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教育部地理教指委副主任郑祥民来校做报告

241
分享

阅读次数:241发布时间:2015-12-18 00:00来源单位:新闻网 责任编辑:

12月18日上午,教育部地理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华东师范大学郑祥民教授应邀来校,为地理科学学院师生作题为《搭建全国实践教学共享平台 探索地理学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报告。

郑教授在报告中介绍了全国高校地理学联合实践教学的情况。他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野外实践教学是地理学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要学科特色和关键环节。传统的高校地理学野外实践教学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学术潜力的发展造成了很大阻碍,成为地理学拔尖人才培养的难题。实现跨区域系统性野外实践教学一直是几代地理教育家们的夙愿。郑教授指出,联合实践教学,开创了我国地理学野外实践教学新模式通过整合野外共享资源、创新实践学习模式、构建联合教辅平台、确立运行保障制度途径,可以实现学生专业实践技能的系统训练和综合素质能力的极大提升,激发学生地球科学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升青年教师的实践教学技能。郑教授在报告中还介绍了当前高校地理学野外实践教学的现状与问题、地理学基地联合实习建设情况、已取得的主要成果和存在问题,并对未来全国高校实践教学做出展望。

  相关链接:郑祥民,华东师范大学二级教授,现兼任教育部地理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理科基础科研人才培养基地主任。曾获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上海市教学名师、上海市优秀青年科技启明星和首届华东师范大学杰出教学贡献奖获得者等荣誉称号领衔自然地理学国家级教学团队和国家精品课程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类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奖和上海市教学成果特等奖等。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基金项目、中日国际合作项目、上海市科委重大攻关项目等30多项;出版《中国东部及海域风尘沉积与环境》等5部专著,在国内外重要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提出和系统论证了长江三角洲、东海岛屿和陆架海区在第四纪末次冰期普遍存在风尘黄土的沉积地质事件,并建立了新的沉积模式和理论体系在三角洲和湖泊第四纪环境演变、城市河流底泥污染和长江口滩地重金属污染等方面作出了研究贡献。

(地理科学学院)

教育部地理教指委副主任郑祥民来校做报告。


文字作者:
图片作者:
责任编辑: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