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 19
    2023-09
    四年前,当我怀揣着对大学生活的憧憬,踏进南通大学校园的那一刻,我便给自己的学习生活定下了一个主基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更好代表着持续地努力,不懈地奋斗;代表着认真学习专业知识,潜心投入科学研究,积极参与学生工作,踊跃投身社会实践。从大一至大三,我常常与图书馆、自习室为伍。对待专业学习,我从一开始便将踏实学习、努力提高和充实自我作为目标,笃学不倦。我清楚地明白时间的宝贵,为了培养自己做事高效的好习惯,我会事先定下合理的学习规划,督促自己按计划完成所制定的目标。课堂上我全神贯注,认真听讲,课后认真完成老师的作业,及时巩固。除了学好专业课程外,我还自学通过了江苏省计算机二级C语言、全国计算机三级网络技术的考试。夏天的花露水、冬天的保温杯和五颜六色的荧光笔成了自习室里最亲密的小伙伴儿,图书馆里成千上万的书籍,让我遇见更好的自己。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连续三年获得校一等奖学金,并获国家奖学金、“瑞华杯”大学生年度人物提名奖,先后被评为南通大学三好学生、南通市三好学生。本科阶段,我所学习的专业是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这是一个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和创新实践的专业。随着对理论课程学习的逐渐深入,我
    2023-09-19
  • 15
    2023-09
    2017年9月,我第一次踏进南通大学的校园,递上了录取通知书,正式成为了通大的一员。如今,2023年9月,已是我来到通大的第六个年头,我也从一个青涩的小萌新变成了“通心粉”。六年间,我不仅在通大这片热土上留下了自己的青春记忆,逐渐成长成熟,也见证了通大日新月异的飞速变化。“各位家长、同学好,我们是南通大学的莫文隋志愿者,学校准备了统一的大巴车,可以送大家去学校。”刚从长途巴士上下来,我立刻被一群“红马甲”给包围了,他们每个人背后都写着大大的“莫文隋”三个字。他们第一时间接过了我手中的行李,热心地询问我的报到信息,将我带上了前往学校的大巴车。看着志愿者们忙碌的身影、亲切的笑容,我默默下定决心,以后也要像他们这样乐于助人,我也记住了他们的名字:“莫文隋”。入学后我了解到,南通大学是全国精神文明典型“莫文隋”精神的发源地,“莫文隋”谐音“莫问谁”,其蕴含的扶危济困、大爱奉献的精神内涵激励着一代代通大学子投身志愿工作。在“莫文隋”精神的影响下,第二年开学,我第一时间报名迎新志愿工作,想将当年自己感受到的温暖传递给更多的学弟学妹。除了迎新,我还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级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在图书馆整理
    2023-09-15
  • 12
    2023-09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回念我与通大之情,可谓是“别般滋味分明是,旧梦勾回二十年。”二十年前,我初识通大(原南通师范学院),就读于法政经管系思想政治教育(师范)专业;七年前,我带着一颗感恩的心,“学成归来”,任教于马克思主义学院。已近不惑之年的我,一半光阴的故事都在诉说着我对通大的不舍。作为一名通大的“新人”,在校第四次党代会即将召开之际,我想以质朴的语言去追忆“我与母校共成长”。以“有己”之心用力于教学作为一名专任教师,教学是重中之重的工作。对于一个“青椒”而言,首先要立足于三尺讲台,进而努力做到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四有好老师”。虽然入职以后学校为我们精心准备了“岗前培训”,但我的“第一堂课”并不成功。紧张、亢奋的心情导致我精心准备的内容在授课过程中以近乎机关枪的语速倾泻而出,留下的是衣襟湿透汗满腮的窘境。2016年1月,南通大学正式出台“青蓝工程”实施办法,明确指出“青蓝工程”青年教师培养目标是一年熟悉讲台,二年站好讲台,三年出成果。为此,学院专门选聘了朱丹彤老师作为我的指导教师。正是在朱老师的精心指导下,我完成了学校的既定目标,由此结下了深厚的师徒之情。2019年6月
    2023-09-12
  • 07
    2023-09
    2013年9月,我第一次踏入南通大学校园,成为了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工程专业的一员。恍惚间,物转星移,已是2023年9月,我也成长为了一名基础医学博士研究生。这十年,从啬园到启秀,从生科院到神科所再到医学院,我一直生活在通大,学习在通大,成长在通大。青春恰似火 正逢少年时在十八岁的盛夏,我收到了火红的录取通知书,满怀着期待迈入了通大校园。还记得开学报到的那一天,雨后初霁,整个校园里洋溢着新鲜的气息,来自五湖四海的青春力量在这江海之畔热烈碰撞。想象中的慌乱和不适应并没有随之而来,那一天我遇到的同学是友善的,学长学姐是热情的,老师们是亲切的,让我愉快地开启了大学四年的征程。入学伊始,学院举办了实践、科研、学习、文体四场不同主题的“青春故事报告会”,邀请了各类优秀的学长学姐和我们分享他们的大学成长经历。有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西藏专项志愿者,有学院创新研究团队“绿色生物谷团队”学生代表,还有获得名校免试研究生名额的优秀学姐以及活跃在学校各类舞台的文艺骨干,他们展示了大学生活的多姿与多彩,让人为之神往。那时,青涩懵懂的我对未来的大学生活还没有清晰的规划,却在那时候默默坚定了要努力成长成和台上学长学
    2023-09-07
  • 03
    2023-09
    2019年的10月2日,国庆长假拥堵的苏通大桥让原本一个多小时的车程花费了半天时间,虽然从苏州到南通只有不到100公里,但这却是我第一次来到南通,此行的目的原本是和我的老同学曹宇锋家庭聚会,没想到从那刻起“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聚会的地点是具有南通特色的江心开沙岛,同行的还有宇锋的工作单位南通大学的几位同事,分别是刚从国外回来的“江苏特聘”教授姚勇老师,苏州大学优秀毕业生校聘教授袁小磊老师,还有中科大博士后汪洋副教授。彼时我还是苏州大学的老师,大家都是高校老师,因此话题主要围绕着身边熟悉的事情。也就是这次交流,我了解到了通大的人才强校战略,当然最有说服力的是几位青年教师流露出的自信、坚定以及对未来工作的憧憬,这一切都体现出学校对人才的尊重、关怀和支持都落到了实处。说实话,我是羡慕的,当时我由于自身发展阶段的原因,刚好也在寻求一些变化,拿到了省内某985大学的岗位,但一直没有下定决心,观望了很长一段时间,宇锋是知道的。所以后来我才明白,这次聚会是“鸿门宴”。后面的事情进展很快,2020年3月,我推荐团队博士毕业生刘杰加入通大,成为了学校最年轻的教授。他的成长,让我更加确定了通大对人才的渴
    2023-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