作为使命和责任,奋力追求卓越,争创一流成果,努力在研究领域发出中国声音,塑造通大品牌。
希望大家学习他淡泊名利、教书育人的优秀品德。身正为师,德高为范。晓松院士坚守师德,以自身正直的言行和谦逊的作风,潜移默化地教育和感染了大批学生。希望大家像晓松院士那样,弘扬师德传统,注重言传身教,在思想上引领,在学习上指导,在生活上关心,真正做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
同时,我们也恳请晓松院士继续关心、支持学校的发展,在潜心自己专业研究的同时,为学校的学科队伍建设出谋划策,帮助引导青年学者凝炼一流的学科方向、构筑一流的学科基地,创造一流的科研成果,为学校的学科发展、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作出更大的贡献。我们也将义不容辞地为晓松院士开展工作提供优质的服务,创设良好的环境,使晓松院士能够更好地投入到教学科研中,不断取得新的更大的成果。
神经再生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刘炎教授在报告会上的发言
顾晓松教授是神经再生重点实验室的创立者,实验室目前已是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省科技厅、教育厅重点实验室,拥有高水平的硬件设备,并在神经再生领域获得了被国内外同行广泛认可的研究成果。
这样一个高水平的实验室是从当年只有20平方米的简陋房间经20多年的发展而来,作为实验室的创立者及主任,顾晓松教授起了决定性的作用。顾教授立足南通,立足南通大学,几十年如一日专注神经再生研究,不但自己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研究成果,也带出了一个团队,为重点实验室乃至学校的学科发展和科研基地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顾教授首先在学科的方向凝练上远见卓识,站在学科最前沿,紧扣国家和社会重大需求,围绕神经再生主题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形成了从基础理论,产品研发,到临床应用的完整创新链,紧密地契合了国家科技创新的最新方向和政策。顾教授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也倾心尽力,对于实验室的有发展潜力的年轻人,给予方向上悉心指导的同时,在经费和人员配备上竭尽所能,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支持并资助突出的年轻人带着实验室的课题到哈佛大学、霍普金斯大学等国际知名学府进行合作研究,让极大地拓展了他们的研究视野,提升了他们的研究能力,实现了青年学者个人发展和实验室科研水平提升共赢的局面。
实验室近年又相继获得江苏省协同创新计划、优势学科等重大学科工程的立项资助,这些成绩的获得也毫无疑问凝聚着顾老师的心血。目前实验室处在向更高水平发展的新节点,顾老师当选院士为实验室的跨越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局面,实验室全体人员有信心在顾老师的带领下、在学校一如既往的鼎立支持下,向国家级实验室迈进!谢谢大家。
顾晓松院士团队成员杨宇民在报告会上的发言
首先祝贺。祝贺顾晓松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这是载入南通大学和南通历史的大事,是中国工程院和学术界对他在医学组织工程领域所做贡献的充分肯定。
其次是感谢。在南通大学工作以来,于我最幸运的就是能够有机会跟顾晓松教授一起工作,在他的指导下进行周围神经再生的研究。从他身上我学到了很多。
一、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爱国爱校爱乡情怀。身为我国首届杰青,对顾院士来说,去国内外著名学府工作的机会唾手可得。但,面对优厚的待遇、高起点的科研平台,顾院士仍选择坚守在南通,这片他深爱的土地上。这种对母校的热爱之情深深感动着我们课题组成员。
二、强烈的事业心和勤奋进取精神。顾院士视工作如生命,无论是对行政管理还是科学研究,顾院士都高度负责。只要不是出差在外,每天晚上都能看到他实验室办公室的灯光亮着。作为课题组成员,他经常和课题组成员共同研讨分析,有时针对一个实验环节,亦或一个关键分子就要讨论好几个晚上,直到现在一些基础实验他还亲自动手做。
三、高度的专注力。20多年前,顾晓松教授选定了周围神经再生这个研究方向,就一直把研究精力集中在这个领域,毫不动摇,他要求我们课题组的成员也要如此。生命科学领域热点频出,技术日新月异,但是他始终坚持用最新的科学理念和技术手段围绕周围神经再生进行不断深入研究。正因为此,使得他在这个学科脱颖而出,被国内同行专家认可,被世界科学领域瞩目。
四、顽强的坚持力。“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科研工作困难重重,越到高处越多挫折。然而无论多大的困难顾院士都能保持乐观精神,积极面对寻求解法办法。他经常教育和鼓励我们要学会坚持。要学会在逆境中坚持,更要学会在绝望的时候坚持;要学会在别人不理解的时候坚持,更要学会在别人放弃的时候坚持。他说只要坚持不懈,我们就会有所成就。而这些正是做好科研、做好工作的要点,也是他在工作中对我们的言传身教,谢谢顾晓松教授!
最后祝愿。祝愿顾晓松院士所领导的医学组织工程学科成就卓著,造福人民健康,引领世界医学组织工程领域发展。祝愿顾晓松院士身体健康,生活幸福。也祝愿南通大学事业发展,前途灿烂!谢谢大家!
神经再生重点实验室学生代表秦婧博士在报告会上的发言
2014年9月,我幸运地成为顾晓松教授的学生。此前,早就听闻神经再生重点实验室里群英荟萃,而顾老师更是神经科学里的领军人物,有机会进入神经再生重点实验室学习,对我而言,是个非常难得的机会。但同时,我也倍感压力。实验室里那么多优秀的人才,师兄师姐师弟师妹们忙碌的身影,一篇篇SCI文章展板,时时刻刻提醒着我,鞭策着我:要努力!想要收获,首先必须付出。
进入神经再生重点实验室后,我被分派在于彬、周松林老师课题小组学习。每周的文献报告,让我们了解最新的国际前沿的科研动态,从别人的文章中学习最新的方法,取长补短,拓展科研思路。每一次小组的工作汇报,我们都从前一阶段的工作中总结经验教训,同时明确下一步的研究方向和任务。有时,为了进行一项实验,我们需要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向前辈虚心请教,反复实践、修改、完善实验方案。没有节假日,大家都在为科研而忙碌。取材、细胞原代培养,制备动物模型,体内实验验证……为了获得满意的实验结果,有时一个实验要重复很多遍。虽然科研任务繁重,但小组里的成员们都满怀热情,认真、严谨、有条不紊地完成一项又一项实验。而这中间,总少不了顾老师对我们的悉心指导。不管时间有多晚,不管是周末还是节假日,只要是涉及到科研,顾老师都会出现在实验室,给我们指点迷津,让我们充满信心。实验室沉浸在浓郁的科研氛围中,老师到学生对科研的热情和追求以及求真务实的科研态度让我感动,更是我学习的榜样!
如今,实验室里已经有老师和学生在Biomaterials、Cell 的子刊Scientific Reports等著名杂志上发表了文章,一个个年青的老师和刚毕业的学生都相继拿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科研课题。这既是傲人的成绩也是对我们的激励。科研没有止境,我们课题组的全体学生将追随顾老师的步伐,在他的引导和带领下,去探索和解决神经科学领域一个又一个未解之题!最后,祝顾老师身体健康,科研工作如松柏常青!祝神经再生重点实验室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祝南通大学发展得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