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 24
    2020-04
    4月24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朝闻天下》栏目报道我校以“共抗疫情,爱国力行”为主题的“开学第一课”。近日,我校“开学第一课”线上线下同步开讲,校党委书记浦玉忠教授与我校第二附属医院党委书记、江苏省援黄石第二批医疗队领队仲崇俊教授一同走上讲台,为学生们讲述了发生在一线的真实情况和感人故事。浦玉忠以“感悟中国制度优势 践行通大使命担当”为题阐述了在疫情期间践行使命担当的故事,勉励同学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珍惜宝贵时光,练就过硬本领;强化自我约束,做到科学防护,用实际行动续写爱国新篇章。仲崇俊以“医者为托起生命逆行” 为题,回顾了带队驰援湖北的经历,他表示,在这一次的援鄂行动中,他们与湖北人民同仇敌忾,同心协力,并肩作战,结下深厚的友谊。“学习强国”平台、江苏卫视、江苏卫视教育频道、交汇点、荔枝网、《现代快报》《南通日报》、南通广播电视台、《江海晚报》、南通发布、掌上南通进行了相关报道。(校报实习记者 王忆宁)相关链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https://450b2b7e59ce81ad7621ab39acfdb2c2wzqx.v.ntu.edu.cn:4443/2020/04/24/VIDEusZpF9tZ4HWK5sr4P3ym200424
    2020-04-24
  • 23
    2020-04
    4月23日,《中国交通报》以《科研驱动 “1+12”聚合效应 ——记南通大学交通与土木工程学院创新发展》为题,报道我校交通与土木工程学院科研建设成效。文章从“人才评价制度促青年教师成长”“科研成果助教学内涵式建设”“教师‘走出去’服务地方发展”三方面阐述了我校交通与土木工程学院以严谨的教学态度、创新的科研精神、实干的工作作风,不断寻求更好的发展空间,实现了“1+12”聚合效应的经验举措。学院党委书记张莉莉表示,下一步将充分发挥学院特色,探讨研究基础教学建设与高新技术发展,促进科研与教学双重发展,激励教师发挥自身优势,在科研和教学岗位上有所作为。(校报实习记者 王忆宁)相关链接:http://share.591adb.com/sharearticle/article/article_id/3093119/app_key/406ae173bfde42e23fb649bcfd7f3f96
    2020-04-23
  • 18
    2020-04
    4月7日,“学习强国”平台以《祖孙三代齐上阵 谱写抗疫新乐章》为题报道我校艺术学院黄建平教授祖孙三代齐心创作抗疫音乐作品《祖国在召唤》。该作品歌词隽永凝练、富有韵律,旋律优美流畅、雄壮豪迈,演唱慷慨激昂、气势如虹,生动地打开了白衣天使义无反顾、日夜兼程驰援前方的历史画卷,细腻地表达了他们以国家利益和人民安全为重的坚定信念,热情地讴歌了他们无私忘我、不惧风雨的博大胸怀,用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音符热烈地回应了在祖国在关键时刻的召唤。作品由中国民主同盟盟员、国家一级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男高音歌唱家、我校艺术学院教授黄建平作词作曲,中国音乐剧协会会员、女高音、南通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教师司云辰子共同演唱。值得一提的是,黄建平教授的儿子、中国民主同盟盟员、我校艺术学院教师黄霄参与了音乐作品的后期制作与完善,黄霄与司云辰子夫妇的儿子黄宥博也欣然上阵为作品朗诵旁白,可谓祖孙三代齐心抗疫,共同为抗疫发声、为大爱发声、为中国精神发声,堪称中国普通家庭为抗“疫”助力的典范,也是一个艺术之家为抗疫所作的别样贡献。据悉,艺术学院在抗疫期间先后创作《我们在一起》《同心同行》《相守相望》《血脉相融》等抗疫音乐作
    2020-04-18
  • 16
    2020-04
    4月15日,新华社刊发题为《在华西班牙学者:“中国经验证明新冠病毒可以战胜”》的文章,关注我校生命科学学院外籍教授Pedro Laborda(佩德罗·拉沃尔达)的抗疫观点。在疫情期间,严格遵守中国防疫措施的“南通女婿”拉沃尔达跟所有中国人一样,掌握了各种新技能,囤积食物、研究美食、居家锻炼。这位植物病理学家还当起了“网络主播”,为79名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在线授课。还利用这段时间撰写文章、准备研究计划、申报基金,做了很多平时没时间做的事。拉沃尔达在采访中表示,中国政府采取的措施给了他充足的安全感,事实证明也十分及时有效。“中国表现得非常有责任感,能够在很短的时间控制住疫情。中国把人民的福利和健康放在第一位,这非常值得尊重。中国为人类应对类似疫情提供了宝贵经验。”据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数据显示,截至格林尼治时间4月14日零时,西班牙是全球新冠确诊病例第二高的国家。拉沃尔达和其他的在华西班牙学者十分担心祖国的疫情发展,他们自发组织拍摄视频,向祖国的家人朋友介绍中国抗疫经验,传递战胜疫情的信心。目前,视频的网络点击量很高,不少西班牙国家和地方电视台都播放了他们的视频。“我们希望通过讲述在中
    2020-04-16
  • 14
    2020-04
    4月13日出版的《中国科学报》以《非药物性干预实现“压峰缓疫”》为题,关注我校公共卫生学院秦刚副教授团队疫情研究成果。报道中指出,秦刚副教授团队携手一线抗“疫”医务级疾控人员,以《“封城”措施遏制中国黄石市新冠疫情发展—— — 早期流行病学发现》为题,在《临床传染病》期刊发表研究报告。该研究通过开放疾病数据库确诊和病死例数,基于现场调查获取临床特征等数据,绘制出新冠肺炎流行曲线,成功表明非药物性干预措施能成功达到“压峰缓疫”效果。研究报告认为“黄石经验”可为当下全球高危城市的疫情防控措施提供样板,也为各国及全球合作抗疫相关公共卫生干预策略提供了思路与解决路径。新华网等媒体进行了相关报道。(校报学生记者 周璐)相关链接:《中国科学报》: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20/4/354514.shtm?id=354514新华网:http://www.js.xinhuanet.com/2020-04/09/c_1125831599.htm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
    2020-04-14
  • 08
    2020-04
    4月2日,意大利中部新闻网以《从中国到锡耶纳Franci——南通大学的爱心到达锡耶纳“R.弗朗齐”音乐学院》为题报道我校向锡耶纳“R.弗朗齐”音乐学院捐赠口罩。报道介绍了锡耶纳“R.弗朗齐”音乐学院将我校捐赠的口罩分发给了教职人员和学生。音乐学院院长Miranda Brugi及学院主任Antonio Ligios表达了对我校的诚挚感谢,并表示对音乐与美的热爱将是他们联手战‘疫’的良药,希望未来继续深化两校在合作办学项目及其它学术交流方面的合作。此外,意大利锡耶纳大学校园新闻网于3月27日以《南通大学向我校捐赠800只医用外科口罩》为题报道了我校捐赠口罩。报道介绍了锡耶纳大学校长Francesco Frati先生于3月26日收到了来自南通大学的一批800只医用外科口罩和南通大学校长施卫东先生对该校全体师生的慰问信。Francesco Frati通过回信向施卫东先生及南通大学表达了诚挚的谢意。相关链接:https://www.centritalianews.it/siena-dalla-cina-al-franci-il-grande-cuore-della-nantong-univers
    2020-04-08
  • 06
    2020-04
    4月6日,《江苏教育报》在头版刊发题为《“云课堂”打造“硬核”思政课》的报道,关注了我校思政“云课堂”教学及相关志愿者活动。报道指出,我校在学校官微等各级各类新媒体平台开设主题专栏,发布抗“疫”系列原创作品,以丰富多彩的形式上好疫情阻击战这堂思政大课,并组建以学生党员为主体的志愿者队伍,在战“疫”行动中书写新时代大学生的担当。(校报实习记者 王忆宁)相关链接:http://epaper.jsenews.com/mp1/pc/c/202004/03/c761296.html
    2020-04-06
  • 25
    2020-03
    3月25日出版的《人民政协报》以《既要有家国情怀、又要有全球气度》为题,就如何培养青少年的国际视野,对青少年进行国际人道主义精神教育问题专访我校全国政协委员、校长施卫东。就如何理解疫情期间国际间的互助行动,施卫东指出,这场不分种族、不分肤色、不分文化、不分政见的生死大营救,是国际人道主义精神的生动体现,是一种以人为本、休戚与共的国际合作精神,它能够促进世界持久和平,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如何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施卫东指出,对大学生应加强人道主义精神引领,将国际人道主义精神教育落实到日常教学各环节;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引导广大学生深刻理解生命的意义;通过知识学习、辩论交流、角色体验、志愿服务等别具特色的教育方式,帮助学生用人道主义的视角看待问题、用人道主义的思维分析问题、用人道主义的行为解决问题。就如何提升青少年的团队协作意识,提高国际合作能力,施卫东指出,大学生应积极关心关注国际重大事件的发展,在践行爱国主义精神的同时培养国际视野,既有家国情怀、又有全球气度,努力涵养积极进取、开放包容、理性平和的国民心态,逐渐提升国际合作能力。(校报记者 刘佳昕)相关链接:http:
    2020-03-25
  • 23
    2020-03
    3月23日,《中国教育报》在第8版以《发挥专业优势为防疫戴好“心理口罩”》为题关注我校疫情期间心理健康工作。文章从“全方位构建抗疫‘心理防线’”“借力大数据开出‘心理处方’”“挖掘教育资源上好‘心理微课’”三方面阐述了我校疫情期间心理健康工作的经验举措。为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我校组建了疫情心理援助服务团队,通过为师生和社会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和心理支持,舒缓因疫情带来的不良情绪,让健康心态成为预防疫情的“心理口罩”。(校报学生记者 眭莲慈)相关链接: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20-03/23/content_577470.htm?div=-1
    2020-03-23
  • 20
    2020-03
    3月19日,《中国青年报》在第5版刊发题为《江苏高校大学生志愿者呵护“最美逆行者”子女》的报道,报道中介绍了我校开通心理帮扶服务呵护“逆行者”子女。报道中指出,我校江海心悦健康公益中心专门开通了“共战疫,心相伴”心理帮扶服务,通过线上模式对儿童及家长进行心理帮扶,自1月20日以来,累计制作微信推文24篇,主要侧重儿童健康心理养成、帮助家长积极有效应对孩子紧张焦虑情绪等。(校报记者 刘佳昕)相关链接:http://zqb.cyol.com/html/2020-03/19/nw.D110000zgqnb_20200319_4-05.htm
    2020-03-20
  • 19
    2020-03
    3月17日,《中国科学报》在第8版以《成鸣飞:打造有温度的在线课堂》为题刊登我校成鸣飞副教授专访。文章中介绍了在疫情期间,我校理学院副教授成鸣飞联合其团队开设《大学物理》网络课程,该课程将专业知识与思政课堂、社会课堂结合相结合,打造了一个有温度的在线大学物理课堂,广受学生欢迎。此外,成鸣飞还在课堂派上开设了为教师量身定制的设备及软件使用课程,也受到教师们的一致好评。(校报实习记者 乔心怡)相关链接: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20/3/353973.shtm
    2020-03-19
  • 17
    2020-03
    3月11日,“学习强国”平台刊发省政府参事、我校省重点培育智库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兼首席专家成长春教授的理论文章《完善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打造生态环境保护的制度屏障,将为实现“美丽中国”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撑。文章从“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全面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制度、健全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严明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四个层面提出了在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中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对策建议。该文原载于《红旗文稿》2020年第5期,光明网等媒体进行了转载报道。(冯俊)相关链接:“学习强国”平台: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part_id=15045457960987731975art_id=15045457960987731975item_id=15045457960987731975study_style_id=feeds_defaultpid=ptype=-1source=
    2020-03-17
  • 16
    2020-03
    3月16日,光明日报在第五版以《以变应变添动力 精准滴灌解难题 江苏全力复工复产走好先手棋》为题,报道了南通大学 “莫文隋”党员志愿者的抗疫活动。文章中介绍了我校应用心理专业、预防医学专业和外国语学院的“莫文隋”党员志愿者在辅导员带领下,利用专业知识服务抗疫,帮助企业复工复产的故事,充分体现了我校师生在疫情面前的责任和担当。(校报实习记者 乔心怡)相关链接: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20-03/16/nw.D110000gmrb_20200316_1-05.htm?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
    2020-03-16
  • 13
    2020-03
    3月10日,《新华日报》智库版刊发成长春教授等专家撰写的理论文章《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此外,2020年第4期《群众》杂志刊发刘峻源博士等专家撰写的决策咨询报告《健康与防疫相融合,提升城市治理能力》。两篇研究成果还被学习强国平台全文转载。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校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积极部署,开展决策咨询研究工作。以省政府参事、研究院首席专家成长春教授为首的研究团队,密切追踪疫情发展与经济运行状况,开展形势研判,针对疫情防控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以及暴露出来的短板和不足,先后向相关决策部门提交了8篇决策咨询报告,提出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为我省疫情防控决策提供了参考依据。研究院将继续坚持问题导向,针对重点难点问题,从疫情防控和谋划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出发,通过提出前瞻性对策建议,彰显智库的责任担当,助力地方党委政府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冯俊)相关链接:新华日报https://d9dde33d71e6d3349351ac103c19b564wzqx.v.ntu.edu.cn:4443/mp3/pc/c/202003/10/c751139.html《群众》杂志https://9941c12d4f6994f9c3fbc2aca743595fwzqx.v.ntu.edu.cn:4443/qkzx/gwqk/jczx/2020/20
    2020-03-13
  • 12
    2020-03
    3月11日,“学习强国”平台以《“我们都是抗疫生力军”—— 南通大学学子为战“疫”贡献青春力量》为题,关注我校学子参与战“疫”。报道指出,我校学子义无反顾奔赴抗击疫情前线,还有许多加入到各地战“疫”队伍中,为构筑疫情防控的人民防线贡献青春力量。文章从“年轻人要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发挥专业特长,更好地做好防疫志愿服务”“在防疫志愿服务中涵养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三个方面分别讲述了艺术学院2019级研究生苏韵潇主动向家乡党组织申请参加防疫工作,杏林学院护理164班李正邦主动放弃休假坚守在江苏省人民医院实习岗位,交通与土木工程学院土木工程184班付其顿报名成为家乡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工作人员的故事。新华社客户端、交汇点等媒体进行了相关报道。(校报实习记者 王忆宁)相关链接:“学习强国”平台: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part_id=11527192159237191156art_id=11527192159237191156item_id=11527192159237191156study_style_id=feeds_de
    2020-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