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 12
    2020-03
    3月11日,“学习强国”平台以《“我们都是抗疫生力军”—— 南通大学学子为战“疫”贡献青春力量》为题,关注我校学子参与战“疫”。报道指出,我校学子义无反顾奔赴抗击疫情前线,还有许多加入到各地战“疫”队伍中,为构筑疫情防控的人民防线贡献青春力量。文章从“年轻人要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发挥专业特长,更好地做好防疫志愿服务”“在防疫志愿服务中涵养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三个方面分别讲述了艺术学院2019级研究生苏韵潇主动向家乡党组织申请参加防疫工作,杏林学院护理164班李正邦主动放弃休假坚守在江苏省人民医院实习岗位,交通与土木工程学院土木工程184班付其顿报名成为家乡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工作人员的故事。新华社客户端、交汇点等媒体进行了相关报道。(校报实习记者 王忆宁)相关链接:“学习强国”平台: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part_id=11527192159237191156art_id=11527192159237191156item_id=11527192159237191156study_style_id=feeds_de
    2020-03-12
  • 10
    2020-03
    3月10日,《新华日报》在第12版以《坚守奋进情怀 办成一流大学》为题,刊登我校党委书记浦玉忠署名文章。文章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必须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并再次强调“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时代的召唤标定奋斗的航向,地方高校要想建设一流大学,更加需要永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不变,大力弘扬奋进精神,筑牢奋进的基点、立起奋进的标杆、形成奋进的文化,让奋进成为全体师生的情怀,用心、用情、用力办好中国特色一流大学。文章从制度夯实发展根基和文化铸就内生动力两方面,阐明了南通大学将始终把“坚持方向”作为第一前提,努力办成人民满意的大学;把“立德树人”作为第一任务,努力办成培养一流人才的大学;把“人才队伍”作为第一资源,努力办成人才集聚的大学;把“改革创新”作为第一动力,努力办成充满活力的大学;把“对外开放”作为第一窗口,努力办成开放融合的大学;把“真抓实干”作为第一姿态,努力办成人气集聚的大学。(校报实习记者 王忆宁)相关链接:https://d9dde33d71e6d3349351ac103c19b564wzqx.v.ntu.edu.cn:4443/mp3/pc/c/202003/10/c751137.html
    2020-03-10
  • 08
    2020-03
    3月7日,“学习强国”平台以《阻击疫情 走在前列丨江苏各级文明校园在行动(高校)⑪》为题,介绍我校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经验举措。自疫情发生以来,我校第一时间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案,迅速展开摸排工作,做好留学生疫情防控工作,引导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与调节。我校师生在疫情期间还利用网络资源积极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通过演艺作品、志愿服务等各类活动助力抗疫。此外,我校附属医院也派出医务人员支援湖北前线。在返校之前,我校提前制定工作预案,进行实地演习,力求准备充分迎接师生返校。(校报实习记者 乔心怡)相关链接: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part_id=16342368083006494415art_id=16342368083006494415item_id=16342368083006494415study_style_id=feeds_defaultpid=ptype=-1source=shareshare_to=wx_feed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
    2020-03-08
  • 06
    2020-03
    3月4日出版的《科技日报》在第三版以《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开发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信息系统 输入身份信息 大数据筛查即时预警》为题报道了通大附院最新研发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信息系统。该系统旨在该系统旨在甄别新冠肺炎患者及潜在病毒携带人员,便于及时采取防范措施。我校附属医院在全国医疗机构中率先利用大数据技术,联动卫生健康委、新冠防疫指挥部门的原始数据,成功实现了“拉网式”筛查。该系统的成功研发,在管理理念上实现了关口前移这一创新的疫情防控管理模式,有助于各级防疫联动部门对所管辖范围内的所有流动人员进行预警排查。截至3月2日,该系统已完成2.3万人次的匹对筛查,成功排查70多起“隐患”。交汇点等媒体进行了相关报道。(校报实习记者 乔心怡)相关链接:《科技日报》: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20-03/04/content_440736.htm?div=-1交汇点:https://jnews.xhby.net/v3/waparticles/7fda002d5708436da67a57947ffc4b06/p
    2020-03-06
  • 04
    2020-03
    3月3日,中国科学报在第六版以《夫妻比翼 同心战疫 通大校友夫妻荣膺江苏“最美医护工作者”》为题,报道我校公共卫生学院2013届毕业生浦浙宁、李心意夫妇共同抗疫的故事。疫情期间,浦浙宁、李心意夫妻二人分隔两地,分别在武汉和无锡的一线战“疫”。其中,作为第一批江苏援湖北医疗队的队员,浦浙宁表示,希望早日结束这场战“疫”。同时,他也鼓励学弟学妹们好好学习,时刻准备为祖国公共卫生事业贡献力量。交汇点、荔枝新闻等媒体进行了相关报道。(校报实习记者 乔心怡)相关链接:《中国科学报》: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20/3/353661.shtm交汇点:https://jnews.xhby.net/v3/waparticles/7fda002d5708436da67a57947ffc4b06/aliWMnokOefg0Yzp/1?isappinstalled=0from=timeline荔枝新闻:http://news.jstv.com/a/20200218/1582011440992.shtml?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
    2020-03-04
  • 15
    2020-02
    2月14日出版的《中国交通报》在第3版以《40小时未合眼 只为口罩早回国》为题聚焦我校校友李帅跨洋支援疫情一线的故事。在俄罗斯创业的我校临床专业2003级校友李帅,在1月下旬得知国内疫情暴发医疗物资紧缺后,立即在当地搜寻口罩。为了使物资能够第一时间顺利运回祖国,李帅倾尽全力调动资源。截至目前,李帅一共采购了120万只医用口罩,总价值合计人民币六七十万元。他表示,如果条件永续,还打算尽力采购,送往国内更多的城市,帮助更多的人,并希望通过人脉资源,帮助更多的爱心人士驰援祖国。《中国科学报》进行了相关报道。(校报实习记者 乔心怡)相关链接:《中国交通报》:https://d1a4c52bf87ba675fbf1499c89e9b1cfwzqx.v.ntu.edu.cn:4443/sharearticle/article/article_id/2971424/app_key/406ae173bfde42e23fb649bcfd7f3f96《中国科学报》:https://525de3c8b9282dc8ca7546fbfc2cb1f6wzqx.v.ntu.edu.cn:4443/sbhtmlnews/2020/2/353229.shtm
    2020-02-15
  • 14
    2020-02
    2月14日出版的《新华日报》在第9版以《放心,我们江苏挺好的!》为题,报道我校留学生积极抗击疫情的故事。报道中指出,我校索马里留学生Nafiso Ali Isse在疫情爆发之后情牵武汉,留在中国与中国人民一同共渡难关,我校公共卫生专业硕士研究生、来自非洲利比亚的Dean Getrude Mawen志愿报名参加校园疫情防护工作,她表示病毒无国别,抗击疫情也不能有国别,并希望通过自己的志愿服务为抗击疫情做贡献。交汇点进行了相关报道。(校报实习记者 乔心怡)相关链接:《新华日报》:http://xh.xhby.net/mp3/pc/c/202002/14/c743801.html交汇点:https://jnews.xhby.net/v3/waparticles/891e43c3d1fa4b94beef1819c97c890f/o220CPov5VIqAitV/1?from=timeline
    2020-02-14
  • 09
    2020-02
    2月3日,《光明日报》第9版刊发题为《抗疫标语:不同表达 相同暖意》的文章,省中特中心南通大学基地主任成长春、副主任江应中接受采访,畅谈对当前抗疫标语的观点。目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肆虐,为使广大群众都能及时掌握疫情防控情况,提高防范意识,各地防疫条幅纷纷亮相街头,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成长春表示,当前情况下,许多标语用简洁明了、意义鲜明的语言表达,告诉每一位公民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积极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科学应对疫情,积极配合落实综合防控措施,有效控制疫情蔓延。江应中认为,农村防范疫情广播的宣传方式易于被老百姓接受,比较接地气,也比较顺口,当前是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关键时期,农村的防范意识相对较低、亲戚邻居来往密切、医疗条件相对较差,疫情防范更应重视。(张秀萍)相关链接:https://epaper.gmw.cn/gmrb/html/2020-02/03/nw.D110000gmrb_20200203_1-09.htm
    2020-02-09
  • 04
    2020-02
    2月4日出版的《中国科学报》在第6版关注我校艺术学院师生用漫画助力战“疫”。近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的疫情深深地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我校艺术学院师生纷纷拿起手中的画笔,用漫画创作的方式投入到这场没有硝烟的“防疫阻击战”中。截至目前,师生们共创作了80余幅漫画作品。这些漫画作品生动地勾勒出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相关的日常预防、科普常识、前方动态等,他们用清浅的图画、简洁的语言真实地描述了对当下疫情的科学判断,传递了对医护工作者的深情歌颂,表达了对祖国和人民的坚定信心,在全民战“疫”的紧要关头发挥着艺术的正能量。中国江苏网、交汇点、江苏教育报公众号、《江海晚报》等媒体进行了相关报道。(校报实习记者 王忆宁)相关链接:《中国科学报》:https://525de3c8b9282dc8ca7546fbfc2cb1f6wzqx.v.ntu.edu.cn:4443/sbhtmlnews/2020/2/353083.shtm中国江苏网:https://elkssld115431664af50eeeaf0620d209f7b99wzqx.v.ntu.edu.cn:4443/jrtt/society/202001/t20200131_6488341.shtml?tt_from=weixintt_group_id=6788068564130595342utm_c
    2020-02-04
  • 21
    2020-01
    1月21日出版的《中国科学报》在第5版以《“小老人”服务“老老人”》为题,关注我校刘能驯老处长的故事。报道指出,刘能训把老人们当亲人,常常深入社区、家庭、活动室、医院进行服务活动,大到帮忙挂瓶就诊住院、参加后事料理,小到亲手喂羹汤、整理床单,近5年来先后接待来电来访6000多人次。仅2019年一年,刘能训一人就开展了五轮上门寻访服务,寻访对象达120多人次。他表示,多为老同志服务一分钟,就是自己多学习一分钟、多受教育一分钟,莫文隋的精神一直激励着他,他永远是老同志们的儿子。(校报实习记者 王忆宁)相关链接: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20/1/352959.shtm
    2020-01-21
  • 08
    2020-01
    1月8日出版的《新华日报》在《科技周刊》版以《南通大学于彬教授:传好神经再生研究的“接力棒”》为题,专访我校教育部神经再生重点实验室于彬教授。文章详细介绍了于彬教授团队关于环状RNA调控神经再生的最新研究成果,科研经历以及该研究团队的建设情况。报道指出,该研究是神经再生领域取得的又一研究成果,这一发现从新的表观遗传学角度拓展了人们对神经损伤修复机制的理解。于彬表示,科学研究永无止境,要发扬通医优秀知识分子群体爱国奉献、永攀高峰的精神,并将这种精神传承下去,培养新时代的接班人,让我校的神经再生研究永远站在世界最前沿。(校报记者 刘佳昕)相关链接:http://xh.xhby.net/mp3/pc/c/202001/08/c735189.html
    2020-01-08
  • 27
    2019-12
    12月25日出版的《经济日报》在理论版(第16版)刊发江苏省政府参事、我校省重点培育智库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兼首席专家成长春教授的理论文章《谋划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思路》。成长春教授指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我们必须适应新形势,谋划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思路。首先,需进一步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完善空间治理;其次,需提升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的综合承载力,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再次,各地区需根据自身条件实现合理分工、优化发展。“学习强国”平台、人民网等媒体进行了转载。(冯俊)相关链接:《经济日报》:http://paper.ce.cn/jjrb/html/2019-12/25/content_409117.htm“学习强国”平台: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12162617925663493758study_style_id=feeds_defaultpid=ptype=-1source=shareshare_to=wx_single人民网:http://theory.people.com.c
    2019-12-27
  • 25
    2019-12
    12月25日出版的《新华日报》在第16版以《点亮肿瘤治疗生命之光的一小步》为题,关注我校科研成果。报道指出,肿瘤由于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已经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最主要疾病之一。免疫检查点抑制疗法成为目前最有潜力根治肿瘤的疗法之一。然而此治疗方法在不同人群、不同肿瘤、不同个体中,疗效差异巨大,因此针对关键靶点PD-L1寻找更有效的调控手段是治疗肿瘤的重中之重。我校医学院本科生吴英成团队项目围绕PD-L1,由五个子课题组成。层层递进,逐步展开,不断丰富调控机制研究。(校报实习记者 王忆宁)相关链接:http://xh.xhby.net/mp3/pc/c/201912/25/c728345.html
    2019-12-25
  • 24
    2019-12
    12月23日出版的《中国教育报》在第6版以《跑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加速度”》为题,关注我校创新创业工作。文章从“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造就高素质的师资”“打造创新创业的丰沃土壤”三方面报道了我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作。多年来,我校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积极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新路径,全面深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改革,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在校园内形成学生向学、老师乐教的“竞赛现象”。校党委书记浦玉忠表示,推进高水平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加快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引领学校跨越发展的第一动力。(校报实习记者 王忆宁)相关链接: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9-12/23/content_574487.htm?div=-1
    2019-12-24
  • 22
    2019-12
    12月20日出版的《新华日报》在第17版以《“天书教授”探求“壁中书”之谜》为题,关注我校“天书教授”张学城。报道指出,我校文学院副院长、文字学“天书教授”张学城博士历经15载研究,在充分吸收前人《说文》古文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全面利用新近出土的古文字资料,第一次系统梳理了两千多年的《说文》古文研究史,对《说文》480个篆体古文进行了细致、全面的释证,证明了古文来源,阐明了古文的形体演变轨迹,以21万字的《〈说文〉古文研究》专著力证自己的观点。他认为,《说文解字》是中国文字学的开山之作,有了它才有了中国真正意义上的文字学,研究这部作品也是在继承国学,在新时代背景下,正确地认识汉字、使用汉字、推广汉字也是建立文化自信的一个重要方面。(校报实习记者王忆宁)相关链接:http://xh.xhby.net/mp3/pc/c/201912/20/c726337.html
    2019-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