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我与通大共成长】钱涛:凝“青”聚力 蓄势前行

1782
分享

发布时间:2023-09-03 20:35阅读次数:1782来源单位: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挂靠) 责任编辑:刘佳昕

2019年的10月2日,国庆长假拥堵的苏通大桥让原本一个多小时的车程花费了半天时间,虽然从苏州到南通只有不到100公里,但这却是我第一次来到南通,此行的目的原本是和我的老同学曹宇锋家庭聚会,没想到从那刻起“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

聚会的地点是具有南通特色的江心开沙岛,同行的还有宇锋的工作单位南通大学的几位同事,分别是刚从国外回来的“江苏特聘”教授姚勇老师,苏州大学优秀毕业生校聘教授袁小磊老师,还有中科大博士后汪洋副教授。彼时我还是苏州大学的老师,大家都是高校老师,因此话题主要围绕着身边熟悉的事情。也就是这次交流,我了解到了通大的人才强校战略,当然最有说服力的是几位青年教师流露出的自信、坚定以及对未来工作的憧憬,这一切都体现出学校对人才的尊重、关怀和支持都落到了实处。说实话,我是羡慕的,当时我由于自身发展阶段的原因,刚好也在寻求一些变化,拿到了省内某985大学的岗位,但一直没有下定决心,观望了很长一段时间,宇锋是知道的。所以后来我才明白,这次聚会是“鸿门宴”。

后面的事情进展很快,2020年3月,我推荐团队博士毕业生刘杰加入通大,成为了学校最年轻的教授。他的成长,让我更加确定了通大对人才的渴望和重视。后来,化学化工学院领导班子带队到苏州大学能源学院考察指导,正式向我发出了邀请。这次我没有再犹豫,决定离开家乡苏州,加入南通大学。2021年4月,我正式报到,着手组建能源材料研究团队。学校、学院的支持是全方位的,包括科研用房的安排、科研经费的保障、科研人员的配备,因此仅仅用了两个月时间课题组筹建完成。新的团队,成员很年轻,平均年龄才32岁,名校背景,非常有活力。

在第一次组会上,大家定下了目标——让同行知道南通大学还有一群人,新能源搞得还不错。目标明确之后,大伙儿就“卷”起来了,都铆足了劲儿想在通大这片热土上证明自己。实验科学,确实也属于劳动密集型,有了好的idea,就想马上实现出来,成为首发。有些团队成员每天的工作时间都超过了十二小时;有些团队成员为了避免疫情影响实验,过年都没有回家;也有些团队成员为了更好地测试结果,跑遍国内各个高校研究院,利用设备晚上的使用空隙,见缝插针,通宵工作。就这样,转眼间团队已经在通大发展了两年,见证了学校的快速发展,同时也逐步实现了我们当时的目标。当我们的科研成果一次又一次得到各平台、公众号推送报道的时候,看到“南通大学”这个单位一次次被人提起的时候,大伙儿真的很开心。我也一直认为这是“通医知识分子群体”的精神传承,我们在另一个赛道,不同的领域,同样可以闪耀。

两年来,我们与通大共成长,在学术论文发表方面,以南通大学为第一单位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SCI一区论文20余篇,Nature Index论文10余篇,包括材料科学类顶级期刊《先进材料》, 《先进能源材料》, 《先进功能材料》等;在项目资助方面,获得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在学生培养方面,帮助学生成长为优秀的科研人才,1名本科生以第一作者在《纳米快报》(SCI一区,自然指数)发表论文,已毕业的2位研究生分别进入中国科学院读博、入职蜂巢能源;在成果转化方面,以南通大学为第一发明单位申请专利10余项,横向项目7项,到账经费320万元。

面向即将召开的校第四次党代会,我作为新成立的南通大学青年学者联谊会首任会长,除了注重自身发展,更重要的责任是作好青年学者的引领,配合学校整合优秀人才资源,搭建青年学者交流与合作的平台。通过学术交流、参观学习,结合新时代的热点科学话题,让不同研究领域的青年学者们增进了解,展开跨界思辨,实现跨学科、跨专业、跨领域的交流、合作与共享,共同探索创新科技的边界。通过提升组织粘性,从创新“点”的突破进一步形成创新“环”的勾连、创新“链”的延展,巩固青联会整体凝聚力,实现由“点”“线”“面”到“群”的转变,让青联会成为每一位会员的成长阵地。我相信,在校第四次党代会召开之后,我们团队将继续再接再厉、努力拼搏,青联会将继续做好青年学者的后盾,共同促进南通大学科技事业更快更稳地发展。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