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 27
    2020-07
    能源危机是人类面临的最大难题之一,当今世界,石油、天然气、煤等不可再生资源仅为1250亿吨,这些能源一旦全部耗尽,人类的生活将无法想象。因此,研发各种新能源材料及器件,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已成为当务之急。我校化学化工学院副院长汤艳峰教授所研究的摩擦电纳米发电机,正是能源转换材料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在摩擦电纳米发电机的课题研究中,他首次发现了同种物质能够在机械应力作用下,因链断裂生成自由基从而产生摩擦电的现象,为能源协同转换研究提供了一种新路径。博学奋进科研之树枝繁叶茂在化学化工学院师资队伍文化墙上,印着汤艳峰提出的一句铿锵有力的口号:博学奋进,求实创新。本科专业学习轻化工程的汤艳峰,一直怀揣一颗博学奋进的科研之心,在他眼中“要想搞科研,就必须要博学,不仅仅是多看几本书,还要阅读大量文献以了解最前沿的知识。而奋进,就是每个人都要有进取精神。”于是,在辅导员的鼓励下,他选择了继续深造,考取精细化工专业研究生。这个决定对他接下来的人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生期间,汤艳峰遇到了指引他科研道路的恩师——国内精细化工著名专家、南通大学双聘院士杨锦松教授,继而从事传统染料方面的研究。2006年博士
    2020-07-27
  • 16
    2020-07
    今年5月,国际著名科技出版集团Elsevier发布了“2019年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南通大学特种医学研究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高永静教授再次荣登神经科学榜单,这是她自2014年以来连续第六年入选该榜单。入选“高被引学者”名单,意味着该学者在其所研究领域具有世界级影响力,其科研成果为该领域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多年来,由高永静领衔的“慢性疼痛”研究团队在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病机制中取得重要进展,点亮了疼痛和神经科学领域天空中最亮的星。慢性疼痛是指持续或反复发作3个月以上的疼痛,由神经损伤、组织炎症、肿瘤浸润、病毒侵袭等多种原因引起,被誉为“不死的癌症”。慢性疼痛病人不但遭受疼痛的折磨,还经常伴随焦虑抑郁甚至自杀倾向等精神异常,同时也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一项调查表明,成年人百分之三十甚至百分之四十都有慢性疼痛,世界卫生组织也因此把每年10月的第三个星期一定为“世界镇痛日”。目前,世界上治疗“慢性疼痛”的方法主要依靠吗啡等药物治疗和神经阻滞治疗,但是,这些对于慢性疼痛治疗效果并不好,只有不到50%的患者能达到35%的缓解程度。要开发新的镇痛药物,就必须在基础研究层面对慢性疼痛的发生发
    2020-07-16
  • 30
    2020-06
    大家好,我是来自艺术学院环境设计172班的袁凡,很高兴有机会能与大家分享我大学生活的点点滴滴。柳条搓线絮搓绵 搓够千寻放纸鸢“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这句诗就是我儿时生活的真实写照。初识风筝,我便与它结下了不解之缘。一根风筝线,紧紧拴着我的人生。初入大学,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成为了艺术学院风筝队队长。每场风筝比赛,都是竞技者们带着自己的梦想与追求,凭借长长的风筝线,在广阔的天空进行的一次次艺术文化的交流与碰撞。起飞时,风筝摇摇晃晃,跌跌撞撞。它对天空充满了未知的迷茫与兴奋。2016年9月,我成为了通大的一名新生。由于高考分数不理想,我与心向往之的环境设计专业失之交臂。当了解到有转专业的机会时,我便开始为将来做起了准备。学习专业课程之余,我通过各种渠道了解环境设计专业的相关信息。我还利用空余时间练习手绘等基本功,和学长交流学习经验,我始终坚信“成功只有一个,那就是用自己的方式去体验人生”。一路拼搏,怀揣着梦想与希望,我终于来到了梦开始的地方,顺利进入环境设计专业学习。逆风前行鸢作友 且看风筝舞蓝天风筝指导老师曾经告诉我,放风筝的时候,要先选择一块空旷的空间,观察风向,然后尽情地逆
    2020-06-30
  • 09
    2020-06
    大家好,我是来自生命科学学院生物技术162班的赵硕扬。为了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我开启了在通大的“初心之旅”,三年青春岁月的昂扬音符,最终化作人生道路的动人乐曲,很高兴能与大家分享我的大学生活。用恒心守护初心——小目标也可以很伟大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我深知唯有潜心钻研,才能有所收获。一入学,我便给自己定了两个小目标:每天早上七点在教室里朗读英语;上课不看手机,每一节课都坐在教室最前排。目标虽小,坚持下来却不容易。冬日的被窝总是让人“流连忘返”,这时的我则会默数几个数,想一想我的“小目标”和当天的任务安排,赶紧起床去教室读英语;同学偶尔会抱怨我信息不能及时回复,我也只能下课跟同学说抱歉。何为不简单?把简单的事坚持做下去,就是不简单。这两个小的目标,一转眼我就坚持了三年。大一到大三,我收获颇丰,积累了厚厚的一沓笔记,班里的同学时常找我借阅,我们也经常就一些专业知识点进行探讨。我深知,对待知识,对待生命现象,只有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才是唯一出路。三年来,我每年都获得校一等奖学金,但我明白只有学习是不够的,我以颜宁博士、施一公院士、袁隆平教授,这些孜孜不倦地为我国生命科学领域做出卓
    2020-06-09
  • 16
    2020-04
    大家好,我是来自外国语学院研17英语学生林宝琪,很高兴能有机会与大家分享我的科研经历。脚踏实地,需要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做好一件事;仰望星空,需要有目标,去为人生指引方向。执着追求和不懈奋斗才能实现心中的梦想,只有努力践行“脚踏实地,仰望星空”,才可能收获意想不到的果实。一切从零开始时至研三,临近毕业,回首两年多的研究生时光,有过欢笑,有过泪水,我无法忘记开学时对研究生生活的向往、期待和好奇,也无法忘记开学初面对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时那种彷徨、疑惑和慢慢产生的兴趣。在研一选定张加生老师为导师后,我开始跟随导师研究澳大利亚文学,并根据导师所给的参考书目开始阅读。当翻开《澳大利亚文学史》时,我既茫然又好奇,因为未来三年研究的文学方向和这本书所涉及的内容我都没有接触过,澳大利亚文学对我来说是一个盲区,就当我在纠结是否要一切从零开始时,本来对英国文学有浓厚兴趣的我发现曾作为英国殖民地的澳大利亚,19世纪前后的澳洲文学有或多或少的英国文学痕迹,我慢慢地对澳大利亚文学产生好奇心,发现这个盲区是一个新鲜的挑战。同时,在导师耐心地讲解和指导后,我了解到澳大利亚的丛林背景隐藏着深厚的民族力量,对澳大利亚
    2020-04-16
  • 07
    2020-03
    大家好,我是来自交通与土木工程学院土木184Z班的付其顿,今天很荣幸能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我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志愿服务工作中的点点滴滴。疫情期间,我和14亿中国人民一样,每天看着新闻里的疫情动态和一线医护人员的伟大付出与牺牲,心里总想着能尽一份力。当我看到团中央、团省委的号召,便主动报名参加守护家乡志愿服务,希望能用自己的绵薄之力向最美“逆行者”致敬。其实早在高中期间我就加入了连云港志愿者协会无偿献血志愿者分会,后来又加入港城志愿者指导中心,我有志愿服务经验,这一次危难时刻,就应该我先上。守土人人有责1月29日下午,我拨通了港城志愿者管理中心的电话,咨询是否有疫情防控的志愿服务活动,主动请缨,请战参与,共抗疫情。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看到新型冠状病毒来势凶猛的疫情讯息,看到最美“逆行者”奋战在第一线的感动故事,都是一腔热血,一心想为抗疫英雄守住后方。我是一名青年党员,“我是党员我先行”这个承诺我一直牢记,同时我也是港城志愿者,港城育我成长,护我周全,如今该轮到我去守护她平安了,守土人人有责。在严格规范的防护培训后,根据连云港市疫情防控工作的统一部署与安排,2月2日,我到达连云港高铁站执行执勤
    2020-03-07
  • 02
    2020-02
    这个春节,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让整个华夏大地笼罩上一层阴霾,也让每位中国人的“年”都过得异常艰难。防控疫情刻不容缓,在这个看不见硝烟的战场,医务人员勇挑重担,逆行而上;各行各业工作者挺身而出、义无反顾……他们用行动与誓言筑起了抗击疫情的钢铁长城,谱写着感天动地的生命赞歌。在南通大学,也同样上演着一幕幕感动与难忘的故事,他们或冲锋一线,或遍布全国,或身处海外,却都为了同一个目标,怀抱着必胜的信念,为祖国和人民发挥着自己的光和热。他们离病毒最近,却甘愿将风险留给自己在这场“防疫阻击战”中,有这样一群可爱的白衣战士、白衣天使,他们近距离接触病毒,却甘愿将风险留给自己。在发热门诊、隔离病区筹备工作中,附属医院大内科医护人员几乎全员报名,勇挑重担,奋斗在最前线。当任务来临时,无需请战、无需嘱咐,一切就像是平时的工作一样。白天,医护人员在内科各科室完成患者的诊治,下班后又急急忙忙赶往发热门诊值守夜班。1月23日,农历腊月二十九,当天发热门诊真正进入疫情紧急状态,数名从武汉归来的南通市民到医院就诊,也有留观的疑似病患。那天正巧赶上内分泌科袁洁医生值班。为了节约防护服,袁洁从下午5点直
    2020-02-02
  • 03
    2020-01
    大家好,我是来自公共卫生学院预防163班的曹璐姚,很荣幸今天能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我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我坚信只要持续地努力,不懈地奋斗,就没有征服不了的东西。于美丽的通大校园,我步入蝉夏,静享清秋,越过凛冬,拥抱熙春。在这短短的三个春秋里,最初纯白的纸张被慢慢描摹充盈,繁忙的学习生活涂抹上草绿的底色,精彩的舞蹈演出点缀上绚烂的云彩,丰富的实践经历勾勒出明媚的日晖,奇妙的科研尝试渲染出绚烂的彩虹,我身处其中,以澄澈之心励志勤学、轻歌曼舞、笃行实践。励志勤学提升自我进入大学之初,我就立下了勤奋学习的目标。在这短短的三年大学时光里,我每天的学习日程都被安排得紧凑繁忙。医学类的课程庞杂而深入,更加需要分析总结。每日课前,我都会提前到达教室,预习老师的上课内容;在课堂上,我会在课本上详细地记录知识点,并与老师积极互动,如果有疑问,也会及时找老师咨询;课后,我会前往图书馆及时消化课堂所学,整理归纳。在我的不懈努力下,我连续三年取得了综合测评排名第一的优异成绩,三次获得校一等奖学金、“校三好学生标兵”荣誉称号,被评为2018-2019学年度“江苏省优秀学生干部”,2017年度“南通市三好学生”、校优秀共
    2020-01-03
  • 23
    2019-12
    大家好!我是来自医学院临床1610班的徐梓淇,很荣幸今天能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我的故事。我自幼学习国际象棋,得益于十几年的下棋经历,我有着许多棋手的特质——沉着冷静、善于思考、坚韧自律,而我也充分将这些特质运用到了专业学习和生活中去。开局——落子无悔步步为营棋理如人理,一旦开局,就不能反悔。出招之前仔细规划,对于下过的每一步棋,不纠结、不患得患失。在我看来,大学也是一盘落子无悔的棋局。在医学院的三年,我一直抱着“不能悔棋”的心态,慎重走好每一步。选择转专业是我下的第一步棋。在南通大学,选择转专业意味着重上一年大一,加上医学学习周期本身就长,这让很多人犹豫。出于对医生职业的向往和对自己性格的分析,我坚定地选择了转专业。重上大一让我意识到了时间的宝贵,骨子里对于“赢棋”的渴望使我一直保持着一颗上进心。三年来,我听课始终坐在前排,认真汲取每一个知识点。下棋培养了我坚韧自律的品格,不管外界环境如何,我总能排除干扰,心无旁骛地沉浸在知识的海洋里。下棋讲究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学习上我也从来不急功近利,不急于刷题库、背资料。比起考试分数,我更重视知识体系的理解与构建。在学习每一门课之前,我会先仔仔细细地
    2019-12-23
  • 12
    2019-12
    大家好,我是南通大学第20届“莫文隋”研究生支教团团长,来自教育科学学院的张玲,很高兴能跟大家分享我的志愿服务经历。犹记得五年前,作为大一新生,刚踏入校园,便有穿着“莫文隋”红马甲的学姐接走了我手中的行李箱,热情地带着我前往宿舍楼。通大——踏入它的第一步,就充满着温暖和感动。在通大,我们每个学子都是“莫文隋”,“莫文隋”青年志愿者协会成立14年了,穿着红色马甲的“莫文隋”早已成了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最让我骄傲的是,不仅在校园,每当南通市有重大赛会时,总能看到莫莫们的身影。节假日时,火车站、汽车站也能看到“莫文隋”的身影;“莫文隋”的血液已经流淌在了我们每个通大学子身上。在通大的学习生活期间,我也一直坚持参与志愿服务。在大二的暑假,我到四川万源的一个小山村进行了一个月的短期支教。在那里,我第一次见到人们需要挑河水喝的场景、第一次知道了学生需要走2个小时的山路上学、第一次了解那里需要利用太阳晒热凉水洗澡……太多的第一次让我回校后一直难忘,希望能够去尽自己所能,真真切切为那些需要帮助的贫困山区学生做些事。也就是那时,支教成为了我生命中的情结,尤其当我了解到我们学校有“莫文隋”研究生支教团
    2019-12-12
  • 09
    2019-12
    大家好!我是来自体育科学学院体育师范172班的高远,很荣幸今天能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我的故事。我叫高远,志存高远的高远,我希望我的一生都能够朝着这个目标迈进。从辽宁来到南通,跨越1500多公里,27个小时的火车路程,跨过了山河大海、穿越茫茫人海,我来到了通大。从对大学充满期待,到在这里学习生活了两年,我渐渐喜欢上这座滨江临海的城市和这座钟灵毓秀的学校。作为班长,同时是“南通大学爱倍加社团”社长的我,一直都对自己严格要求,经过两年的学习,我有幸荣获了校三好学生、校优秀团员、校二等奖学金、学校职业规划大赛一等奖以及世界沙排巡回赛优秀志愿者等荣誉,下面我将给大家来介绍下爱倍加社团。“爱倍加”的社员大部分都是贫困生,每年我们会收到来自社会各界的资助,正是由于这些资助给我们家庭减轻了很大的经济负担,我们感恩来自社会方方面面的爱心,同时我们每个人也致力把这份爱心传递下去。这就是成立“爱倍加”的初衷——让每一位贫困生都可以从接受别人的帮助到自助,最终可以力所能及帮助他人。我们的爱倍加社团经常会与慈善总会和南通妇幼保健医院联合举办一些公益志愿服务活动,到南通的一些社区,定期为居民们提供义诊、病情咨询、健康
    2019-12-09
  • 09
    2019-11
    大家好,我是来自经济与管理学院行政管理2017级研究生陈琳,很荣幸有机会能跟大家分享我的研究生生活。在新时代的发展际遇中,我一路学习,一路成长,一路收获。2017年9月,又是一年入学季,我又一次以新生的身份领取校园卡,那种感觉奇妙而又温馨。我已在通大度过了四年的本科学习时光,而研究生的身份又让我继续有机会和通大一起成长。自入学以来,我就坚定了一颗做学术科研的心,但这个过程并不容易。我的研究方向是公共政策,这需要我对公共问题、政策过程有清晰的认知和系统的把握。小到一个名词解释、一篇前沿文章,大到一本专业书籍,我都认真研读领会,慢慢地,我逐渐对公共政策有所了解。而学术研究讲究分析方法论,注重文献综述,如何科学管理浩瀚如海的文献就成为我必须要解决的难题。很幸运,学院开设的《公共管理研究方法与工具》这门课完美地解决了我的困扰,给了我莫大的启迪和帮助。按照计划,我要求自己每周学习一个新软件,比如检索工具Everything,文本识别FineReader,流程图与思维导图Visio、Edraw、Mindmanager,文献管理工具Noteexpresss、Endnote、E-Learning,文献
    2019-11-09
  • 19
    2019-09
    大家好,我是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专业研18级的郁宇晖,非常荣幸能够和大家分享我在通大的成长历程以及科研经历。本科期间有一位老师曾经问过我,“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成为一个能有多优秀就有多优秀的人。”这是我当时脱口而出的回答。从小到大,我也正朝着这样一个目标而努力前进着。我的本硕生涯都是在通大度过的,这六年,生活丰富且精彩,我也逐渐从一名懵懂的大一新生蜕变成投身科研的研究生。初入通大,我对“预防医学”这个概念是比较陌生的,但是“行行出状元”,既然选择了这个专业就要尽可能的做好。一入学,我参加了关于预防医学专业介绍的新生教育讲座。在课上,老师告诉我们预防医学的学生要更加注重疾病预防的学习,“上医治未病”讲的就是我们预防医学的职责。那时的我,虽然只是一名刚踏入医学殿堂的新生,但那一刻,我明白了医学生的使命和任务,也开始去思考,该怎样去做到真正的“治未病”?该如何减轻公共卫生的负担?郎景和院士说过,“医学实际是人类善良情感的一种表达”,我想这也是所有医学生真正决定从医的心声。大二时,通过公共卫生学院“研本互动”平台,我有幸进入褚敏捷老师的课题组开始接触科研,也开始了我第一个省级大学
    2019-09-19
  • 01
    2019-09
    我是来自张謇学院智能制造类181班的周昆阳,很高兴能与大家分享我大学一年来的学习和生活。在步入通大之前,我通过学校的官网了解到张謇学院,并且在开学初以笔试和面试第一的总成绩通过选拔进入了张謇学院。大一上学期,学院组织我们参观了张謇教育史馆,在参观和学习的过程中,我对先校长张謇先生有了更深的了解,内心更加敬佩张謇先生“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也进一步了解了他“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的办学理念。自此意识到学校创办张謇学院的初衷以及对我们寄予的厚望,认真学习的坚定信念由此生根发芽……大一下学期是一个既忙碌又充实的学期,同时也让我对大学学习生活有了全新的认知。开学初,校党委书记浦玉忠教授担任我们的班主任,对于担任班长的我来说,这不仅是一种鼓励,更是促进我前行的动力。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班主任每天坚持英语单词打卡,至今已经坚持了900多天。从“老班”的坚持中我明白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有脚踏实地坚持下去才能成功。那一学期,我利用学校给我们提供的条件和资源,积极地参与了课题项目,加入工程训练中心机器人团队,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同时,学院鼓励我们参加“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征文比赛,作为一
    2019-09-01
  • 22
    2019-08
    大家好,我是来自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软件工程171班的周朝晖,今天很高兴能跟大家分享我的大学生活。有一字谜,谜面为“独具匠心立榜首”,谜底是“新”字。“匠心”为斤,“立”为明企,“榜首”为木,合为“新”字。“新”有两层意思:左为“立木”,意为立德树人,自我成才;右为“斤”,斤者,斧也,意为披荆斩棘,不畏艰险。斤亦为重量,意味着勇挑重担的奋斗精神。立木,树人怀着对大学的憧憬和对知识的渴望,我踏进了南通大学。第一次踩在金秋的落叶上,身旁是步履匆匆的莘莘学子,正大步迈向各自的目标和前程。我知道,我的人生信笺将另起一行,迎接我的是又一段宝贵的人生阶段。然而,想要在此书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势必要做出正确的抉择,付出巨大的努力。学习永远是学生的第一要务。在课堂上,将老师的板书记录下来是我的习惯。对于课本上的习题,不论是否布置,我都会全部做一遍。我喜欢坐在教室的前排位置,这样不仅听课效率高,并且可以及时和老师交流。大一一年的学习,我累积的笔记已有六、七本,时常翻阅,不仅能及时回顾要点,更能在透彻理解知识点的基础上,发现更多深层次的问题。在入学一段时间后,我感到大学的学习与高中阶段确实大有不同,它更强调自
    2019-08-22