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 12
    2021-08
    8月21日,《中国交通报》在第7版以图片新闻的形式报道我校伯藜支教团赴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独峒镇知了小学开展支教活动。据了解,我校伯黎学社自2014年起已连续7年开展支教活动。今年7月10日,伯藜学社暑期支教团19名师生,抵达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知了小学,开展了为期两个星期的暑期支教活动,这也是他们第四次前往知了小学进行支教。(校报记者 张露莹)相关链接:http://share.591adb.com/sharearticle/article/article_id/3831096/app_key/406ae173bfde42e23fb649bcfd7f3f96
    2021-08-12
  • 06
    2021-08
    8月1日,《人民日报》在新青年版面刊发题为《讲述党史的年轻人》的报道,报道中介绍了我校艺术学院青年教师翟天麟用非遗传承红色基因。据报道,翟天麟创办南通大学艺术学院非遗撕纸研究所,延续和创新了“非遗+党史”的课程形式。为了迎接建党100周年,她邀请党史专家指导,精选出三年来采风创作的红色作品,制作成百米长卷,并历时一年指导南通大学100名大学生创作出100幅撕纸作品献礼百年华诞,让青年学子共同感受文化自信。7月16日,新华社刊发题为《勇于攀登、励志奋斗——走近新时代的青年榜样》的文章,报道翟天麟将撕纸艺术与党史相结合,传播红色文化、传承非遗文化。(翟天麟)相关链接:《人民日报》:https://elkssld9155c7d568c7af6163e0f26fd31dab4wzqx.v.ntu.edu.cn:4443/article/6266774/6163318新华社:https://elkssl30e00bf5193bfef08a4415990afae404wzqx.v.ntu.edu.cn:4443/vh512/share/10126759
    2021-08-06
  • 28
    2021-07
    7月28日出版的《科技日报》成果版以《智能机器人“下海”,水下检修不再难》为题,报道我校师生团队的科技创新成果。文章介绍了我校师生研发智能水下检修机器人的初衷、过程、取得的成果及其在未来的应用前景。据报道,团队利用结构光来增强焊缝特征,在湿法焊接方面通过不断试错推演,克服了水下焊接修复的难点,最终实现了水深小于5 米的稳定焊接作业。目前设备服务对象主要针对船体和海上风电桩,未来有望延伸至核电站塔架等多种场景中。(校报记者 张露莹)相关链接:https://82db758b7335ca0ecaa4ccf36b647f6fwzqx.v.ntu.edu.cn:4443/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21-07/28/content_473121.htm?div=-1
    2021-07-28
  • 25
    2021-07
    7月21日出版的《新华日报》以《李俊红:系统辨识方向的攀岩者》为题,报道我校电气工程学院李俊红教授。文章围绕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服务地方等多个方面介绍了李俊红教授的科研和教学经历。据报道,李俊红教授及团队长期深耕系统建模与控制、系统辨识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其针对时滞非线性系统的参数辨识问题的研究成果“基于线性变权重粒子群的时滞非线性系统的参数辨识”被《国际自动化学会汇刊》录用。(校报学生记者 王田宇)相关链接:http://xh.xhby.net/pc/layout/202107/21/node_12.html#content_949828
    2021-07-25
  • 23
    2021-07
    7月22日出版的《中国交通报》关注我校获江苏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多个奖项。据报道,在以“助力新基建、赋能新交通”为主题的第六届江苏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中,我校交通与土木工程学院组织参赛的3支队伍,共获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优秀奖1项。江苏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是在教育部高等学校交通运输类教学指导委员会交通工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指导下,由江苏省城市科学研究会,江苏省城市规划研究会、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以及有关高校联合主办的区域性大学生科技竞赛。大赛旨在为交通运输工程类相关学科学生提供深度沟通与交流平台,充分展示学生的科创精神和实践能力,不断提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团队合作等综合能力,促进大学生学术活动的开展、科技文化的交流,推动交通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校报学生记者 王田宇)相关链接:https://d1a4c52bf87ba675fbf1499c89e9b1cfwzqx.v.ntu.edu.cn:4443/sharearticle/article/article_id/3801751/app_key/406ae173bfde42e23fb649bcfd7f3f96?continueFlag=0444c82750b8e43b05d047d22d13e691
    2021-07-23
  • 22
    2021-07
    7月20日出版的《中国科学报》以《南通大学 研发仿生支架助力周围神经再生》为题,报道我校教育部神经再生重点实验室教授杨宇民,中国工程院院士、我校教授顾晓松及副研究员李贵才等的最新成果。据报道,课题组对基于生物微环境构建的各项异性仿生微纳复合拓扑和生物因素调控周围神经再生进行了研究,通过联合应用静电纺丝、微纳加工制备和生物材料表面生物化技术,构建了具有各向异性微纳复合拓扑结构并负载促神经生长多肽的仿神经再生微环境支架,为新一代功能化人工神经植入物开发提供了重要策略。(校报学生记者 王田宇)相关链接:《中国科学报》:https://525de3c8b9282dc8ca7546fbfc2cb1f6wzqx.v.ntu.edu.cn:4443/sbhtmlnews/2021/7/364044.shtm科学网:https://525de3c8b9282dc8ca7546fbfc2cb1f6wzqx.v.ntu.edu.cn:4443/htmlnews/2021/7/461451.shtm
    2021-07-22
  • 17
    2021-07
    7月13日,南通大学联手共青团南通市委“梦想改造+”关爱计划“心悦课堂”开班暨南通大学社会实践基地和南通大学“江海心悦”梦想儿童关爱服务站揭牌仪式在通州区兴仁镇举行。活动得到新华社、中国青年报、交汇点、江苏广电荔枝新闻、扬子晚报、南通发布、南通广播电台、通州日报和通州电视台的报道。自2020年10月起,共青团江苏省委推出“梦想改造+”关爱计划,聚焦全省近万名事实无人抚养儿童这一重点困境青少年群体。今年3月召开的江苏省“梦想小屋”集中建设推进会上,南通大学“江海心悦”团队作为省内首家高校团队入选“梦想改造+”关爱计划,现场发布了“心悦课堂”关爱服务项目,线上线下融合开展心悦小课堂、心悦夏令营等活动。4个月来,南通大学“江海心悦”团队已经招募30余支志愿服务团队,团队师生的脚步已遍布全国48个革命老区,给予革命老区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深层次、多维度的关爱帮助,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校党委常委、副校长侯文华充分肯定了南通大学“江海心悦”团队“梦想改造+”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前期成果,希望“江海心悦”赋能的“梦想小屋”能够飞出金凤凰,能够为整个社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和努力。(卢玉军)相关链接:新华社
    2021-07-17
  • 09
    2021-07
    7月7日出版的《中国青年报》在03版刊发题为《大学生暑期实践精准帮扶“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的报道,关注我校公共卫生学院“江海心悦”团队以专业所学关爱各地“事实无人抚养儿童”、赋能“梦想小屋”的志愿服务故事。“学习强国”平台、中国青年报新闻客户端对报道进行了转载。在今年3月召开的江苏省“梦想小屋”集中建设推进会上,我校“江海心悦”团队作为省内首家高校团队入选共青团江苏省委“梦想改造+”关爱计划,并现场发布了“心悦课堂”关爱服务项目,通过线上线下融合开展的心悦小课堂、心悦夏令营等活动,为“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的心理健康贡献力量。截止日前,团队组织志愿者队伍33支,走访全省各革命老区,开展针对“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的团体辅导、面对面访谈、线上跟踪等系列关爱活动。(陈碧君)相关链接:中国青年报:http://zqb.cyol.com/html/2021-07/07/nw.D110000zgqnb_20210707_2-03.htm#“学习强国”平台: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9375317833857658986sour
    2021-07-09
  • 05
    2021-07
    7月4日出版的《新华日报》刊发题为《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为我省青少年学子确立精神航标——不负时代 不负韶华 不负期望》的报道,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王启丞接受记者采访。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王启丞表示,通过“田野上的思政课堂”社会实践,自己对乡土、对基层群众产生了浓厚的感情。在未来,将继续走进基层,融入人民群众的奋斗队伍中,用火红的誓言在基层挥洒自己的热血与青春。(校报学生记者 王田宇)相关链接:http://xh.xhby.net/pc/layout/202107/04/node_3.html#content_943245
    2021-07-05
  • 29
    2021-06
    6月24日出版的《中国纪检监察报》以《从党的非凡历程感悟真理和实践力量》为题,报道我校图书馆举办“传习书屋”揭牌仪式暨“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红色书展开幕式。据报道,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我校图书馆专门建设“传习书屋”,精心挑选有关党史的经典书籍,引导学生们了解共产党的奋斗历史,讲好党的故事。我校党委书记浦玉忠表示,希望通过这一读书平台,引导全校师生重温党的伟大奋斗历程,从中汲取营养和动力,让党史学习更加可见可感。交汇点、网易新闻、今日头条、搜狐网、《南通日报》、《江海晚报》、南通发布等媒体进行了相关报道。(校报学生记者 王田宇)相关链接:《中国纪检监察报》:http://www.jjjcb.cn/content/2021-06/24/content_103990.htm交汇点:https://jnews.xhby.net/v3/waparticles/7fda002d5708436da67a57947ffc4b06/VVkilyfNlanE3cIB/1网易新闻:https://c.m.163.com/news/a/GCQBKBLE0521ID6J.h
    2021-06-29
  • 25
    2021-06
    6月24日出版的《新华日报》以《南通大学:奋发有为书写高质量发展时代答卷》为题,专版报道我校办学成效。文章从“多措并举,托起人才培养新高度”“广聚英才,努力造就高素质教师队伍”“创新驱动,搭建社会发展“主动脉””“坚守传承,构筑百年通大精神家园”“拓展合作,增添国际发展新动能”五个方面介绍了我校的办学成效。作为江苏省人民政府和交通运输部共建的综合性大学、首批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培育支持高校,我校始终秉承先校长张謇“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的办学理念,走出了一条具有江苏特征、南通特点、通大特色的高水平大学建设新路。(校报学生记者 王田宇)相关链接:http://xh.xhby.net/pc/layout/202106/24/node_7.html#content_938617
    2021-06-25
  • 24
    2021-06
    6月22日出版的《中国科学报》以《经费差距拉大,地方高校如何“追击”》为题,就高校间经费差距问题专访我校校长施卫东。施卫东从“政策、资源要跟上”“三条路径实现分层分类发展”“教育家办学是应有之义”三方面分析了高校间经费差距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对策。他表示,地方高校的办学活动涉及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职能的全面履行,学校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必须真正懂得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地方高校办学规律。(校报学生记者 王田宇)相关链接:《中国科学报》:http://wap.sciencenet.cn/mobile.php?type=detailcat=Fid=460018mobile=1中国科学报公众号: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3NTE5MzIzMg==mid=2654280688idx=4sn=32dfa8cdf46f67799851013030d17345chksm=84b5f50fb3c27c190e2a07fbddc2d81beec6c029af6295a25a4b3e444fe48f6a06641f42cf4fmpshare=1s
    2021-06-24
  • 21
    2021-06
    6月17日出版的《中国交通报》关注我校校企共建产学研基地揭牌。据报道,近日,我校与南通市人才事务所有限公司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南通大学校企共建产学研基地”“南通大学理学院实习实训基地”揭牌。据了解,2020年,我校理学院与南通市人才事务所有限公司、南通再就业工程开发有限公司开展产学研合作,研发了数字化人才服务云平台,具有业务管理系统化、内部流程数字化、业务数据智能化等特点。(校报学生记者 王田宇)相关链接:http://share.591adb.com/sharearticle/article/article_id/3754162/app_key/406ae173bfde42e23fb649bcfd7f3f96
    2021-06-21
  • 17
    2021-06
    6月16日出版的《人民政协报》刊发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江苏省委会副主委、我校校长施卫东题为《优化学科结构,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署名文章。文章指出,当前,我国正处于创新驱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急需优化同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学科专业结构,培养更多适应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因此,我们需要构建分层分类、多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探索特色发展、动态调整的学科专业结构,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坚实的教育基底和人才支撑。(校报学生记者 王田宇)相关链接:http://dzb.rmzxb.com/rmzxbPaper/pc/con/202106/16/content_8107.html
    2021-06-17
  • 04
    2021-06
    5月27日出版的《中国交通报》以《奋楫扬帆逐浪高》为题,报道我校高质量发展成效。文章从“立德树人 培育高质量创新型人才”“以人为本 打造高质量教师队伍”“深耕科研 提升高质量社会服务成效”三方面报道了我校的办学成效。近年来,我校在各类办学指标中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在迈向高水平大学建设征程上,我校正以一往无前的姿态,奋力书写高质量发展的答卷。(校报学生记者 王田宇)相关链接:http://share.591adb.com/sharearticle/article/article_id/3723400/app_key/406ae173bfde42e23fb649bcfd7f3f96
    2021-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